Tuesday, September 8, 2009

金刚经百家集注大成 (上)


金刚经百家集注大成 (上)

看经警文

旃陀罗引

金刚经百家集注大成(序)

重刊序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法会因由分第一

善现启请分第二

大乘正宗分第三

妙行无住分第四

如理实见分第五

正信希有分第六

无得无说分第七

依法出生分第八

一相无相分第九

庄严净土分第十

无为福胜分第十一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离相寂灭分第十四

持经功德分第十五

能净业障分第十六

究竟无我分第十七

一体同观分第十八

法界通化分第十九

离色离相分第二十

非说所说分第二十一

无法可得分第二十二

净心行善分第二十三

福智无比分第二十四

化无所化分第二十五

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

无断无灭分第二十七

不受不贪分第二十八

威仪寂静分第二十九

一合理相分第三十

知见不生分第三十一

应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看经警文

夫 看经之法·后学须知·当净三业。若三业无亏·则百福俱集。三业者·身口意也。一·端身正坐·如对圣容·则身业净也。二·口无杂言·断诸嬉笑·则口业净也。 三·意不散乱·屏息万缘·则意业净也。内心既寂·外境俱捐·方契悟于真源·庶研穷于法理。可谓水澄珠莹·云散月明。义海涌于胸襟·智岳凝于耳目。□莫容 易·实非小缘。心法双忘·自他俱利。若能如是·真报佛恩。

旃陀罗引

昔 有旃陀罗日杀十羊贩肉自活经过寺中拾得一纸有三千佛名随奉归家供养当日媳生一肉卵破有八童子及长形状丑陋扬眉努目挥拳掉臂见者莫不恐惧大为殃祸后又生一卵 自谓先所生既为人害今必不祥将弃之空中叱曰当善护勿轻毁迨卵破得四女颜貌端严人所喜见虽不读书亦能识字出语成文受持斋戒诵金刚经一心好善八兄感而改恶从善 其父亦修兄为八金刚妹为四菩萨(梵语旃陀罗华言屠户也)

御制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集注序

朕 惟佛道弘深精蜜神妙感通以慈悲利物以智慧觉人超万有而独尊历旷劫而不坏先天地而不见其始后天地而不见其终观之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盖可见矣是经也发三乘之奥旨 启万法之玄微论不空之空见无相之相指明虚妄即梦幻泡影而可知推极根原于我人众寿而可见诚诸佛传心之秘大乘阐道之宗而群生明心见性之机括也夫一心之源本自清 净心随境转妄念即生如大虚起云辄成障翳如宝镜蒙尘随韫光彩由此逐缘而堕幻安能返妄以归真惟如来以无上正等正觉发慈悲至愿悯凡世之沉迷念众生之冥昧为说此经 大开方便俾解粘而释缚咸涤垢以离尘出生死途登菩提岸转痴迷为智慧去昏暗即光明是经之功德广矣大矣虽然法由心得非经无以寓夫法经以人传非言无以著夫经爰自唐 宋以来注释是经者无虑数十百家虽众说悉加于剖析而群言莫克于折衷朕夙钦大觉仰慕真如间阅诸编选其至精至要经旨弗违者重加纂辑特命□梓用广流传俾真言洞彻秘 义昭融见之者如仰日月于中天悟之者若探宝珠于沧海岂不快哉岂不伟哉呜呼善人良士果能勤诚修习虔礼受持缘经以求法因法以悟觉即得灭无量罪愆即得获最胜福田果 证人天永臻快乐功德所及奚有涯涘哉谨书为序以示将来

永乐二十一年四月十七日

重刊金刚经集注序

金 刚经者说自释迦来从舍卫鸠摩翻译得语言文字之详象教宏敷统纲领源流之正洵禅门之宝炬觉路之金绳也惟是微言响绝诵之者莫测其端奥旨渊深解之者莫窥其际苟非钻 研旧注萃会诸家参考乎得失之林折衷于异同之旨则虽诵万遍而书万本究难证三昧而入三摩余禅悦夙耽钝根未化公余披览历有岁年见夫明成祖所集金刚经注一书阐发靡 遗紬绎无尽适有普应寺住持震初上人勤修戒律大畅宗风因属其详加参校付之剞劂倾群言之沥液渡彼迷津采众说之精英成兹善果庶使生公说法登台而顽石皆惊学士参禅 入坐而天花乱落夫香山居士曾结净缘灵运文人自许慧业现宰官身而得度证辟支果而无难余则冠盖劳形簿书鞅掌四禅易缚五蕴未空刊布是经藉资度引非徒广福田而扬正 教实欲开觉路以济群生昔人所谓行不舍之檀而施洽群有唱无缘之慈而泽周万物者是则余之微意也夫质之震初当为印可时

道光丙午六月锦州樊师仲序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仙 游翁集英曰】金刚者。金中精坚者也。刚生金中。百炼不销。取此坚利。能断坏万物。五金皆谓之金。凡止言金者谓铁也。此言金刚。乃若刀□之有钢铁耳。譬如智 慧。能断绝贪嗔痴一切颠倒之见。般若者梵语。(梵语者。西方之语也。)唐言智慧。(唐言者。中国之言也。)性体虚融。照用自在。故云般若。梵语波罗蜜。唐 言到彼岸。欲到彼岸。须凭般若。此岸者。乃众(平声)生作业受苦生死轮回之地。彼岸者。谓诸佛菩萨究竟超脱清净安乐之地。凡夫即此岸。佛道即彼岸。一念恶 即此岸。一念善即彼岸。六道如苦海。(六道者。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无舟而不能渡。以般若六度为舟航。(度与渡同。六度见此后陈雄解。) 渡六道之苦海。又西方俗语。凡作事了办。皆言到彼岸。经者。径也。此经乃学佛之径路也。

【冲 应真人周史卿】作杨亚夫真赞解云。铁之为物。其生在矿。其成为铁。性刚而体不变。火王(去声)而器乃成。佛之所以喻金刚也。又因其兄看圆觉经。以书示之 曰。古人有云。青青翠竹。总是真如。郁郁黄花。无非般若。真如与翠竹一体。盖无色声香味触法也。(六尘)般若与黄花一类。盖无见闻觉知也。

【陈 雄曰】波罗蜜有六。或布施。(度悭贪)或持戒。(度邪淫)或忍辱。(度嗔恚)或精进。(度懈退)或禅定。(度散乱)各占六度之一。唯一般若能生八万四千智 慧。则六度兼该。万行俱备。是故如来以智慧力。凿人我山。以智慧因。取烦恼矿。以智慧火。炼成佛性精金。夫植善根者。始而诵经。终而悟理。得坚固力。金刚 是也。具大智慧。般若是也。度生死海。登菩提岸。波罗蜜是也。五祖大师常劝僧俗但持金刚经。即自见性成佛。六祖大师一夜听五祖说法。恰至应无所住而生其 心。言下便悟。兹其所以为上乘顿教也欤。

【颜 丙曰】只这一卷经。六道含灵。一切性中。皆悉具足。盖为受身之后。妄为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埋没此一遐灵光。终日冥冥。不知不 觉。故我佛生慈悲心。愿救一切众生齐超苦海。共证菩提。所以在舍卫国中为说是经大意。只是为人解粘去缚。直下明了自性。自性坚固。万劫不坏。如金性坚刚 也。

【李文会曰】金刚者。坚利之物。能破万物也。般若者。梵语也。唐言智慧。善破一切烦恼。转为妙用。波罗蜜者。梵语也。唐言到彼岸。不著诸相谓之彼岸。若著诸相谓之此岸。又云心迷则此岸。心悟则彼岸。经者径也。见性之道路也。

【川禅师曰】法不孤起。谁为安名。颂曰。摩诃大法王。无短亦无长。本来非皂白。随处现青黄。华发看朝艳。林凋逐晚霜。疾雷何太急。迅电亦非光。凡圣犹难测。龙天岂度量。古今人不识。权立号金刚。

姚秦三藏鸠摩罗什奉诏译

法会因由分第一

如是我闻

【王日休曰】是。此也。指此一经之所言也。我者。乃编集经者自谓。是阿难也。如是我闻者。如此经之所言。乃我亲闻之于佛也。弟子尝问佛云。他时编集经教。当如何起首。佛言从如是我闻起。

【李 文会曰】如是我闻者。如来临涅槃日。阿难问曰。佛灭度后一切经首初安何字。佛言初安如是我闻。次显处所。是故傅大士云。如来涅槃日。娑罗双树间。阿难没忧 海。悲恸不能前。优波初请问。经首立何言。佛教如是者。万代古今传。若以诸大宗师言之。如者。众生之性。万别千差。动静不一。无可比类。无可等伦。是者。 只是众生性之别名。离性之外。更无别法。又云法非有无。谓之如。皆是佛法。谓之是。

【川 禅师云】如是。古人道唤作如如。早是变了也。且道变向什么处去。咄。不得乱走。毕竟作么生道。火不曾烧你口。如如。明镜当台万象居。是是。水不离波波是 水。镜水尘风不到时。应现无瑕照天地。我者。为性自在。强名之也。又云身非有我。亦非无我。不二自在。名为真我。又云净裸裸。赤洒洒。没可把。颂曰。我我 认著分明成两个。不动纤毫合本然。知音自有松风和。闻者。听闻也。经云。听非有闻。亦非无闻。了无取舍。名为真闻。又云切忌随他去。颂曰。猿啼岭上。鹤唳 林间。断云风卷。水激长湍。最爱晚秋霜午夜。一声新雁觉天寒。

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

【肇法师曰】一时者。说此般若时也。

【李文会曰】一时者。谓说理契机感应道交之时也。

【川 禅师曰】一。相随来也。颂曰。一。一。破二成三从此出。乾坤混沌未分前。已是一生参学毕。时。如鱼饮水。冷暖自知。颂曰。时。时。清风明月镇相随。桃红李 白蔷薇紫。问著东君总不知。疏钞云。佛者。梵云婆伽婆。唐言佛。佛者。觉也。自觉觉他。觉圆满故。一切有情。咸具此道。悟者即名佛。迷者曰众生。

【李文会曰】佛者梵语。唐言觉也。内觉无诸妄念。外觉不染六尘。又云佛者。是教主也。非相而相。应身佛也。相而非相。报身佛也。非相非非相。法身佛也。

【川禅师云】佛。无面目说是非汉。颂曰。小名悉达。长号释迦。度人无数。摄伏群邪。若言他是佛。自己□成魔。只把一枝无孔笛。为君吹起太平歌。

【李文会曰】在者。所在之处也。

【川禅师云】客来须看。不得放过。随后便打。颂曰。独坐一炉香。金文诵两行。可怜车马客。门外任他忙。

【六祖曰】舍卫国者。波斯匿王所居之国。祗者。匿王太子祗陀树是祗陀所施。故言祗树

【疏 钞云】经云。舍卫国有一长者名须达拏。常施孤独贫。故曰给孤独长者。因往王舍城中护弥长者家。为男求婚。见其家备设香花。云来旦请佛说法。须达闻之。心生 惊怖。何也。须达本事外道。乍闻佛名。所以怕怖。至来日闻佛说法。心开意解。欲请佛归。佛许之。令须达先归家卜胜地。惟有祗陀太子有园。方广严洁。往白太 子。太子戏曰。若布金满园。我当卖之。须达便归家运金。侧布八十顷园并满。是以太子更不复爱其金。同建精舍。请佛说法。曰。祗树给孤独园。

【李文会曰】舍卫国者。说经之处也。祗树者。祗陀太子所施之树。树。谓法林也。给孤独园者。给孤长者所施之园。共建立精舍也。

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僧 子荣】引智度论三卷云。如来临入涅(奴结切)槃时。告阿(入声)难言。十二部经。汝当流通。复告优波离言。一切律戒。汝当受持。阿难闻佛付嘱。心没忧海。 时优波离尊者语阿难言。汝是守护佛法藏者。当问佛未来要事。于是优波离尊者同阿难往问世尊四条事。第一问一切经首。当置何言。答曰。一切经首当置如是。第 二问以何为师。答曰。以波罗提木叉。是汝大师。此云戒。第三问依何而住。答曰。皆依四念处而住。四念者。一观身不净。二观受是苦。三观法性空。四观心无 我。第四问恶性车匿。如何共住。答曰。恶性比(音鼻)丘以梵檀治之。此云默摈。(梵语。梵檀者。犹中国言默摈。默摈者。正如黄鲁直云。万言万当。不如一 默。百战百胜。不如一忍。摈者敬而远之之意。此处恶性比丘之道也。)如来于是付嘱言讫。在俱尸罗大城。娑罗双树间。示般涅槃。阿难闻佛入涅槃。闷绝忧恼。 不能前问四事。

【王日休曰】梵语比丘。此云乞士。谓上乞法于诸佛。以明己之真性。下乞食于世人。以为世人种福。此所以名乞士也。大比丘则得道之深者。乃菩萨阿罗汉之类也。俱。谓同处也。所谓佛与此千二百五十人。同处于给孤独园中。

【陈雄曰】比丘今之僧是也。

【李文会曰】比丘者。去恶取善。名小比丘。善恶俱遣。名大比丘也。若人悟达此理。即证阿罗汉位。能破六贼小乘四果人也。

【川禅师云】独掌不浪鸣。颂曰。巍巍堂堂。万法中王。三十二相。百千种光。圣凡瞻仰。外道归降。莫谓慈容难得见。不离祗园大道场。

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

【王日休曰】尔时者。彼时也。佛为三界之尊。故称世尊。三界者。谓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僧若讷】引毗罗三昧经云。早起诸天。日中诸佛。日西异类。日暮鬼神。今言食时。正当午前。将行乞食之时也。

【李文会曰】尔时者。佛现世时也。世尊者。三界四生中智慧福德无有等量。一切世间之所尊也。食时者。正当午食将办之时也。著衣者。柔和忍辱衣也。

【遗教经云】惭耻之服。于诸庄严最为第一。疏钞云。著衣持钵者。著僧伽之衣。即二十五条大衣也。持四天王所献之钵也。

入舍卫大城乞食。

【僧若讷曰】寺在城外。故云入也。乞食者。佛是金轮王子。而自持钵乞食。为欲教化众生舍离憍慢也。

【李文会曰】乞食者。欲使后世比丘不积聚财宝也。

于其城中。次第乞已。

【僧若讷曰】不越贫从富。不舍贱从贵。大慈平等。无有选择。故曰次第。

【李文会曰】次第者。如来慈悲。不择贫富平等普化也。

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

【王日休曰】乞食而归。故曰还至本处。饭食已毕。收衣钵。洗足者。谓收起袈裟与钵盂。然后洗足。以佛行则跣足故也。

【李文会曰】洗足已者。净身业也。

敷座而坐。

【颜丙曰】敷。乃排布也。排布高座而坐。

【智 者禅师颂曰】法身本非食。应化亦如然。为长人天福。慈悲作福田。收衣息劳虑。洗足离尘缘。欲证三空理。跏趺示入禅。(疏钞云。三空者。三轮体空也。施者。 受者。并财等名三轮也。施者。反观体空。本无一物。故云理空。受者。观身无相。观法无名。身尚不有。物从何受。故曰受空。施受既空。彼此无妄。其物自空。 故云三轮体空。)

【李文会曰】敷座而坐者。一切法空是也。

【川禅师曰】惺惺著。颂曰。饭食讫子洗足已。敷座坐来谁共委。向下文长知不知。看看平地波涛起。

善现启请分第二

时长老须菩提。

【李文会曰】时者。空生起问之时也。长老者。德尊年高也。须菩提者。梵语也。唐言解空是也。

【王日休曰】长老。谓在大众中。乃年长而老者也。

【僧若讷曰】梵语须菩提。此翻善吉善现。空生尊者。初生时。其家一空。相师占之。唯善唯吉。后解空法以显前相。

【僧了性曰】须菩提人人有之。若人顿悟空寂之性。故名解空。全空之性。真是菩提。故名须菩提。空性出生万法。故名空生尊者。空性随缘应现。利人利物。亦名善现。万行吉祥。亦名善吉。尊者。随德应现。强名五种。

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

【李文会曰】须菩提解空第一。故先起问。右膝著地者。先净三业。摧伏身心。整仪赞佛也。合掌者。心合于道。道合于心也。希有者。我佛性能含融万法。无可比类也。

【僧若讷曰】言偏袒者。此土谢过请罪。故肉袒。西土兴敬礼仪。故偏袒。两土风俗。有所不同。言右肩者。弟子侍师。示执捉之仪。作用之便。言右膝著地者。文殊问般若经云。右是正道。左是邪道。用正去邪。将请以无相之正行。

【王日休曰】白。谓启白。希。少也。世尊。佛号也。先叹其少有。次又呼佛也。

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王 日休曰】如来者。佛号也。佛所以谓之如来者。以真性谓之真如然则如者。真性之谓也。真性所以谓之如者。以其明则照无量世界而无所蔽。慧则通无量劫事而无所 碍。能变现为一切众生而无所不可。是诚能自如者也。其谓之来者。以真性能随所而来现。故谓之如来。真如本无去来。而谓之来者。盖谓应现于此而谓之来也。若 人至诚祷告则有感应。若欲为一切众生设化则现色身。皆其来者也。此佛所以谓之如来。然则言如如者。乃真性之本体也。言来者。乃真性之应用也。是则如来二字 兼佛之体用而言之矣。此经所以常言如来也。梵语菩萨。本云菩提萨埵。(音朵)欲略其文而便于称呼。故云菩萨。梵语菩提。此云觉。梵语萨埵。此云有情。有情 则众生也。一切众生有佛性者。皆有生而有情。唯菩萨在有情之中乃觉悟者。故谓之觉有情也。大略言之。情则妄想也。菩萨未能绝尽其情想。唯修至佛地。则情想 绝矣。故佛独谓之觉。而不谓之有情。佛言一切诸佛解脱诸想尽无余故是也。佛又云十地菩萨。皆有二种愚痴。岂非所谓愚痴者。亦情想之类乎。此菩萨所以谓之有 情。而不得独谓之觉也。

【陈雄曰】菩萨受如来教法者也。诸菩萨指大众言之也。大众听如来说法。固当信受奉行。傥如来不起慈悲心。卫护眷念。俾信受是法。则恶魔或得以恼乱。不付委嘱托。俾奉行是法。则胜法有时而断绝。故须菩提于大众听法之初。未遑它恤。惟愿如来起慈悲心。为之护念付嘱也。

【李 文会曰】如来者。如者不生。来者不灭。非来非去。非坐非卧。心常空寂。湛然清净也。善护念者。善教诸人不起妄念也。诸菩萨者。诸者不一之义。菩之言照。萨 之言见。照见五蕴皆空。谓色受想行识也。菩萨者。梵语也。唐言道心。众生常行恭敬。乃至鳞甲羽毛蛆虫蚁蝼。悉起敬爱之心。不生轻慢。此佛所谓蠢动含灵皆有 佛性也。善付嘱者。念念精进。勿令染著。前念才著。后念即觉。勿令接续也。

【川禅师曰】如来不措一言。须菩提便恁么赞叹。具眼胜流。试著眼看。颂曰。隔墙见角。便知是牛。隔山见烟。便知是火。独坐巍巍。天上天下。南北东西。钻龟打瓦。咄。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李文会曰】善男子者。正定心也。善女人者。正慧心也。谓有刚断决定之心。永无退转也。发心之义。阿者无也。无诸垢染也。耨多罗者。上也。三界无能比也。三者。正也。正见也。藐者。遍也。一切有情。无不遍有。三菩提者。知也。知一切有情。皆有佛性也。

【王 日休曰】梵语阿。此云无。梵语耨多罗。此云上。梵语三。此云正。梵语藐。此云等。梵语菩提。此云觉。然则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乃无上正等正觉也。谓真性 也。真性即佛也。梵语佛。此云觉。故略言之。则谓之觉。详言之。则谓之无上正等正觉也。以真性无得而上之。故云无上。然上自诸佛。下至蠢动。此性正相平 等。故云正等。其觉。圆明普照。无偏无亏。故云正觉。得此性者。所以为佛。所以超脱三界。不复轮回。

【僧若讷曰】菩萨初修行。皆发此广大心也。

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王日休曰】应。当也。云。言也。云何者。言如何也。须菩提于此问佛云。为善之男子或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谓求真性成佛之心也。发求真性成佛之心。云何应住。谓当住于何处也。云何降伏其心。谓当如何降伏此妄想心也。

【僧若讷曰】须菩提正发此二问。一问众生发无上心。欲求般若。云何可以安住谛理。二问降伏惑心。云何可以折摄散乱。一经所说。不出此降住而已。

【李文会曰】云何降伏其心者。须菩提谓凡夫妄念烦恼无边。当依何法。即得调伏。

【川禅师曰】这问从甚处出来。颂曰。你喜我不喜。君悲我不悲。雁思飞塞北。无忆旧巢归。秋月春花无限意。个中只许自家知。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李文会曰】如汝所说者。是佛赞叹须菩提。能知我意。善教诸人。不起妄念。心常精进。勿令染著。诸法相也。谛听者。谛者名了。汝当了达声尘。本来不生。勿逐语言。详审而听也。

【王日休曰】谛。审也。谓仔细听也。

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李文会曰】应如是住者。如来欲令众生之心。不生不灭。湛然清净。即能见性也。

【庞居士曰】世人重珍宝。我贵刹那静。金多乱人心。静见真如性。

【逍遥翁曰】凡夫之心动而昏。圣人之心静而明。又云凡人心境清净。是佛国净土。心境浊乱。是魔国秽土也。

【黄 檗禅师曰】凡夫多被境碍心。事碍理。常欲逃境以安心。屏事以存理。不知乃是心碍境。理碍事。但令心空境自空。理寂事自寂。勿倒用心也。又云凡夫取境。智者 取心。心境双亡。乃是真法。亡境犹易。亡心至难。人不敢亡心。恐落于空。无捞摸处。不知空本无空。唯一真法界耳。凡夫皆逐境生心。遂生欣厌。若欲无境。当 亡其心。心亡则境空。境空则心灭。若不亡心。而但除境。境不可除。祗益纷扰。故万法惟心。心亦不可得。既无所得。便是究竟。何必区区更求解脱也。如是降伏 其心者。若见自性。即无妄念。既无妄念。即是降伏其心矣。唯者。应诺之辞。然者。协望之谓。愿乐欲闻者。欣乐欲闻其法也。

【陈雄曰】唯者。诺其言也。然者。是其言也。

【颜 丙曰】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唐言谓无上正等正觉心也。应者。当也。住者。乃常住不灭也。须菩提问。有向善男女发菩提心者。应当如何得常住不灭。如何能 降伏其心。佛称善哉善哉。乃赞叹之辞。发菩提心者。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如是者只这是也。唯然者。乃须菩提领诺之辞。与曾子曰。唯无异。乐者。爱也。 愿爱欲闻说法也。

【智 者禅师颂曰】希有希有佛。妙理极泥洹。(此云寂灭。一览集入灭品云。能事既毕入泥洹。舍利以留为佛事。)云何降伏住。降伏住为难。二仪法中妙。(孚上座 曰。法身之理。犹若太虚。竖穷三际。横亘十方。弥纶八极。包括二仪。所谓包括二仪者。与此二仪法中妙之意同。)三乘教喻宽。(法华经三卷。佛言乘是三乘。 便得快乐。自求涅槃。是名声闻乘。乐独善寂。是名辟支佛乘。度脱一切。是名大乘。)善哉今谛听。六贼免遮拦。

【川禅师曰】往往事从叮嘱生。颂曰。七手八脚。神头鬼面。拳打不开。刀割不断。阎浮跳踯几千回。头头不离空王殿。

大乘正宗分第三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

【李文会曰】摩诃萨者。摩诃言大。心量广大。不可测量。乃是大悟人也。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

【六祖曰】一切者。总标也。次下别列九类。

【王日休曰】凡有生者。皆谓之众生。上自诸天。下至蠢动。不免乎有生。故云一切众生也。众生虽无数无穷。不过九种。下文所言是。

【李文会曰】众生者。谓于一切善恶凡圣等见有取舍心。起无量无边烦恼妄想。轮回六道是也。

【古德曰】觉华有种无人种。心火无烟日日烧。谓诸愚迷之人。被诸烦恼。则熙熙然。此非悟道。其实如木偶耳。若或中根之士。而以烦恼为苦。是则智慧不如愚痴也。不亦谬乎。固当勿存于心。苟或不然。学道何用。于己何益。须令智慧力胜之可也。

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

【六 祖曰】卵生者。迷性也。胎生者。习性也。湿生者。随邪性也。化生者。见趣性也。迷故造诸业。习故常流转。随邪心不定。见趣堕阿鼻。(平声)起心修心。妄见 是非。内不契无相之理。名为有色。内心守直。不行恭敬供养。但言直心是佛。不修福慧。名为无色。不了中道。眼见耳闻。心想思惟。爱著法相。口说佛行。心不 依行。名为有想。迷人坐禅。一向除妄。不学慈悲。喜舍智慧方便。犹如木石。无有作用。名为无想。不著二法想。故名若非有想。求理心在。故名若非无想。

【王 日休曰】若卵生者。如大而金翅鸟。细而H虱是也。若胎生者。如大而狮象。中而人。小而猫鼠是也。若湿生者。如鱼鳖鼋鼍。以至水中极细虫是也。若化生者。如 上而天人。下而地狱。中而人间米麦果实等所生之虫是也。上四种谓欲界众生。若有色者。色谓色身。谓初禅天至四禅天诸天人。但有色身而无男女之形。已绝情欲 也。此之谓色界。若无色界者。谓无色界诸天人也。此在四禅天之上。唯有灵识而无色身。故名无色界。若有想者。此谓有想天诸天人也。此天人唯有想念。故自此 以上。皆谓之无色界。不复有色身故也。若无想者。此谓无想天诸天人也。在有想天之上。此天人一念寂然不动。故名无想天。若非有想非无想者。此谓非想非非想 天诸天人也。此天又在无想天之上。其天人一念寂然不动。故云非有想。然不似木石而不能有想。故云非无想。此天于三界诸天为极高。其寿为极长。不止于八万劫 而已。

【李文会曰】若卵生者。贪著无明。迷暗包覆也。若胎生者。因境求触。遂起邪心也。若湿生者。才起恶念。即堕三涂。谓贪嗔痴因此而得也。若化生者。一切烦恼。本自无根。起妄想心。忽然而有也。

【又教中经云】一切众生。本自具足。随业受报。故无明为卵生。烦恼包裹为胎生。爱水浸淫为湿生。欻起烦恼为化生也。又云眼耳鼻舌。回光内烛。有所贪漏。即堕四生。谓胎卵湿化是也。色声香味。回光内烛。无所贪漏。即证四果。谓须陀洹等是也。

【傅 大士曰】空生初请问。善逝应机酬。先答云何住。次教如是修。胎生卵湿化。咸令悲智收。若起众生见。还同著相求。若有色者。谓凡夫执有之心。妄见是非。不契 无相之理。若无色者。执著空相。不修福慧。若有想者。眼见耳闻。遂生妄想。口说佛行。心不依行。若无想者。坐禅除妄。犹如木石。不习慈悲智慧方便。若非有 想者。

【教中经云】 有无俱遣。语默双忘。有取舍憎爱之心。不了中道也。

【临济禅师曰】入凡入圣。入染入净。处处现诸国土。尽是诸法空相。是名真正见解。你若爱圣憎凡。生死海里浮沉也。非无想者。谓有求理心也。

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

【李文会曰】我者。佛自谓也。皆者。总也。令者。俾也。入者。悟入也。无余者。真常湛寂也。

【法华经云】佛当为除断。令尽无有余涅槃者。菩萨心无取舍。如大月轮。圆满寂静。众生迷于涅槃无相之法。而为生死有相之身也。灭者。除灭。度者。化度也。

【六 祖曰】如来指示三界九地。各有涅槃妙心。令自悟入无余者。无余。习气烦恼也。涅槃者。圆满清净义。令灭尽一切习气不生。方契此也。度者。渡生死大海也。佛 心平等。普愿与一切众生。同入圆满清净无想涅槃。同渡生死大海。同诸佛所证也。烦恼万差。皆是垢心。身形无数。总名众生。如来大悲普化。皆令得入无余涅 槃。

【证道歌曰】达者。同游涅槃路。注云。涅槃者。即不生不灭也。涅而不生。槃而不灭。即无生路也。

【冲应真人周史卿】对吃不拓和尚指香烟云。要观学人有余涅槃。炉中灰即是。要观学人无余涅槃。炉中灰飞尽即是。

【王 日休曰】梵语涅槃。此云无为。楞伽经云。涅槃乃清净不死不生之地。一切修行者之所依归。然则涅槃者乃超脱轮回。出离生死之地。诚为大胜妙之所。非谓死也。 世人不知此理。乃误认以为死。大非也。此无余涅槃。即大涅槃也。谓此涅槃之外。更无其余。故名无余涅槃。此谓上文尽诸世界。所有九类众生。皆化之成佛。而 得佛涅槃也。

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王 日休曰】一切众生。皆自业缘中现。故为人之业缘。则生而为人。修天上之业缘。则生于天上。作畜生之业缘。则生为畜生。造地狱之因缘。则生于地狱。如上文九 类众生。无非自业缘而生者。是本无此众生也。故菩萨发心化之。皆成佛而得涅槃。实无一众生被涅槃者。以本无众生故也。

【僧若讷曰】第一义中无生可度。即是常心也。若见可度。即是生灭。良由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何生可度。所谓平等真法界。佛不度众生。

【陈 雄曰】大乘智慧。性固有之。然众生不能自悟。佛实开悟无量无数无边众生。令自心中愚痴邪见烦恼众生。举皆灭度矣。灭度如是其多。且曰实无众生得灭度者。盖 归之众生自性自度。我何功哉。六祖坛经云。自性自度。名为真度。净名经云。一切众生。本性常灭。不复更灭。文殊菩萨问世尊。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如何。世尊 曰。性本清净。无生无灭。故无众生得灭度。无涅槃可到。此皆归之众生自性耳。华严经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惟心造。造化因心偈云。 赋象各由心。影响无欺诈。元无造化工。群生自造化。

【李文会曰】无量无数无边众生者。谓起无量无数无边烦恼也。得灭度者。既已觉悟。心无取舍。无边烦恼转为妙用。故无众生可灭度也。

【宝积经云】智者于苦乐。不动如虚空。

【逍遥翁曰】善能观察烦恼性空。既过即止。勿使留碍也。又云烦恼性空。勿为挂碍。观如梦幻。不用介怀。设使情动。如响应声。即应即止。

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六祖曰】修行人亦有四相。心有能所。轻慢众生名我相。自恃持戒。轻破戒者名人相。厌三涂苦。愿生诸天。是众生相。心爱长年。而勤修福业。法执不忘。是寿者相。有四相即是众生。无四相即是佛。

【僧 若讷曰】言我相者。以自己六识心。相续不断。于中执我。此见乃计内也。人相者。六道外境。通称为人。于此诸境。一一计著。分别优劣。有彼有此。此见从外而 立。故云人相。如众生相者。因前识心。最初投托父母。续有色受想行四阴。计其和合。名众生相。如寿者相者。计我一期。命根不断。故云寿者相。

【陈 雄曰】贪嗔痴爱。为四恶业。贪则为己私计。是有我相。嗔则分别尔汝。是有人相。痴则顽傲不逊。是众生相。爱则希觊长年。是寿者相。如来不以度众生为功。而 了无所得。以其四种相尽除也。圆觉经云。未除四种相。不得成菩提。菩萨发菩提无上道心。受如来无相教法。岂应有四种相哉。设若有一于此。则必起能度众生之 心。是众生之见。非菩萨也。菩萨与众生。本无异性。悟则众生是菩萨。迷则菩萨是众生。有是四种相。在夫迷悟如何耳。何以故者。辨论之辞也。佛恐诸菩萨不知 真空无相之说。故为之辨论。而有及于四种相。十七分。二十五分皆云。

【颜 丙曰】一切众生者。涅槃经云。见佛性者。不名众生。不见佛性者。是名众生。摩诃者大也。佛告须菩提。及大觉性之人。若卵胎湿化。乃蠢动含灵也。有形色。无 形色。有情想。无情想。乃至不属有无二境众生。体虽不同。性各无二。此十类众生。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涅槃者。不生谓涅。不死谓槃。经云。如来证涅 槃。永断于生死。灭度者。灭尽一切烦恼。度脱生死苦海。令者使也。我皆使入无余涅槃。无余者。罗汉虽证涅槃。尚有身智之余。经中谓之有余涅槃。唯无身智余 剩者。方谓无余涅槃。又曰。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众生既悟本性空寂。更灭度个甚么。若四相未能直下顿空。即非菩萨觉性也。

【傅大士颂曰】空生初请问。善逝应机酬。(善逝即世尊号)先答云何住。次教如是修。胎生卵湿化。咸令悲智收。若起众生见。还同著相求。

【李 文会曰】有我相者。倚恃名位权势财宝艺学。攀高接贵。轻慢贫贱愚迷之流。人相者。有能所心。有知解心。未得谓得。未证谓证。自恃持戒。轻破戒者。众生相 者。谓有苟求希望之心。言正行邪。口善心恶。寿者相者。觉时似悟。见境生情。执著诸相。希求福利。有此四相。即同众生。非菩萨也。

【临济禅师曰】五蕴身田。内有无位真人。堂堂显露。何不识取。但于一切时中。切莫间断。触目皆是。只为情生智隔。相变体殊。所以轮回三界。受种种苦。敢问诸人触目皆是。是个甚么。一一山河无隔碍。重重楼阁应时开。

【川禅师曰】顶天立地。鼻直眼横。颂曰。堂堂大道。赫赫分明。人人本具。个个圆成。祗因差一念。现出万般形。

妙行无住分第四

复次。须菩提。

【王日休曰】谓再编次。佛与须菩提答问之言也。此乃叙经者自谓。

【颜丙曰】复次。乃再说也。

【李文会曰】复次者。连前起后之辞。

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

【疏钞云】言应无所住者。应者当也。无所住者。心不执著。

【李文会曰】菩萨于法者。总标一切空有之法也。应无所住者。一切诸法。应当无所住著也。

【法华经云】十方国土中。惟有一乘法。谓一心也。心即是法。法即是心。二乘之人。不能解悟。谓言心外即别有法。逆生执著住于法相。此同众生之见解也。

【逍遥翁曰】凡夫不识自佛。一向外求。住相迷真。分别他境。不为助道。但求福门。似箭射空。如人入暗。俱胝和尚凡见僧来问话。唯竖起一指头。

【佛鉴禅师颂曰】不用将心向外求。个中消息有来由。报言达摩西来意。祗在俱胝一指头。菩萨了悟人法二空。心无取舍。能知凡圣一等。空色一般。善恶一体。

【龙 济和尚颂曰】心境顿消融。方明色与空。欲识本来体。青山白云中。是菩萨心无所住著也。行于布施者。布者普也。施者散也。谓除我人众生寿者四相。烦恼妄想取 舍憎爱之心。世尊即以教法布施。内破一切执著。外即利益一切众生。菩萨布施。皆应无住。不见有我为能施人。不见有它为受施者。不见中间有物可施。三体皆 空。住无所住。清净行施。不爱已乏。不望报恩。不求果报也。凡夫布施。希求福利。此是住相布施也。

【永嘉大师云】住相布施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

【逍遥翁曰】诵金刚经者。若人了知住无所住心。得无所得法者。此名慧业。若人日积课诵之功。希求福利。此名福业。二者相去绝远。如霄壤也。

【法华经云】若于后世读诵是经典者。是人不复贪著衣服卧具饮食资生之物。所愿不虚。

【张无尽云】夫学道者。不可以温饱为志。本求无上菩提。出世间法。若以事不如意为怨。而图衣饭为心者。又何益于事乎。

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王日休曰】色。谓形色。声。谓音乐。香。谓鼻之所闻。味。谓食物之味。触。谓男女之欲。法。谓心之所校量思惟者。乃教化众生不使著于六尘也。

【陈 雄曰】摩诃般若经云。眼色识。耳声识。鼻香识。舌味识。身细滑识。意法识。又忏法云。眼著色。耳著声。鼻著香。舌著味。身著触细滑。意著法尘。起种种业。 此言住。亦识著之谓。凡夫六根不净。贪是六者。以快其欲。是名六尘。一不如其所欲。则必布施以求满其欲。其所住而布施者然也。菩萨受如来无相教法。无诸欲 之求。无能施之心。但以法施利益一切众生。如水行地中。无有挂碍。无所住行布施者然也。华严经云。不求色声香与味。亦不希求诸妙触。但为救度诸群生。常求 无上最胜智。正此之所谓行布施也。

【华 严二十四卷云】眼识所知种种诸色。耳识所知种种诸声。鼻识所知种种诸香。舌识所知种种诸味。身识所知种种诸触。意识所知种种诸法。又天地八阳经云。眼常见 种种无尽色。耳常闻种种无尽声。鼻常嗅种种无尽香。舌常了种种无尽味。身常觉种种无尽触。意常思想分别种种无尽法。详此二经。既言种种诸声。种种无尽声。 则王氏所言。声谓音乐者。恐失之拘于音乐矣。既言种种诸触。种种无尽触。则王氏所言。触谓男女之欲者。恐失之执于男女之欲矣。

【张无尽曰】不住色布施者。谓智慧性照见一切皆空也。梵语檀那。此云施。菩萨无色可舍。名为布施。如药对病。似空含有。有病既除。空药俱遣。色空泯绝。中道皆亡。了无一法可得。二乘之人舍色取空。为不住色而行布施。

【玄奘法师所译经云】不住于色。不住非色香味触法。一例皆然。是故空有悉皆无住。无空可取。无有可舍。空有同如一体平等。平等行施。即知法界。不住有施。不住无施。不得有无一边障碍。施心广大。犹如虚空。所获功德。亦复如是。故经中举十方虚空较量施福。即斯意耳。

【傅 大士曰】施门通六行。六行束三檀。资生无畏法。声色勿相干。二边纯莫立。中道不须安。欲觅无生理。背境向心观。不住声者。清净无挂碍也。梵语尸罗。此云 戒。二乘之人。意谓声从色起。遂向声尘中分别。闻乐则喜。闻悲则哀。欲舍此声。而取无声。名之为戒。菩萨无声可舍。色若是有。声从是生。色既本空。声从何 起。若能如是悟者。虽在生死中。生死不能拘。虽在六尘中。六尘不能染。在在处处。心常清净。又云。尸罗得清净。无量劫来因。妄想如怨贼。贪爱若参辰。在欲 而无欲。居尘不染尘。权依离垢地。当证法王身。不住香者。谓见色清净也。梵语羼提。此云忍辱。二乘之人。妄生忍辱。惟恐贪著。欲行远离。故名忍辱。正是舍 色取空。不了中道也。殊不知香性本空。菩萨忍亦无忍。辱亦无辱。须是自性清净。不生起灭之心。方始悟明心地。故古德曰。明心之士。其心犹如明镜。能摄众 像。尽入其中。无有挂碍。清净含容。无有边际。又云。忍心如幻梦。辱境若龟毛。常能修此观。逢难转坚牢。无非亦无是。无下亦无高。欲灭贪嗔贼。须行智慧 刀。不住味者。谓众生性。与如来性。无所分别也。梵语毗离耶。此云精进。了知舌根本空。为不住味。故云受诸饮食。当如服药。或好或弱。不可生憎爱也。

【肇法师曰】会万法归于自己者。其惟圣人乎。

【晁太傅曰】一切凡夫皆是迷人。内有回心起信。询求妙理。悟明心地者。此是迷中悟人也。

【径山杲禅师曰】佛与众生。本无异相。只因迷悟。遂有殊涂。

【黄檗禅师曰】有识食。有智食。四大之身。饥疮为患。随顺给养。不生贪著。谓之智食。恣情取味。妄生分别。唯图适口。不生厌离。谓之识食也。三乘之人。虽不住饮食之味。尚犹贪著诸法之味。以贪著故。名为精进。菩萨之心。于诸法相。悉如梦幻。遇缘即施。缘散即寂。

【图觉经云】照了诸相。犹如虚空。此名如来。随顺觉性。

【傅 大士曰】进修名焰地。良为慧光舒。二智心中遣。三空境上祛。无明念念灭。高下执情除。观心如不间。何啻至无余。不住触者。谓心无取舍也。内无菩提可取。外 无烦恼可舍。梵语禅那。此云静虑。二乘之人。认触为色身。色身若是有。即言离诸触。色身既本无。诸触何曾有。又云。了触即无生。不住虚分别。一切诸万法。 本来无所动。

【六祖曰】一切万法。皆从心生。心无所生。法无所住。

【大阳禅师曰】大阳一禅。竟日如然。滔滔不间。触目遇缘。若能如是。法法现前。

【傅大士曰】禅河随浪静。定水逐波清。澄神生觉性。亡虑灭迷情。遍计虚分别。由来假立名。若了依他起。无别有圆成。不住法者。谓照见身心法相空也。梵语般若。此云智慧。诸法属意。意属识。此识是妄。

【金刚三昧经云】所见境界。非我本识。二乘之人。分别诸相。皆是妄识。本识又何可得也。菩萨了知本识。究竟故无分别。

【傅大士曰】慧灯如朗日。蕴界若干城。明来暗便谢。无暇�时停。妄心犹未灭。乃见我人形。妙智圆光照。惟得一空名。

【六波罗蜜有总颂云】三大僧祗劫。万行俱齐修。既悟无人我。长依圣道流。二空方渐证。三昧任遨游。创居欢喜地。常乐遂亡忧。

【临济禅师曰】佛有六通者。谓入色界不被色惑。入声界不被声惑。入香界不被香惑。入味界不被味惑。入身界不被触惑。入意界不被法惑。所以达此六种。皆是空相。不能系缚。此乃无依道人。虽是五蕴秽陋之身。便是地行菩萨。

【黄檗禅师曰】本是一精明。分为六和合。一精明者。一心也。六和合者。六根也。各与尘合。眼与色合。耳与声合。鼻与香合。舌与味合。身与触合。意与法合。中间生六识为十八界。若了十八界无所有。一切皆空。束六和合为一精明。此乃了悟之人。唯有真心。荡然清净。

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六祖曰】应如无相心布施者。为无能施之心。不见有施之物。不分别受施之人。故云无相布施。

【僧若讷曰】应如是布施者。指出色香等六尘也。不住于相者。乃不住六尘之相。若住相布施者。但是人天果报而已。

【李文会曰】菩萨应如是布施者。谓舍除一切烦恼憎爱之心也。然烦恼本空。皆是妄见。有何可舍。经云。一切诸有。如梦如幻。一切烦恼。是魔是贼。

【逍 遥翁曰】夫烦恼性。是佛境界。观烦恼性空。是正修行。学人若止依此观练精至。不须求别法也。又云夫见性之人。十二时中。凡遇逆顺境界。心即安然。不随万境 所转。一任毁谤于我。我即不受。恶言谤黩。返自归己。所谓自作自受者也。譬如有人。手执火炬。拟欲烧天徒自疲困。终不可得。故古德曰。心随万境转。转处实 能幽。随流认得性。无喜复无忧。

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疏 钞云】何以故者。此证问意。施本求福。今令不住于相。其意云何。佛答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若达三轮体空。方名不住相布施。不住者。心不住有 为之福也。三轮者。施者。受者。并财等是三轮也。施者。返观体空。本无一物。故云理空。受者。观身无相。观法无名。身尚不有。物从何受。故曰受空。施受既 空。彼此无妄。其物自空。故曰三轮体空。

【陈 雄曰】世尊答文殊曰。财施为凡。法施为圣。盖凡夫布施。必以满三千世界七宝。为求福之具。财施也。此住相布施也。且以人天大福报自期。数尽未免轮回。菩萨 布施。但一心清净。利益一切。为大施主。法施也。此不住相布施也。虽不邀福。自然离生死苦。受大快乐。历千劫而不古。超三界以长今。是所谓无限福德。实不 可思惟而量度也。佛悯末世众生被六尘染。未可遽化。姑诱以福德无限之说。使之顿悟法施之会。维摩经云。当为法施之会。何用是财施会为。

【颜 丙曰】住者。著也。菩萨于佛法中。应当无所著布施。布施者。舍施也。所谓不住于色声香味触法布施。六者谓之六尘。眼贪色。耳贪声。鼻贪香。舌贪味。情尘相 对谓触。贪著有为谓法。人性清净。本无六根可得。六尘又向什么处安顿。所以佛云。应当如是布施不住于相。若不著相舍施。其福德量等虚空。非思量可及。

【傅 大士曰】檀波罗蜜布施。颂曰。施门通六行。(六行即六度)六行束三檀。(疏钞云。三檀者。资生檀。无畏檀。法檀。布施是资生檀。能资益生诸善法。故曰资生 檀。持戒忍辱是无畏檀。因戒净毁辱不动。心无怖畏。故曰无畏檀。法檀者。精进禅定智慧是也。因定生慧。因慧生种种法。故曰法檀。将此六行束为三檀。)资生 无畏法。声色勿相干。二边纯莫立。中道不须安。(子荣曰。二边即有无。二边不立。有无俱遣。中道何安。晁文元公曰。凡夫著有。不见有中之空。二乘著空。不 见空中妙有。不著见于二边。不取相于中道。惟佛知见。)欲识无生处。背境向心观。尸波罗蜜持戒颂曰。尸罗得清净。无量劫来因。妄想如怨贼。贪爱若参 辰。(参辰。即参商二星。一出一没。常相远离。)在欲而无欲。居尘不染尘。权依离垢地。当证法王身。(圆觉经注云。佛为万法之王。)羼提波罗蜜忍辱颂 曰。(华严六十卷羼初眼初き二切)忍心如幻梦。辱境若龟毛。(华严经云。无则同于龟毛兔角。)常能修此观。(去声)逢难转坚牢。无非亦无是。无下亦无高。 欲灭贪嗔贼。须行智慧刀。毗离耶波罗蜜精进颂曰。进修名焰地。良为慧光舒。二智心中遣。(真俗二智)三空境上祛。无明念念灭。(十二因缘法。无明缘行。行 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高下执情除。观心如不间。何啻至无余。禅波罗蜜禅 定颂曰。禅河随浪静。定水逐波清。澄神生觉性。息虑灭迷情。遍计虚分别。由来假立名。若了依他起。无别有圆成。(华严合论第四卷云。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 圆成实性。)般若波罗蜜智慧颂曰。慧灯如朗日。蕴界若干城。(华严四十二卷云。龙依宫住。而能兴云。有人仰视。所见宫殿。当知是乾闼婆城。子荣曰。干城 者。即乾闼婆城。海上龙蜃化现余气。人见楼阁。忽尔还无。此破众生妄执五蕴色身为实。)明来暗便谢。无暇�时停。妄心犹未灭。乃见我人形。妙智圆光照。唯 得一空名。

【智者禅师】万行齐修颂曰。三大僧祗劫(阿僧祗数名。阿者无也。僧祗者数也。乃无数劫。)万行具齐修。既悟无人我。长依圣道流。二空方渐证。(人法二空)三昧任遨游。(三昧梵语。中国言正定。亦云正见)。创居欢喜地。常乐遂无忧。

【李文会曰】不住于相者。非但见色是相。一切种种分别。皆名为相。如是之相。皆从因缘而生。应知一切分别。皆如梦幻。遇缘即施。缘散即寂。是故佛言。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又西明和尚云。法相若是有。可言住诸相。法相既本无。故言不住相。既不住相布施。其福德更有何思量也。

【逍遥翁曰】须知诸法。如梦如幻。如影如响。如水中月。如镜中像。又云。了达一切法。不住一切相。心如虚空。自然无碍。心住于相。即属有法。故知一切法。不住一切相。即能见佛性也。

【傅大士曰】若论无相施。功德极难量。行悲济贫乏。果报勿须望。凡夫情行劣。初且略称扬。欲知檀状貌。如空遍十方。川禅师曰。若要天下行。无过一艺精。颂曰。西川十样锦。添花色转鲜。欲知端的意。北斗面南看。虚空不碍丝毫念。所以张名大觉仙。

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李文会曰】不也世尊者。须菩提谓虚空我思量之。实无可思量也。不可思量者。既已觉悟。心无能所。即无我人众生寿者四相。岂更有可思量。但应如所教住者。谓诸学人。当依佛教。行无所住。必得悟入也。

【谢灵运曰】圣言无谬。理不可越。但当如佛所教而安心耳。

【陈 雄曰】佛谓所教之住。与华严经住无所住同。如来教菩萨法。不过住无所住之法。菩萨受如来教。非敢变异。但当如其所教者。以无住为住处。楞严经云。得住般若 波罗蜜。文殊般若经云。佛告文殊师利。当云何住般若波罗蜜。文殊言以不住法。为住般若波罗蜜。复问云何不住法。名住般若波罗蜜。文殊言以无住相。即住般若 波罗蜜。此住之法详矣。无非住无所住之意。三昧经云。如来所说法。悉从于无住。我从无住处。是处礼如来。

【颜丙曰】四维者。四隅也。如。东方东南方。西方西北方之类。东西南北及四维上下方。总谓十方。佛问如十方虚空可思量不。须菩提答不可思量。盖大莫大于十方虚空。佛所以借此喻福德也。

【傅 大士颂云】欲知檀状貌。如空遍十方。佛云。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虚空不可思量测度。菩萨当如佛所指教处住。佛教所谓住者。湛若十方。空无所住而 住。又颂曰。若论无相施。功德极难量。行悲济贫乏。果报不须望。(平声)凡夫情行(去声)劣。初且略称扬。欲知檀状貌。如空遍十方。

【川禅师曰】可知礼也。颂曰。虚空境界岂思量。大道清幽理更长。但得五湖风月在。春来依旧百花香。

如理实见分第五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

【宝积如来解曰】如来真身。本无生灭。湛然常住。托阴受形。同凡演化。入神母胎。擐(胡贯切)此凡相各别。故云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颂曰。凡相灭时性不灭。真如觉体离尘埃。了悟断常根果别。此名佛眼见如来。

【王日休曰】此如来。乃谓真性之佛也。佛呼须菩提而问之云。可以用三十二相见真性之佛否。

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

【王日休曰】此须菩提言否也。而又呼世尊云。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是其言否也者。乃大略言之。下乃详言之也。

【李文会曰】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者。须菩提谓色身即有相。法身即无相。色身者。地水火风。假合成人。法身者。即无形遐相貌。色身即是凡夫。法身即是如来。须菩提以凡夫但以色身不见法身。故答是语。

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王日休曰】此如来谓色身佛也。须菩提又自问。何故不可以身相见如来。乃自答云。如来所说身相。非是真实。故云即非身相。谓无有真实身相也。

【李文会曰】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者。非者无色。凡夫谓色身是有。执著修行。所以不见佛性。生死转重。如来法身无相。故言所说身相非身相也。

【华严经云】佛以法为身。清净如虚空。

【云门大师云】我当时若见。一棒打杀与狗子吃者。此大乘先觉之人。解粘去缚。遣疑破执也。

【黄 檗禅师云】夫学道人。若欲得知要诀。但莫于心上著一物。佛真法身。犹若虚空。此谓法身即虚空。虚空即法身。常人谓法身遍虚空处。虚空中含容法身。不知法身 即虚空。虚空即法身也。虚空与法身无异相。佛与众生无异相。生死与涅槃无异相。烦恼与菩提无异相。离一切相。即名诸佛也。

【川禅师曰】且道只今行住坐卧是什么相。休瞌睡。颂曰。身在海中休觅水。日行山岭莫寻山。莺啼燕语皆相似。莫问前三与后三。

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陈雄曰】须菩提欲人人见自性。佛所以有即非身相之说。色身是相。中无真实之体。故云皆是虚妄。法身非相。即有真如本体。寓乎其中。若见诸相非相。是见色身中有法身。见自性中有如来而如来。岂可外求。即吾性见矣。坛经云。佛即是性。离性无别佛。

【颜 丙曰】佛问可以身相见如来不。须菩提答不可。如来者。乃自性不属去来也。四大色身本由妄念而生。若执虚妄身相。而欲见如来之性。譬如认贼为子。终无是处。 所以佛告须菩提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若能回光返照。得见身相。无形可得。即是见自性如来。

【李文会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者。虚则不实。妄则不真。既不真实。相即非相。又云。非独佛身相即无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色身有相。故言虚妄。法身无相。故言非相也。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者。言身虚妄。即是人空。言非相者。即是法空。若悟人法二空。即见自性。

【法华经云】一切诸相。皆悉空寂。又云。或见菩萨。观诸法性。无有二相。犹如虚空。

【傅 大士颂曰】如来举身相。为顺世间情。恐人生断见。权且立虚名。假名三十二。八十也空声。(大藏一览集示生品曰。菩萨以四月八日。因母昼寝。以示其梦。从右 胁入。夫人梦觉。自知身重。菩萨住胎。十月满足。四月八日。菩萨化从右胁而生自行七步。举其右手。作师子吼。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九龙空中。吐清净水。灌 太子身。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放大光明。普照三千大千世界。即名太子为悉达多。汉言顿吉。)有身非觉体。无相乃真形。

【川禅师曰】山是山。水是水。佛在甚么处。颂曰。有相有求俱是妄。无形无见堕偏枯。堂堂蜜蜜何曾间。一道寒光烁太虚。

正信希有分第六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

【陈雄】引华严经云。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智度论云。佛法大海。信为能入。盖实信者。实谛之阶也。须菩提疑众生不能生实信。故作此问。而佛恐沮众生实信之心。且告之以莫作是说。

【僧若讷曰】持戒者。诸恶莫作。修福者。众善奉行。夫持戒修福者。即种善根者也。

【李文会曰】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者。须菩提谓前说无相行于布施。即是因深。得见无相如来。即是果深。既谈因果。切恐如来灭后。浊劫恶世之中。无人听信。故有是问。

【傅大士曰】因深果亦深。理蜜奥难寻。当来末法后。惟虑法将沉。空生情未达。闻义恐难任。如能信此法。定是觉人心。有持戒修福者。不著诸相。即是持戒。心常空寂。无诸妄念。即是修福。此人不被诸境所惑。能生信心。以此为实。

【慈受禅师云】念念常空寂。日用有大力。此是三世诸佛行履处。六代祖师行履处。无功之功。功不虚弃。

【川禅师曰】金佛不度炉。木佛不度火。泥佛不度水。颂曰。三佛形仪总不真。眼中瞳子面前人。若能信得家中宝。啼鸟山花一样春。

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

【李文会曰】不于一佛二佛者。谓一劫一佛出世也。种诸善根者。世间种种善事。不可胜计。大楖止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也。

【法华经云】随宜方便事。无复诸疑惑。心生大欢喜。自知当作佛。

【傅大士曰】依它非自立。必假众缘成。日谢树无影。灯来室乃明。

【六 祖曰】何谓种诸善根。所谓于诸佛所。一心供养。随顺教法于诸菩萨。善知识师僧父母。耆年宿德尊长之处。常行恭敬供养。承顺教命。不违其意。是名种诸善根。 于一切贫苦众生散慈愍心。不生轻厌。有所须求。随力惠施。是名种诸善根。于一切恶类。自行柔和忍辱。欢喜逢迎。不违其意。令彼发欢喜心。息刚戾心。是名种 诸善根。于六道众生不加杀害。不欺不贱。不毁不辱。不骑不棰。不食其肉。常行饶益。是名种诸善根。

【王日休曰】何谓种善根乎。至诚称其佛号。或拈香一*。或为一拜。或以一物供养。皆谓之种善根。

【僧若讷曰】显其已多种善根者。见佛多。闻法多。修行多也。

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六祖曰】信心者。信般若波罗蜜。能除一切烦恼。信般若波罗蜜。能成就一切出世功德。信般若波罗蜜。能出生一切。诸佛。信自身佛性。本来清净。无有染污。与诸佛性。平等无二。信六道众生本来无相。信一切众生尽得成佛。是名净信心也。

【李文会曰】乃至一念生净信者。谓凡夫于诸法中。起一切善恶凡圣等见。有取舍心。种种妄念。不能生净信者。菩萨了悟人法二空。无诸妄念。心常清净。听信其法。故言一念生净信也。

【傅大士颂曰】信根生一念。诸佛尽能知。修因于此日。证果未来时。三大经多劫。六度久安施。熏成无漏种。(阿毗达摩论云。漏者。令心连注流散不绝。故名为漏。僧问清平和尚曰。如何是有漏。平曰□篱。僧曰。如何是无漏。平曰木杓。)方号不思识。

【李文会曰】得如是无量福德者。此谓如来知见众生。无诸妄念。心常清净。敬信其法。所得智慧胜妙功德。不可测量。

【川禅师曰】种甘草甜。种黄连苦。作如是因。获如是果。又曰。种瓜得瓜。种果得果。颂曰。一佛二佛千万佛。各各眼横兼鼻直。昔年曾种善根来。今日依前得渠力。须菩提须菩提。著衣吃饭寻常事。何须特地却生疑。

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李 文会曰】无复我人众生寿者相者。谓不倚恃名位权势。财宝艺学。精进持戒。轻慢贫贱愚痴懈怠破戒之流。无能所知解之心。无苟求希望之心。言行相应也。无法相 者。经云。心生则一切法生。心灭则一切法灭。心既清净。诸法皆空。故无取舍一切善恶凡圣等见诸法相也。亦无非法相者。谓不著能知解心。不作有所得心。无人 无法。内明实相。外应虚缘也。

【肇法师曰】无法相者。明法非有。遣著有心也。亦无非法相者。明法非无。遣著无心也。

【僧若讷曰】法相者。有见也。非法相者。无见也。舍二边之著。故云无也。

【圜悟禅师曰】伶俐汉。脚跟须点地。脊梁要硬似铁。游人间世。幻视万缘。把住作主。不□人情。截断人我。脱去知解。直下以见性成佛。直指妙心为阶梯。及至作用。外应虚缘。不落窠臼。办一片长久守寂淡身心。于尘劳中透脱去。乃善之又善者也。

【川禅师曰】圆同太虚。无欠无余。颂曰。法相非法相。开拳复成掌。浮云散碧空。万里天一样。

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

【李文会曰】心若取相。即起妄念。故著我人众生寿者相也。

【圜悟禅师曰】诸佛开示。祖师直指。唯心妙性。径截承当。不起一念。透顶透底。于见成际。不劳心力。任运逍遥。了无取舍。乃真蜜印也。

【逍遥翁曰】有念无觉。凡人境界。有念有觉。贤人境界。无念有觉。圣人境界。智者可了知。说则难为说。

【黄 檗禅师】谓裴丞相曰。佛与众生。唯止一心。更无差别。此心无始以来。无形无相。不曾生不曾灭。当下便是。动念即乖。犹如虚空。无有边际。唯此一心。即便是 佛。佛与众生。更无别异。但是众生著相外求。求之转失。使佛觅佛。将心捉心。穷极尽形。终无所得。不知息念忘虑。佛自现前。此心即是佛。佛即是众生。为众 生时。此心不灭。为诸佛时。此心不添。遇缘即施。缘散即寂。不假修证。本自具足。若不决定信此是佛。纵使累劫修行。终不成道。取法相者。谓言心外有法。故 著诸相也。

【慈受禅师曰】顺天门外古招提。烂熳春光照锦溪。物物更无心外法。个中能有几人知。

【消遥翁云】欲外安和。但内宁静。心虚境寂。念起法生。水浊波昏。潭清月朗。修行之要。靡出于斯。

【黄檗禅师曰】造恶造善。皆是著相。著相造恶。枉受轮回。著相造善。枉受劳苦。都总不如便自认取本心。心外无法。此心即法。法外无心。将心无心。心却成有。一切在我默契而已。若取非法相者。谓有取舍善恶凡圣等相也。

【傅大士曰】人空法亦空。一相本来同。遍计虚分别。依他碍不通。圆成沉识海。流转若飘蓬。(圆成之理。堕在识海。流转生死。有若飘蓬。)欲识无生理。心外断行踪。是不著诸法相也。

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

【李文会曰】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者。此谓有无俱遣。语默双亡。若取法相。即有法执。若取非法相。即有空执。有执则烦恼炽然。无执则信心清净。

【傅大士颂曰】有因名无号。无相有驰名。有无无别体。(有之与无。本无各别之体。)无有有无形。(有无之形。本来无有。)有无无自性。(有无之间。无此自性。)妄起有无情。(有无之情。人自妄起。)有无如谷响。勿著有无声。

【川禅师曰】金不博金。水不洗水。颂曰。得树攀枝未足奇。悬崖撒手丈夫儿。水寒夜冷鱼难觅。留得空舡载月归。

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王 日休曰】筏。谓编竹木成牌以渡人。乃过水之具。亦舡之类也。以是义理之故。乃指上文所言之意也。佛尝谓汝等比丘。当知我之说法。如舡筏之譬喻。是未渡之 时。不可无舡筏喻若未了悟真性之时。不可无佛法也。既渡之后。则不须舡筏喻既了悟真性之后。即不须佛法也。如此则既悟之后。佛法尚当舍去。则非佛法而为外 道法者。尤当舍去。故云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傅大士颂曰】渡河须用筏。到岸不须舡。此言尽之矣。

【僧若讷曰】筏喻经云。若解筏喻者。善法尚舍。何况不善法。如欲济川。先应取筏。至彼岸已。舍而去之。

【颜 丙曰】法相属有。非法相属无。乃两头见。直须截断。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此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筏乃大舡也。譬如人未渡 河。须假舡筏。既到彼岸。当离其筏。不可执著也。人未出生死爱河。须假佛法。方得度脱。法亦当舍。所以赵州道佛之一字。吾不忍闻。佛法尚应舍。何况非佛 法。

【李文会曰】执有说空。因何用筏。有执既丧。空说奚存。既已渡河。那更存筏。

【傅 大士曰】渡河须用筏。到岸不须舡。人法知无我。悟理讵劳筌。中流仍被溺。谁论在二边。(子荣曰。存心中道。尚被流溺。中道不立。二边何安。)有无如取一。 即被污心田。且未见性之时。在于死生海中。遇善知识教以言说。分别法相。得见自性。不可更执著也。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者。经云。若人欲识佛境界。当净其意 如虚空。外无一法而建立。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乎。

【川禅师曰】水到渠成。颂曰。终日忙忙。那事无妨。不求解脱。不乐天堂。但能一念归无念。高步毗卢顶上行。

无得无说分第七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

【僧若讷曰】空生领解佛旨。乃云第一义中。无有定实之法可得。亦无有定实之法可说。

【陈 雄曰】楞伽经论七种空有曰。一切法离言说空。第一义圣智大空。如来了真空之妙。固无法可得。亦无法可说。是以设为之问。无上菩提。乃第一义。深妙难名。或 持戒忍辱而得之。或精进禅定而得之。或聚沙为塔。或称南无。皆已得之。岂可拘以定法而名之哉。如来悯众生之未悟。安得嘿然而离说。或为志求胜法者说。或为 求无上慧者说。或为求声闻者说。(传心法要曰。自声教而悟者为声闻。)或为求辟支佛者说。(法华经曰。乐独善寂。是名辟支佛乘。)应机而酹。随即而答。宁 有定法耶。佛尽变通之义。无执无著。须菩提两言无有定法。非能解佛所说义乎。

【李文会曰】如来有所说法耶者。佛所问意。恐谓如来有所说也。无有定法者。根器有利钝。学性有浅深。随机设教。对病用药。

【法华经云】诸根利钝。精进懈怠。随其所堪而为说法。是故法无定相。迷悟悬殊。若未悟时。以无所得。若悟了时。似有所得。得与不得。皆是妄见。但不可执著自契中道。岂有定法可说耶。

【川禅师曰】寒即言寒。热即言热。颂曰。云起南山雨北山。驴名马字几千般。请看浩渺无情水。几处随方几处圆。

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谢灵运曰】非法则不有。非非法则不无。有无并无。理之极也。

【王日休曰】此法为众生而设。非有真实之法。故云非法。然亦假此以开悟众生。又不可全谓之非法。故云非是非法也。

【陈 雄曰】如来所说者。无上菩提法也。可以性修。而不可以色相取。徒取。则何以深造于性理之妙。可以心传。而不可以口舌说。徒说。则何以超出于言。行之表。须 菩提所以辨论两言其不可也。是法也。微妙玄通深不可识。一以为有耶。虽有而未尝有。一以为无耶。虽无而未尝无。此非法非非法之意。真空不空。其若是乎。

【李文会曰】不可取者。空生深恐学人不悟如来无相之理。不可说者。深恐学人执著如来所说章句也。非者。无也。非非者。不无也。

【黄檗禅师曰】法本不有。莫作无见。法本不无。莫作有见。谓无即成断灭。谓有即成邪见。

【傅大士曰】菩提离言说。从来无得人。须依一空理。当证法王身。(子荣曰。先悟人法二空。然后证涅槃妙果。)有心俱是妄。无执乃名真。若悟非非法。消遥出六尘。

【川禅师曰】是什么。颂曰。恁么也不得。不恁么也不得。廓落太虚空。鸟飞无影迹。咄。拨转机轮却倒回。南北东西任往来。

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疏钞曰】未了人空法空。皆名执著。了此二法。即曰无为。菩萨能齐证二空。声闻方离人空。未达法空。故云离一非。以证前之义。故云而有差别。

【六祖云】三乘根性。所解不同。见有浅深。故言差别。佛说无为说者。即是无住。无住即无相。无相即无起。无起即无灭。荡然空寂。照用齐施。鉴觉无碍。乃真是解脱佛性。佛即是觉。觉即是观照。观照即是智慧。智慧即是般若也。

【王日休曰】其言圣贤。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者何哉。盖谓于无为法得之浅者。则为贤人。若须沱洹之类是也。得之深者。则谓圣人。若佛与菩萨是也。此所以为差别欤。

【颜 丙曰】佛问须菩提。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答云。如我解佛所说义理。皆无一定之法。可名可说。何故如来所说法。如人饮水。冷暖自 知。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法属有。非法属无。执有著相。执无落空。所以道不是法。不是非法。又以者用也。无为者。自然觉性。无假人为。故一切贤 圣。皆用此无为之法。然法本无为。悟有浅深。遂生差别。见到头则一也。

【李文会曰】无为法性。本无浅深定相可取。若有定相。应无差别。有差别者。谓根有利钝。学有浅深。故曰差别。既有差别。即无定相也。

【海觉元禅师曰】一金成万器。皆由匠者智。何必毗耶城。人人说不二。

【傅大士曰】人法俱名执。了即二无为。菩萨齐能证。声闻离一非。所知烦恼尽。空中无所依。常能作此观。证果定无疑。

【川禅师曰】毫厘有差。天地悬隔。颂曰。正人说邪法。邪法悉归正。邪人说正法。正法悉皆邪。江北成枳江南橘。春来都放一般花。

依法出生分第八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

【王 日休曰】三千大千世界者。此日月所照。为一小世界。其中间有须弥山。日月绕山运行。故南为阎浮提。东为佛婆提。西为瞿耶尼。北为郁单越。是名四天下。日月 运行。乃在须弥山之中腰。故此山之高。其半出日月之上。山上分四方。每方分八所。中间又有一所。共三十三所。谓之三十三天。梵语谓之□利天是也。日月运行 于此四天下。谓之一小世界。如此一千小世界。谓之小千。如此一千小千世界。谓之中千。如此一千中千世界。谓之大千。以三次言千字。故云三千大千。其实则一 大千耳。如此方谓之一大世界。宁为多不者。此宁字。乃译师之言。盖若助辞耳。不必深考也。

【六 祖曰】此是如来问起此意如何。布施供养。身外之福。受持经典。身内之福。身福即衣食。性福即智慧。虽有衣食。性中愚迷。即是前生布施供养。不持经典。今生 聪明智慧。而贫穷无衣食者。即是前生持经听法。不布施供养。外修福德即衣食。内修福德即智慧。钱财见世之宝。般若在心之宝。内外双修。方为全德。此是赞叹 持经功德。胜布施福也。

【疏钞云】七宝者。金。银。琉璃。珊瑚。玛瑙。赤真珠。玻璃。佛意欲显无为之福。先将有漏之福。问及善现。三千世界尽著七宝以用布施作福。所得其福德宁为多不。下文须菩提答。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

【谢灵运曰】福德无性。可以因缘增多。多则易著。故即遣之。

【六祖曰】三千大千世界七宝持用布施。得福虽多。于性一无利益。依摩诃般若波罗蜜多修行。令自性不堕诸有。是名福德性。心有能所。即非福德性。能所心灭。是名福德性。心依佛教。行同佛行。是名福德性。不依佛教。不能履践佛行。即非福德性。

【僧若讷曰】空生谓大千七宝。宝丰福胜。故曰甚多。是福德者。事福也。即非福德性者。非般若福德种性。既非理福。不趋菩提也。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者。于世间事福。乃云多也。

【僧子荣曰】住相布施。唯成有漏之因。而得人天福业报。离相持经。则证无为之理。得福无有边际。

【陈 雄曰】聚宝布施。持经精进。皆六度之一也。佛化度众生。未尝沮其布施。而独喜其精进。盖谓世人计著。多用金银。琉璃。珊瑚。玛瑙。真珠。玻璃。为求福地。 殊不知以觉性之宝。修其性上福德。故并为二者设为之问。以较其优劣。持经精进者。率性而修也。性弥满六虚。其福德亦如是。夫是之谓福德性。聚宝布施者。藉 物而修也。物有限而其福亦有限。又非福德性之比。故须菩提辨论曰。是福德即非福德性。且断之曰。如来说福德多者。以其有限。得以计其多寡故也。五祖尝曰。 自性若迷。福何可救。六祖亦曰。功德在自性。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又曰。自悟自修。是自性上功德。二佛之言。深契玄旨。

【颜丙曰】佛问若人满世界七宝舍施得福多不。须菩提答福德虽多。毕竟非福德性。

【川禅师曰】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此是住相布施。希求福利。得福虽多。而于识心见性。了无所得。故事向无心得。颂曰。宝满三千及大千。福缘应不离人天。若知福德元无性。买得风光不用钱。

【傅大士曰】宝满三千界。赍持作福田。唯成有漏业。终不离人天。故知住相布施。即非福德性。若人心无能所。识心见性。方名福德性也。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

【疏钞云】此经者。人人俱有。个个周圆。上及诸佛。下及蝼蚁。亦具此经。即妙圆觉心是也。无物堪比。

【颜 丙曰】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受者。直下承受。持者。时时行持。更为他人解说。如一灯传百千万灯。其福胜彼。如何便见得胜彼处。彼以七宝乃住 相布施。纵得浊福。福尽堕落。此因经悟性。四句现前。福等太虚。历劫不坏。故云住相布施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势力尽。箭还坠。招得来生不如意。争似无 为实相门。一超直入如来地。又四句决疑金刚经者。乃大藏经之骨髓。而四句偈者。又金刚经之骨髓。若人受持是经。而不明四句下落。又岂能超生脱死而成佛作祖 也哉。古今论四句偈者不一。或指声香味触法是。或指经中二偈是。或云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或云眼耳鼻舌。或云有为句。无为句。非有为句。非无为句。或云 有谛无谛。真谛俗谛。各执己见。初无定论。唯铜牌记云。天亲菩萨。升兜率宫。请益弥勒。如何是四句偈。弥勒云。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也。六祖大 师复以摩诃般若波罗蜜多是也。若果执此两转语。便为倒根。何异数他人珍宝。于自己无半文之分。幸而傅大士曾露个消息。最是亲切云。若论四句偈。应当不离 身。以是而观。则四句偈者。初不假外求。而在吾心地明了。方真四句也。不然六祖何以注四句偈云。我人顿尽。妄想既除。言下成佛。向使此偈可以言传面命。可 以聪明测度而到。则我佛乃天人之师。住世四十九年。广为众生说法。三百五十度。而于此经凡一十四处举四句偈。而终不明明指示端的。岂我佛吝其辞而不为说破 耶。盖恐人执指为月。而徒泥纸上之死句。而不能返观内照于自己之活句也。且我佛尚不敢执著指示。况其余者乎。吾之所谓活句者。死生不能汨。凡圣立下风。在 于常行日用中。字字放光。头头显露。初无一点文墨污。若是个汉。直下承当。早是蹉过了也。何更容些小见识解会。而分别此是彼非也。唯有过量人方知鼻孔元来 在面上。

【傅大士颂曰】宝满三千界。赉持作福田。唯成有漏业。终不离人天。持经取四句。与圣作良缘。欲入无为海。须乘般若船。

【玄宗皇帝云】三千七宝虽多。用尽还归生灭。四句经文虽少。悟之直至菩提。

【百丈禅师曰】眼耳鼻舌。各各若不贪染一切诸法。是名受持四句偈。亦名四果仙人。亦名六通罗汉。若能受持乃至四句偈等。功德广大。胜彼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也。

【陈雄曰】三昧经云。一切佛法摄在一四句偈中。故得之者不在于文字之多。但一念顷。即入实谛。而其性天昭彻矣。若更有勤行修进。受之不忘于心。持之不厌其久。说之普得闻知。非特觉一己之性。且将觉亿万人之性。其为福德莫大焉。比之多施七宝之福为胜。

【李文会曰】受持者。身口意皆清净是也。晓解经义。依教而行。如舡如海。无所不通。亦名受持。既不晓解经义。而又懈怠。心口相违。如入小港。即有断绝。非受持也。四句偈。川禅师注载在卷末应化非真分中。

【张 若尽曰】佛为无上法王。金口所宣。圣教灵文。若一诵之则为法轮转地。夜叉唱空。报四天王。天王闻已。如是展转。乃至梵天通暗通明。龙神悦怿。犹如纶言。诞 布诏令。横流寰宇之间。孰不钦奉诵经之功。其旨如此。若止形留神往。外寂中摇。寻行数墨而已。何异春禽昼啼。秋蛩夜鸣。虽千万遍果何益哉。池阳□山因禅师 遣僧往大通镇陈宅求经。颂曰。灯笼露柱炽然说。莫学驴年纸上钻。看经须具看经眼。多见看经被眼谩。

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

【疏钞云】经云。三世诸佛。及阿耨菩提一切妙法。皆从此经出。即明持经果满显前义也。又多心经云。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菩提。亦同此义。又忠国师云。兹经喻如大地。何物不从地之所生。诸佛惟指一心。何法不从心之所立。故云皆从此经出。

【王日休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谓真性也。一切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者。谓诸佛求真性之法也。何以故者。佛自问何故于此经受持讲说。所得福德胜于彼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也。乃自答云。一切诸佛。求真性之法。皆从此经出。则此经之功为极大而且无穷矣。

【颜丙曰】何以故一切诸佛。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自此经出者。盖大藏经及从上诸佛无上正等正觉之法。皆出自此经。此经者此外无余经也。

【僧若讷曰】皆从此经出者。非指此一经文句语言。乃指实相般若即是一心。遍为诸法性体。自己一念能生一切法故。

【李文会曰】无相福德生出应身。无相智慧显出真身。谓从自己心中出菩提法也。

【川禅师曰】且道此经从甚处出。须弥顶上。大海波心。颂曰。佛祖垂慈实有权。言言不离此经宣。此经出处还相委。便向云中驾铁船。切忌错会。

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

【王日休曰】佛于此再呼须菩提而告之。所谓佛法者。乃上文所谓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也。佛恐人泥于有此佛法。故云所谓佛法者。非有真实佛法。乃虚名为佛法而已。盖谓佛法本来无有。唯假此以开悟众生耳。是于本性中非为真实也。

【六祖曰】如来所说佛者令人觉。所说法者令人悟。若不觉不悟。取外佛外法者。即非佛法也。

【颜丙曰】所谓佛法即非佛法者。随说随划也。

【李文会曰】二乘之人执著诸相以为佛法。遂乃向外寻求。

【文 殊师利云】一切众生愚迷颠倒。不知觉悟。种种修行。不离身内。若于身外修行。无有是处。菩萨于诸佛法。都无染著。亦不舍离。见如不见。闻如不闻。心境空 寂。自然清净。是故佛法非佛法也。觉道之人。既能觉悟诸相皆空。但用所得知解做药。治个心中妄想执著之病。心地自然调伏无挂碍也。

【川禅师曰】能将蜜枣子。换汝苦葫芦。颂曰。佛法非法。能纵能夺。有放有收。有生有杀。眉间常放白毫光。痴人犹待问菩萨。

一相无相分第九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陈 雄曰】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此四罗汉在一切凡夫人中为第一。佛告弥勒菩萨。于法华经尝言之矣。告大慧菩萨。于楞伽经亦详言之。大涅槃经。佛言 有比丘欲得须沱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当勤修习奢摩他。毗婆舍那二法。大般若经有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阿罗汉果。正此之所谓四果也。又 云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不著预流果。不著一来果。不还果。阿罗汉果。抑又见四罗汉得是果。而不存所得心也。今我佛恐四罗汉不知以无念为宗。尚萌所得之念。 故设四问以为能作得果得道之念不。须菩提皆以不也答之。复为之辨论。以形容其所得之实。夫入流者。初入其门得预圣人之流也。须陀洹已证入流之果。名为入 流。且心无所得。故曰而无所入。其所以无所入者。不入六尘境界耳。名须陀洹其以是欤。

【李文会曰】问第一果须陀洹者。知身是妄。欲入无为之理。断除人我执著之相。以无取心。契无得理。无取则心空。无得乃理寂。虽然能舍□重烦恼。而未能离微细烦恼。此人不入地狱。不作修罗饿鬼异类之身。此谓学人悟初果也。

【逍 遥翁云】夫烦恼者菩提之根本也。若人照了练习。可为出世之法。譬如高源陆地不生莲花。莲花生于淤泥浊水中也。又云烦恼勿令损于菩提心。譬如日月翳于烟云 中。而日月必无损也。珠玉落于泥滓中。珠玉亦无损也。莫管烦恼障。但存菩提心。入流者。谓舍凡入圣。初入圣流也。而无所入者。修无漏业。不入六尘。然终未 能舍离尘境。

【傅大士曰】舍凡初入圣。烦恼渐轻微。断除人我执。创始证无为。缘尘及身见今者乃知非七反人天后。趣寂不知归。不入色声香味触法者。厌喧求静。六尘之境。于念未忘。所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也。

【圜悟禅师曰】报缘未谢。于人间世上有许多交涉。应须处之使绰绰然有余裕始得。人生各随缘分。不必厌喧求静。但令中虚外顺。虽在闹市沸汤中。亦恬然安稳。才有纤毫见刺。即便打不过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

【肇法师曰】一往来者。一生天上。一生人中。便得涅槃。故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者。证无为果时。不见往来相也。

【六祖曰】斯陀含人。名一往来。行从天上却得人间生。从人间死。却生天上竟。欲界九品思惑。断前六品尽。名斯陀洹果。大乘斯陀含者。目睹诸境。心有一生一灭。无第二生灭。故名一往来。

【王日休曰】一往来者。但色身一次往来天上人间。而真性遍虚空世界。岂有往来哉。故此色身往来非为真实。但虚名为一往来而已。故云实无往来。以色身非真实故也。

【陈雄曰】一往来者。一往天上。一来人间。不复再来人间也。斯陀含已证一来之果。名一往来。且心无所得。而实无生灭相。名斯陀含其以是欤。

【李文会曰】问第二果斯陀含者。是渐修精进之行。修无漏业。念念不住六尘境界。然终未有湛然清净之心。一往来者。谓人间报谢。一往天上。却来受生也。实无往来者。谓前念才著。后念即觉。是无得果之心。心既无我。谁云往来。故曰而实无往来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

【僧若讷曰】梵语阿那含。此翻不来。已断欲界思惑。更不来生欲界。故名不来而实无不来者。谓不计不来相也。

【陈雄曰】不来者。谓不来欲界受生也。阿那含已证不来之果。名为不来。且心无所得。而实无不来之相。名阿那含。以是之故。岂他在耶。

【李文会曰】第三果阿那含者。已悟人法俱空。渐修精进。念念不退菩提之心。名为不来者。谓能断除。内无欲心。外无欲境。已离欲界。不来受生。故名不来。心空无我。孰谓不来。故云而实无不来也。

【傅 大士颂曰】舍凡初入圣。烦恼渐轻微。断除人我执。创始至无为。缘尘及身见。今者乃知非。七返人天后。趋寂不知归。(佛说四十二章经曰。佛言阿罗汉者。能飞 行变化。旷劫寿命。住动天地。次为阿那含。阿那含者。寿终魂灵上十九天。于彼证阿罗汉。次为斯陀含。斯陀含者。一上一还。即得阿罗汉。一上天上。一还人 间。次为须陀洹。须陀洹者。七死七生。便证阿罗汉。又十六菩萨因果颂。阿氏多尊者颂曰。万行周通能觉住。驱除烦恼更勤修。七生七死方成道。初等陀洹入圣 流。子荣曰。七返人天后者。七度往返天上人间受生。谓初果须陀洹人。趣寂不知归者。第四果证得阿罗汉。已悟人法二空。怕染著世间生死。一向灰心灭智。入无 余界。沉空寂灭。不来尘世。化导度生。为有智无悲。不能入生死界且自利也。)

【川禅师曰】诸行无常。一切皆苦。颂曰。三位声闻已出尘。往来求静有疏亲。明明四果元无果。幻化空身即法身。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

【谢灵运曰】阿罗汉者。无生也。相灭生尽。谓之无生。若有计念。则见我人起相也。有注云。阿罗汉者。生已尽。行已立。所作已辨。不受后有。故于诸相诸法实无所得。更不于三界内受生。故名不生。

【僧若讷曰】阿罗汉者。名含三义。一杀烦恼惑使。二后报不来。三应受人天供养。亦谓之无学果。自初果至阿罗汉果。无别有法。皆同证此无为之体。无可取舍。故云实无等。又曰。若阿罗汉起得果之念。即有著我人等过。

【陈 雄曰】诸漏已尽。无复烦恼。名阿罗汉。阿罗汉心行般若波罗蜜故。法得是道。若自有法。是所得心未除。何以称是名哉。故曰。实无有法名阿罗汉。法华经云。于 诸法不受。亦得阿罗汉。正谓此耳。自须陀洹而至于阿罗汉。自得果而至于得道。如是次第修。则菩提无上道。可以次第到。

【颜 丙曰】四果修行。名四不还。须陀洹名为入流者。随顺世间也。而无所入者。本性空故。居尘不染尘之说。斯陀含名一往来者。色身虽有来去。而法身湛然不动。而 实无往来也。阿那含名为不来者。离生死义。而实无不来者。假名不来。实无动静。阿罗汉能作是念而得道者。是为著相。实无有法。但假名为阿罗汉。

【陈雄曰】世尊者。启咨之辞也。念者。萌之于心也。须菩提启咨世尊曰。设若阿罗汉作得道之念。是萌所得心。则四著谬妄。无不为已。故曰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

【李文会曰】问第四果阿罗汉者。此是梵语。由须菩提当此果也。诸漏已尽。无复烦恼。实无有法者。谓无烦恼可断。无贪嗔可离。情无逆顺。境智俱亡。岂有得果之心。我心既空。无得道念。若于道有得。于法有名。是凡夫之行。即著我人众生寿者相也。

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

【六祖曰】三昧梵音。此云正受。亦云正见。远离九十五种邪见。是名正见。

【王 日休曰】梵语三昧。亦云三摩地。亦云三摩提。此云正定。亦云正受。乃谓入定思想法也。正定者谓入定之法正也。正受者谓定中所想境界。而受之非是妄想。故云 正受。世人不知此理。乃谓三昧为妙趣(去声)之意。故以善于点茶者。谓得点茶三昧。善于简牍者。谓得简牍三昧。此皆不知出处。妄为此说也。于此三昧人之 中。须菩提为第一。

【僧若讷曰】无诤者。涅槃经云。须菩提住虚空地。若有众生嫌我立者。我当终日端坐不起。嫌我坐者。我当终日立不移处。一念不生。诸法无诤。言三昧者。得此无诤精妙之处。于诸弟子中最为第一。

【李文会曰】三昧者。梵语也。此名正定。心心无生灭。名为正定。故云三昧。人中最为第一。离欲阿罗汉者。能离一切法。亦无离欲之心。微细四相。皆已灭尽。爱染不生。故谓之离欲耳。又曰无我心寂。不作是念。我是离欲得道果者。若作是念。即是心有生灭。不名离欲阿罗汉也。

【川禅师曰】把定则云横谷口。放行则月落寒潭。颂曰。唤马何曾马。呼牛未必牛。两头都放下。中道一昧休。六门迸出辽天鹘。独步乾坤总不收。(六祖坛经曰。六门。六根也。禅宗禅古白云瑞曰。赵州放出辽天鹘。鹘乎骨切。)

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僧若讷曰】阿兰那。此翻无诤。世尊虽称叹我。我实不作是念。若作是念。世尊不应记我无诤之行最为第一。又曰离三界欲。证四果法。得无诤三昧。方受须菩提名。以须菩提翻为空生。故云是乐阿兰那行。若计著实有所行。则非无诤行也。

【陈 雄曰】三昧梵语。此言正受也。无生法忍。证寂灭乐。是所谓无诤三昧也。华严经云。有诤说生死。无诤即涅槃。六祖偈曰。诤是胜负心。与道相违背。便生四相 心。何由得三昧。须菩提证真空无相之妙。得六万三昧。而无诤三昧为最。以三昧力超出物表。不为物役。名为第一离欲阿罗汉宜矣。且启咨世尊曰。我不作如是之 念。则须菩提不存所得心可知。又曰须菩提恐大众不知去所得心。是以启咨世尊。至于再四。我者须菩提自称也。须菩提者。亦自称也。乐者好也。阿兰那梵语。无 诤之谓也。言乐阿兰那行者。即是好无诤行之人也。夫萌之于心者曰念。见于修为者曰行。有所行则必有是行。(去声)有是行则必有所得。须菩提得无诤三昧。有 是行故也。且曰无所行者。盖以心无所得也。有是行而心无所得。宜乎世尊以乐阿兰那行名之也。

【颜 丙曰】若阿罗汉生一妄念作有所得想。即著四相。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无诤者佛性包含大千。无有斗诤。三昧者唐言正见。人中第一。无斗诤也。是第 一离欲阿罗汉者。六欲顿空也。阿兰那行者。无人我行也。是乐阿兰那行者。穷其本性空寂。毕竟实无所行。所行谓之行。乐者。爱也。

【李文会曰】阿兰那者。是梵语也。此名无诤。心若作是念。心有生灭。即是有诤心。须菩提实无所行。是无生灭。所以佛许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

【百 丈禅师云】只如今一切诸法。若于藏府中有纤毫停留。是不出网。但有所求所得。生心动念。尽是野干。若藏府中都无所求。都无所得。此人诸恶不生。人我不起。 是纳须弥于芥子中。不起一切贪嗔。是能吸四大海水。不受一切喜怒语言入耳中。于一切境。不惑不乱。不嗔不喜。刮削并当得净洁。是无事人。胜一切知解精进头 陀。是名有天眼。是名有法界性。是作车载因果。是佛出世度众生。

【傅 大士颂曰】无生即无灭。无我复无人。永除烦恼障。长辞后有身。(子荣曰。出生死苦。更不受父母胞胎之身。)境亡心亦灭。无复起贪嗔。无悲空有智。翛(思邀 切)然独任真。(子荣曰。无悲空有智。翛然独任真者。为方证得果。悟人法空寂。更有余习。一向沉空趋寂。为不敢入众生生死海中。教化众生。方有智慧。未全 悲愍之心。故云空有智。)

【川禅师曰】认著依前还不是。颂曰。蚌腹隐明珠。石中藏碧玉。有麝自然香。何用当风立。活计看来恰似无。应用头头皆具足。

庄严净土分第十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刘虬曰】言如来作菩萨时。在然灯佛所。于法毕竟无所得。离所取也。

【六祖曰】然灯是释迦牟尼佛授记之师。故问须菩提我于师处听法。有法可得不。须菩提知法。即因师开示而实无得。但悟自性本来清净。本无尘劳。寂而常照。即自成佛。当知世尊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王日休曰】如来。佛自谓也。昔。旧也。然灯即定光佛。乃释迦佛本师。

【陈 雄曰】八王子皆师妙光。得成佛道。而其最后成佛者。名曰然灯。十六王子出家为沙弥。皆得如来之慧。最后者。我释迦牟尼。然灯是释迦授记之师。释迦如来因师 开导。得无上菩提法。为诸释之法王。于法宁无所得耶。但不存其所得心耳。佛恐诸菩萨所得心未除。故设是问。须菩提深悟佛意。以不也答之。且言于法实无所 得。则以如来实得之心传故也。言实则将以息大众之疑心。

【李文会曰】于法有所得不者。如来欲破二乘之人执著之心。故有此问。

【白乐天问宽禅师云】无修无证。何异凡夫。师云。凡夫无明。二乘执著。离此二病。是名真修也。真修者。不得勤。不得怠。勤则近执著。怠则落无明。乃为心要耳。此是初学入道之法门也。于法实无所得者。须菩提谓如来自性本来清净。而于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傅 大士颂曰】昔时称善慧。今日号能仁。(善慧能仁者。皆释迦佛号。)看缘缘是妄。识体体非真。法性非因果。如理不从因。(法性本乎自然。非因有果而后得。如 理出于真性。不从有因而后能。)谓得然灯记。宁知是旧身。(然灯佛即定光佛。乃释迦佛本师也。旧身即本来非身也。涅槃经曰。唯有法身常住不灭是也。寒山诗 曰。尝闻释迦佛。先受然灯记。然灯与释迦。祗论前后智。前后体非殊。异中无一异。一佛一切佛。心是如来地。)川禅师云。古之今之。颂曰。一手指天。一手指 地。南北东西。秋毫不睹。生来心胆大如天。无限群魔倒赤幡。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肇 法师曰】是名离相庄严佛土。疏钞云。佛土者。佛之妙性也。众生之真心也。如是心土。还可以相好庄严不。又云不也者。即善现从理以答之。何故。自心之土。不 在庄严。何故。为性无相。体等虚空。如何庄严。何名庄严。答。六度万行。布施戒定慧等一切善法。是皆庄严。又曰若染断常。即非净土。经云。欲净其土。先净 其心。心净故。即净土也。问心云何净。答。外不染六尘。内无我人。不著断灭。故名净土。

【王 日休曰】既曰菩萨。而言庄严佛土。何也。盖一大世界。必有一佛设化。如此间大世界。乃释迦佛设化之所。东方有大世界。乃不动佛设化之所是也。唯其一大世 界。有一佛设化。故凡大世界。皆谓之佛土。而菩萨庄严者。盖有菩萨于其佛土之中。作种种善事以变易其世界。如阿弥陀佛为菩萨时。作无量善事。故其善缘福 业。能变其世界。皆以黄金为地。七宝为树林楼台。是为庄严也。佛于此又自问何以故者。谓何故菩萨言我当庄严清净佛土者。为非真实语也。乃自答云。庄严佛土 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者。为真性中。非有此庄严。故此庄严。但为虚名而已。非是真实。唯真性为真实故也。

【陈雄曰】维摩经云。随其心净。则佛土净。盖此心清净。便是庄严佛土。奚以外俙为哉。七宝宫殿。五采栋宇。皆外俙也。此凡夫之所谓庄严。非菩萨之所谓庄严。欲知菩萨庄严。当于非庄严中求之。则万行庄严。是乃所以名其为庄严也。

【李文会曰】庄严佛土者。谓造寺写经布施供养。此是著相庄严。若人心常清净。不向外求。任运随缘。一无所得。行住坐卧。与道相应。是名庄严佛土。庞婆看藏经。维那请回向。婆于面前取梳子就脑后插云。回向了也。此是无能所心。

【傅大士云】庄严绝能所。无我亦无人。断除俱不染。颖脱出嚣尘。

【川禅师云】娘生裤子。青州布衫。颂曰。抖擞浑身白胜霜。芦花雪月转争光。幸有九□翘足势。更添朱顶又何妨。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疏钞云】应者当也。故云当如是生清净心。即佛劝生真如无染之心也。问云何生清净心。答。不应住色声香味触法生心。又楞严经云。若能转物。即同如来。凡夫被物转。菩萨能转物。如是转者。故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王 日休曰】梵语菩萨摩诃萨。此云觉众生大众生。其实即所谓菩萨也。如是字乃指下文。谓不当住于有形色者而生心。亦不当住于有声音馨香滋味及所触。及一切法者 而生其心。当无所住而生其心者。谓不可生心以住著于六尘。唯可于无所住著处生心也。诸佛教化众生。有第一义第二义。此经说第一义。虽至高而可晓。然不易到 净土。虽为第二义。而人人可行。佛言修净土而明第一义。读诵大乘经典者。上品上生。则为菩萨。生死自如。然则修净土者。岂可不晓此经之义。而受持读诵。以 期于上品上生也。

【陈 雄曰】菩萨庄严。既不在于外俙。则当反而求之于心。心苟清净。庄严莫甚焉。故云应如是生清净心。凡住六尘而生其心者。皆非清净心也。菩萨岂应如是。且如佛 心本来清净无相。宁有所住。菩萨受如来教。亦应如是。故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与十四分应生无所住心同。佛言六尘之苦。每以色独言于先。而继之以声香味触 法。益以见色者。人情之所易惑。在六尘中尤其最者也。

【五祖为六祖说金刚经】恰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六祖言下大悟。乃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摇动。五祖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

【李文会曰】菩萨之心。心常空寂。无诸妄念。不生不灭。不动不摇。即是清净心也。凡夫之心。无明起灭。妄想颠倒。取舍善恶。凡圣等见。是名浊乱心也。不应住色生心者。心若清净。即不被诸境惑乱也。

【逍遥翁云】若人心境清净。是佛国净土。心境浊乱。是魔国秽土也。

【傅 大士颂曰】扫除心意地。名为净土因。无论福与智。先且离贪嗔。庄严绝能所。无我亦无人。(圆觉经曰。无能无所。清凉国师答皇太子曰。是非两忘。能所双 绝。)断常俱不染。颖脱出嚣尘。(或断灭。或常久。此心俱不染著也。唯俱不染著。故能如颖之脱囊中而出乎嚣尘也。华严经四十四卷十忍品云。非断非常。史记 毛遂曰。使遂早得处囊中。乃脱颖而出。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

【川禅师云】虽然恁么。争奈目前何。颂曰。见色非干色。闻声不是声。色声不碍处。亲到法王城。

【李文会曰】众生之心。本无所住。因境来触。遂生其心。不知触境是空。将谓世法相实。便于境上住心。正犹猿猴捉月。病眼见花。一切万法。皆从心生。若悟真性。即无所住。无所住心。即是智慧。无诸烦恼。譬如大空。无有挂碍。有所住心。即是妄念。六尘竞起。譬如浮云往来不定。

【维摩经云】欲得净土。但净其心。随其心净。即佛土净。

【黄 檗禅师曰】心若清净。何假言说。但无一切心即名无漏智。汝每日行住坐卧。一切语言。但莫著有为法。出言瞬目。尽须无漏。如今修行学道者。皆著一切声色。何 不与我心同虚空去。如枯木石头去。如寒灰死火去。方有少分相应。若不如是。他日尽被阎罗老子□讯你在。你但离却有无诸法。心如日轮。常在虚空。自然不照而 照。岂不是省力底事。到此之时。无栖泊处。即是行诸佛路。便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你清净法身。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

【川禅师曰】退后退后。看看顽石动也。颂曰。山堂静夜坐无言。寂寂寥寥本自然。何事西风动林野。一声寒雁唳长天。

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王 日休曰】须弥山王者。以此山在四天下之中。为山之极大者。故名山王。谓在众山之中而为王者也。日月绕山而行以为昼夜。由此而分四面为四天下。其上有三十三 天。可谓大至矣。人身岂有如是之大者乎。盖譬喻耳。故云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也。虽如是至大。亦非真实。是虚名大身而已。故云佛说非身。是名大身也。何 则。凡有形相者。皆为虚妄。故三千大千世界亦为虚妄。况如须弥山之身者乎。唯真性为真实。此经说真性第一义。故以一切皆为虚妄也。一切所以为虚妄者。以其 有形相。既有形相。则无不坏者。纵使不坏。乃业力以持之。非本不坏也。业力尽则坏矣。唯真性无形相。故无得而坏。此所以为不坏之本。自无始以来。至于今 日。无有损动。故云常住真性。谓真性常住而无变坏。此所以为真实也。

【陈 雄曰】须弥山高广三百三十六万里。为众山之王。谓人身有如是之大。万无是理。唯佛真性清净无相。无住著。无挂碍。包太虚。藏沙界。虽须弥山不足以拟其大。 世尊欲以真心悟人。托大身以为问。而须菩提深悟佛意。遂有甚大之对。恐大众未晓。为之辨论曰。佛说非身。是名大身。非身者。法身也。真心也。文殊菩萨问世 尊。何名大身。世尊曰。非身是名大身。具一切戒定慧。了清净法。故名大身。盖亦指真心言之也。如此则真心可以吞须弥山矣。

【颜丙曰】色身虽大如须弥山王。毕竟非大。为有生灭。佛说非身。非身乃为此身也。本性无此妄身。是名大身。所谓佛身充满于法界是也。

【李文会曰】色身虽大。心量即小。纵如须弥山王形。有相有可量。不名大身。法身心量广大。等虚空界。无形无相。无可比量。方名大身。

【圜悟禅师曰】不登泰山。不知天之高。不涉沧溟。不知海之阔。此区中之论也。若是其中人。天在一粒粟米中。海在一毫毛头上。浮幢王华藏界。尽在毛眉眼睫闲。且道此个人什么处安身立命。还委悉么。无边虚空盛不尽。直透威音更那边。

【傅 大士颂曰】须弥高且大。(子荣曰。梵语须弥山。此云妙高山。出众山之最高大为第一。是众山之王。更有六万小山而为眷属也。)将喻法王身。(子荣曰。报身佛 能现千重化。化受用身。化十地菩萨。是为说法之王。示现大身。实无最大之相现。心虽广。亦无有广身之心量也。)七宝齐围绕。(子荣曰。须弥外更有七重金山 围绕也。)六度次相あ。(子荣曰。报身佛因中。唯修六度万行。证得佛果。故云六度次相あ也。)四色成山相。(延光集注。须弥东方玻□峰红色。南方琉璃峰青 色。西方真金峰赤色。北方白玉峰白色。荣曰。须弥四面各有色。喻报身佛有四相。)慈悲作佛因。(子荣曰。菩萨人因地中。皆修四无量心。具慈悲喜舍。修诸万 行。方能成佛。故云作佛因。)有形终不大。无相乃为真。(子荣曰。有形不名为大身。法身无相。故名为大身也。)

【川禅师曰】设有。向甚处著。颂曰。拟把须弥作幻躯。饶君胆大更心□。目前指出千般有。我道其中一也无。便从这里入。

无为福胜分第十一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

【王日休曰】西土有河。名曰恒河。佛多以此河沙为言者。盖因众人之所见。而取以为譬喻也。然佛尚以此问须菩提宁为多不者。盖使须菩提先省悟此沙已不胜其多矣。然后为下文之说也。宁字。儒家训岂如此。乃译师用字。止如助字。然不须深考也。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

【李文会曰】如恒河中所有沙数者。一沙即为一河。是诸河中各有其沙。河尚无数。何况其沙也。

【川禅师云】前三三。后三三。颂曰。一二三四数河沙。沙等恒河数更多。算尽目前无一法。方能静处萨婆诃。

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肇法师曰】良由施福是染。沉溺三有。(三有谓三界。三界不离于有。故谓之三有。)持经福净。超升彼岸。是故胜也。

【疏 钞云】佛重显无为福。胜有为福也。圆觉经云。有大陀罗尼门。名为圆觉。流一切真如涅槃。如此之理。岂不是以经四句偈。何故。圆觉者。妙性也。因圆觉妙性。 流出一切真如之法。涅槃之理。不生灭之道。从此而出。亦同第八分之妙义也。如是解者。受持无废。自利利他。普与有情。咸达其道。而此福者。即无为福也。其 福胜前恒河沙珍宝布施之福。所以题号无为福胜之分。

【王 日休曰】佛再呼须菩提言。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受其义理而持守之。乃至以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则已不为恶业所缚。而可以悟明真性。而人亦得闻此至理。而有 悟明真性之渐。久而善根皆熟。可以脱离轮回。永超生死。则万劫无有尽期。故其福德胜于彼恒河沙数世界七宝布施。无量无数也。佛尝言财施有尽。法施无穷。财 施不出欲界。法施能出三界。此法施之福。胜于彼无量无数。不足怪也。

【陈 雄曰】七宝虽多。不过人间有限之物布施。以此但受人间有限之福。较之经中一偈。悟之者生天。岂不相去万里耶。三昧经云。若复有人持以满城金银而以布施。不 如是人所受持是经一四句偈。今有善男女非特受持即自见性。又且解说。教人见性。则彼此生天。成无上道。回视七宝之福为不足道。故有胜前云。华严云。譬如暗 中宝。无灯不可见。佛法无人说。虽慧不能了。是则解说之功。又孰有大于此者。

【颜丙曰】将七宝满世界布施。得福多多。属在有漏。未免穷尽。不如于此经中受持自己四句。更能展转教人。皆得入佛知见。此福德历劫长存。故胜前著相福德。

【李 文会曰】甚多世尊者。谓七宝满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福德甚多。受持四句偈者。川禅师解注甚是详明。载在应化非真分中。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 福德者。若能说此大乘经义。化导众生。了悟住无所住心。得无所得法。当知受持此经。无为功德。胜前以七宝满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有为之福德也。

【智者禅师颂曰】恒河数甚多。沙数更难量。举沙齐七宝。能持布施浆。有相皆为幻。徒言智慧强。若论四句偈。此福未为长。

【川禅师曰】真□不换金。颂曰。入海算沙徒费力。区区未免走埃尘。争如运出家中宝。枯木生花别是春。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

【陈 雄曰】随顺者。随顺众生而为说也。但说是经一偈之处。则凡在天道人道阿修罗道者。举皆以华香璎珞幢幡缯盖香油苏灯。恭敬供养。如佛真身舍利宝塔在此。况能 持诵一经全文乎。应知尽能持诵全文者。则所成就之法。乃出世间上上法也。非寻常法也。故坛经有所谓摩诃般若波罗蜜法。最尊最上最第一。

【谢灵运曰】封殡法身谓之塔。树像虚空谓之庙。圣体神仪。全在四句。献供致敬。宜尽厥心也。

【六祖曰】所在之处。见人即说是经。常行无所得心。即此身中有如来全身舍利。故言如佛塔庙。心清净而说是经。令诸听者除迷妄心。悟得本来佛性。常行真实。感得天人阿修罗人非人等。皆来供养持经之人也。

【王 日休曰】谓随其所在之处。乃一切处也。有人受持读诵演说。则其功德威力为甚大。故其处即成塔寺。而一切人及诸天与阿修罗等皆恭敬也。阿修罗有三种。一属天 趣。一属人趣。一属畜生趣。大概如人耳。唯嗔恨之心重。故托生于此类。其福力大者生天趣。其次者生于人趣。其下者生于畜生趣。

【僧若讷曰】塔庙者。具云塔婆。此翻方坟。亦名圆冢。庙者。梵云支提。此云灵庙。安佛形貌处也。

【李 文会曰】随说者。心无分别。理应万差。逢凡说凡。逢圣说圣也。当知此处者。谓此心也。如佛塔庙者。若人但为名闻利养。心不清净而说是经。转堕轮回。有何利 益。心若清净。即当空寂。不起妄念。以此无所得心。无能解心。而说是经。令诸听者生清净心。无诸妄念。是名供养。即此幻身。便是法身。中有如来全身舍利。 盛得天人恭敬。何殊塔庙。

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六祖曰】自心诵得此经。自心解得经义。自心体得无著无相之理。所在之处。常修佛行。即自心是佛。故言所在之处。即为有佛。

【王日休曰】尊重弟子。谓弟子之可尊可重者。乃大弟子则菩萨之属也。尽能受持读诵。则如佛与大弟子在焉。

【僧若讷曰】经者。即法宝也。即为有佛。即佛宝也。若尊重弟子。即僧宝也。经典所在之处。即三宝共居也。弟子者。学居师后故称弟。解从师生故称子。又云以父兄之礼事师。故称弟子。

【傅 大士颂曰】恒沙为比量。分为六种多。(以恒河之沙。而比量此经之功德。究此经之功德莫大乎六种波罗蜜也。华严合论九十六卷云。六种波罗蜜海是也。)持经取 四句。七宝讵能过。法门游历处。供养感修罗。经中称最胜。尊高似佛陀。(佛陀即佛也。梵语佛陀此云觉。)李文会曰。成就者。见性无疑也。最上第一希有之法 者。佛与众生本无差别。若能心常清净。不生不灭。无诸妄念。便可立地成佛。

【杲 禅师曰】身口意清净。是名佛出世。身口意不净。是名佛灭度。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者。若能行住坐卧。一切时中。心无起灭。湛然清净。常修佛行。 念念精进。无有间断。所在之处。自心即佛。是名佛子。故可尊重矣。又曰。即心是佛无余法。迷者多于心外求。一念廓然归本际。还如洗脚上船头。又曰。即心是 佛。更无别佛。即佛是心。更无别心。如拳作掌。似水成波。波即是水。掌即是拳也。

【无业禅师问马祖云】如何是即心是佛。祖云。即你不了底心是。更别无物也。迷即众生。悟即是佛。如拳作掌。似掌作拳。师于言下省悟。僧问马祖云。如何是佛。师云。即心是佛。

【百 丈问长庆云】如何是佛。师云。骑牛讨牛。僧问首山和尚云。如何是佛。山云。新妇骑驴。阿家牵鼓。山圭禅师为作颂云。阿家新妇两同条。咫尺家乡路不遥。可笑 骑驴觅驴者。一生错认马鞍桥。又僧问慈受云。如何是佛。师云。担水河头卖。僧问大阳云。如何是佛。师云。如何不是佛。僧问归宗云。如何是佛。师云。我向汝 道。汝还信否。僧云。和尚诚言。安敢不信。师云。只汝便是也。

【川禅师云】合如是。颂曰。似海之深。如山之固。左旋右转。不去不住。出窟金毛狮子儿。全威哮吼众狐疑。深思不动干戈处。直摄天魔外道归。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

【王日休曰】梵语般若波罗蜜。此云智慧到彼岸。所云金刚智慧到彼岸者。谓明此经者。其智慧则如金之刚利。断绝外妄。直至诸佛菩萨之彼岸也。以是名字汝当奉持者。谓奉事此义而持守之也。

【陈雄曰】唐柳宗元曰。言之著者莫如经。此经未标名时。须菩提请名于佛。而佛目之曰。金刚般若波罗蜜。俾须菩提依此名字。遵奉受持。一心流布于天下后世。

【李文会曰】言金刚者。坚利之物。故借金为喻。般若者。智慧也。为教众生用智慧力。照破诸法无不是空。犹如金刚触物即碎。故名般若也。波罗蜜者。到彼岸也。心若清净。一切妄念不生。能度生死苦海。汝当奉持者。只是奉持自心行住坐卧。勿令分别人我是非也。

【圜悟禅师云】才有是非。纷然失心。只这一句。惊动多少人做计较。若承当得。坐得断。透出威音王那畔。若随此语转。特地纷然。自回光返照始得。天坛石鼓记云。丝毫失度。即招黑暗之愆。霎顷邪言。即犯禁空之丑。天人耳目。咫尺非遥。克告行人。自当省察。

【庐山归宗常禅师云】有座主来参。值宗锄草。次见一条蛇。宗遂斩之。主云。久向归宗。元来却是一个鹿行沙门。宗云。是尔鹿。我鹿。诸人且道这僧过在什么处。汾阳昭禅师为作颂云。庐岳宗师接上机。斩蛇特地施慈悲。痴迷座主生惊怕。却道鹿心惹是非。

【死心和尚云】只者是。大似眼里著刺。只者不是。正是开眼磕睡。诸人且道毕竟作么生则是。还委悉么。点铁化成金即易。劝人除却是非难。

【川禅师云】今日小出大遇。颂曰。火不能烧。水不能溺。风不能飘。刀不能劈。软似兜罗。硬似铁壁。天上人间。古今不识。咦。

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

【王日休曰】此智慧到彼岸之说。真性中亦岂有哉。故云即非智慧。到彼岸。谓实无也。但虚名为智慧到彼岸。以此接引众生耳。

【陈 雄曰】柳宗元曰。法之至者。莫尚于般若。楞伽经曰。智慧观察。不堕二边。得自觉圣趣。是般若波罗蜜。三昧经曰。心无心相。不取虚空。不依诸地。不住智慧。 是般若波罗蜜。然般若波罗蜜。至法也。始而亲出佛口。故有佛说之句。终而默传此心。则证入于般若三昧。超出于言意之末。而了无所得。此非般若波罗蜜也。又 孰得而名之哉。既非如是。而且名其如是。是又得其所以名也。然则汝当奉持者。以是名字故。

【颜丙曰】此是须菩提请佛为法安名。更问如何遵奉行持。佛云。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夫妙明本性。湛若太虚。体既尚无。何名之有。如来恐人生断灭见。不得已而强安是名。所以傅大士颂云。恐人生断见。权且立虚名。

【李文会曰】佛说般若波罗蜜者。实相般若之坚。观照般若之利截烦恼源。达涅槃岸。即非般若波罗蜜者。既知法体元空。本无妄念。若无诸挂碍。何必持戒忍辱。湛然清净。自在逍遥。是名即非般若也。

【川禅师云】犹较些子。颂曰。一手抬。一手搦。左边吹。右边拍。无弦弹出无生乐不属宫商格调新。知音知后徒名邈。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颜丙曰】佛问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答云。如来无所说者。盖直下无开口处。若言有说。即为谤佛。所以世尊临入涅槃。文殊请佛再转法轮。世尊咄云。吾住世四十九年。未尝说著一字。汝请再转法轮。是吾曾转法轮耶。又佛偈曰。始从成道后。终至跋提河。于是二中间。未尝说一字。

【李文会曰】本心元净。诸法元空。更有何法可说。二乘之人执著人法是有。即有所说。菩萨了悟人法皆空。即无所说。是故经云。若有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

【慈受禅师云】吾心似秋月。碧潭光皎洁。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寒山子说不得则且止。诸人还说得么。直须口似磉盘。方始光明透漏。若能了悟色性皆空。有无俱遣。语默双亡。即见自性清净。虽终日言。犹为无言。虽终日说。犹为无说。

【保宁勇禅师云】门前诸子列成行。各逞英雄越霸王。如何独有无言者。坐断毗卢不可当。

【傅大士曰】名中无有义。义上复无名。金刚喻真智。能破恶坚贞。若到波罗岸。入理出迷情。智人心自觉。愚者外求声。

【川禅师云】低声低声。颂曰。入草求人不奈何。利刀断了手摩挲。虽然出入无踪迹。文彩全彰见也么。

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陈 雄曰】华严经云。三千大千世界。以无量因缘乃成一切众生。岂外此而别有世界耶。悟者处此。迷者亦处此。悟者之心。清净心也。以此心处此世界。即清净世界。 迷者之心。尘垢心也。以此心处此世界。即微尘世界。然世界许多。而微尘不胜其多。宜须菩提有甚多之对。又曰。诸微尘者。一切众生心上微尘也。佛分身于微尘 世界中。示现无边大神力。开阐清净无垢法。使一切众生。皆生清净心。非微尘所可污。故云非微尘。得出世间法。非世界所能囿。故云非世界。世尊答文殊曰。在 世离世。在尘离尘。是为究竟法。此言非微尘。非世界。即离尘离世也。

【颜丙曰】世界微尘。二者皆非真实。经云。一切山崖。会有崩裂。一切江河。会有枯竭。唯有法身。常住不灭。

【李文会曰】微尘者。众生妄念烦恼客尘。遮蔽净性。譬如微尘。如是烦恼妄想。如病眼人见空中花。如愚痴人捉水中月。求镜中像。枉用其心。

【傅大士颂曰】积尘成世界。析界作微尘。界喻人天果。尘为有漏因。尘因因不实。界果果非真。果因知是幻。逍遥自在人。又曰。妄计因成执。迷绳谓是蛇。心疑生暗鬼。眼病见空花。一境虽无异。三人乃见差。了兹名不实。长驭白牛车。

【晁太傅云】念念起止。皆由自心。念起即一切烦恼起。无念即一切烦恼止。既由自心。何如无念。又古德云。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被云遮。

【察禅师云】真净界中才一念。阎浮早已八千年。

【逍遥翁云】不怕念起。唯恐觉迟。觉速止速。二妙相宜。知非改过。蘧颜可师。

【圜 悟禅师上堂云】十方同聚会。个个学无为。此是选佛场。心空及第归。大丈夫具决烈志气。慷慨英灵。踏破化城。归家稳坐。外不见一切境界。内不见有自己。上不 见有诸圣。下不见有凡愚。净裸裸。赤洒洒。一念不生。桶底子脱。岂不是心空也。到这里还容棒喝么。还容玄妙理性么。还容彼我是非么。直不如红炉上一点雪相 似。岂不是选佛场也。然虽如是。犹涉阶梯在。且下涉阶梯一句作么生道。千圣会中无影迹。万人丛里夺高标。

【逍 遥翁云】五鼓梦回。缘念未起。灵响清彻。闻和达聪。为三妙音。一曰幽泉漱玉。二曰清磬摇空。三曰秋蝉曳绪。凝听静专。颇资禅悦。安住妙境。何胜如之。要会 么。病觉四肢如鹤瘦。虚闻两耳似蝉鸣。非微尘是名微尘者。一念悟来。转为妙用。前念无诸妄想。湛然清净。即非微尘。后念不住清净。是名微尘。非世界是名世 界者。若无妄念。即佛世界。有妄念。即众生世界。前念清净。即非世界。后念不住清净。是名世界。

【谢灵运曰】散则为微尘。合则成世界。无性则非微尘世界。假名则是名微尘世界。

【川禅师云】南赡部洲。北郁单越。颂曰。头指天。脚踏地。饥则餐。困则睡。此土西天。西天此土。到处元正是大年。南北东西祗者是。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王 日休曰】三千大千世界微尘。可谓极多矣。然见雨则为泥。遇火则为砖瓦。是无微尘之定体。所以为虚妄也。是故说为非微尘。谓非有真实微尘也。但虚名为微尘而 已。此谓极细而极多者也。若极大者则世界。世界亦无真实。盖劫数尽时则坏。是亦虚妄。非为真实。但名为世界而已。佛虽现色身而为三十二相。至涅槃时。则皆 无矣。不可以此得见真佛。故云。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此如来谓真性佛也。下文言如来说三十二相。彼如来则谓色身佛耳。乃佛谓我说三十二相者。即是非 相。谓非真实相也。但名为三十二相而已。此分大意。谓细而微尘。大而世界。妙而佛之色身。皆为虚妄。但有名而已。唯真性谓真实。是以自古及今。无变无坏。 彼三者则有变坏故也。

【陈 雄曰】三十二相者。胜妙殊绝。形体映彻。犹如琉璃。此相非是欲爱所生。楞严经有是言矣。谓其非是欲爱所生。则是从三十二行上得之。世人徒著三十二相。而不 修三十二行。将焉自而得见法身如来。又曰。如来有是行。必有是相法也。说相者其意在于三十二行。即非相也。曰非相者。其法身之谓欤。华严经曰。诸佛法身不 思议。无色无形无影像。名三十二相。亦以是耳。岂他求哉。故如来有是名之说。般若经云。如来足下有平满相。是为第一。如来足下千辐轮文。无不圆满。是为第 二。如来手足。并皆柔软。如兜罗绵。是为第三。如来两足。一一指间。犹如き王。文同绮画。是为第四。如来手足。诸指圆满。纤长可爱。是为第五。如来足跟。 广长圆满。与趺相称。是为第六。如来足趺。修高光满。与跟相称。是为第七。如来双瑞。渐次纤圆。如鹿王瑞。是为第八。如来双臂。平立摩膝。如象王鼻。是为 第九。如来阴相藏蜜。是为第十。如来毛孔。各一毛生。绀青宛转。是为第十一。如来发毛。右旋宛转。是为第十二。如来身皮。细薄润滑。垢水不住。是为第十 三。如来身皮。金色晃耀。诸宝庄严。是为第十四。如来两足两掌。中颈双肩。七处充满。是第十五。如来肩项。圆满殊妙。是第十六。如来膊腋。悉皆充实。是第 十七。如来容仪。洪满端直。是第十八。如来身相。修广端严。是第十九。如来体相。量等圆满。是第二十。如来额臆。并身上半。威容广大。如师子王。是二十 一。如来常光。面各一寻。是二十二。如来齿相。四十齐平。净蜜根深。白逾珂雪。是二十三。如来四牙。鲜白锋利。是二十四。如来常得味中上味。是二十五。如 来舌相。薄净广长。能覆面轮。至耳发际。是二十六。如来梵音。词□和雅。随众多少。无不等闻。是二十七。如来眼睫。犹若牛王。绀青齐整。是二十八。如来眼 睛。绀青鲜白红环。是二十九。如来面轮。其犹满月。眉相皎洁。如天帝弓。是第三十。如来眉间。有白毫相。柔软如绵。白逾珂雪。是三十一。如来顶上。乌瑟腻 沙。高显周圆。犹如天盖。是三十二。

【颜丙曰】(注三十二相。与前般若经同。更不重述。)以上乃三十二相也。若据如来妙相。本性湛然空寂。一相尚不可得。岂可以三十二相而求见也。佛在□利天。目连令匠人雕佛三十二相。只雕得三十一相。唯有梵音相雕不得。院主问南泉。如何是梵音相。泉云赚杀人。

【李文会曰】三十二相者。谓眼耳鼻舌身。五根中具修六波罗蜜。谓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是也。于意根中修无住无为。是三十二相清净行也。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者。此谓法身有名无相。故云非相。既悟非相。即见如来。

【逍遥翁曰】须知诸佛法身。本性无身。而以相好庄严为身。故临济云。真佛无形。真道无体。真法无相也。

【川禅师曰】借婆衫子拜婆年。颂曰。你有我亦有。君无我亦无。有无俱不立。相对>卢都。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

【李文会曰】譬如有人舍身命布施。求无上菩提。此谓住相布施也。

【禅要经云】若于外相求之。虽经万劫。终不能得。

【教中经云】若见有身可舍。即是不了蕴空。昔日罽宾国王。仗剑诣狮子尊者所。问曰。师得蕴空不。尊者曰。已得之矣。王曰。可施我头。尊者曰。身非我有。何况于头。王遂斩之。白乳高丈余。王臂自落。是知人法俱空。不应住色布施。所以尊者不畏于死也。

【傅大士云】法性无前后。无中非故新。蕴空非实体。凭何见有人。故舍身命布施。即与菩提转不相应。盖为不见佛性。纵舍身命如恒河沙数。何益于事。又曰。施命如沙数。人天业转深。既掩菩提相。能障涅槃心。猿猴探水月。(证道歌云。水中捉月争拈得)。□□拾花针。(玉篇。□力盎切。□蔡盎切。本草作□□子。亦名浪荡。生食令人发狂。眼生花针。即以手拾之。其实无花针。)爱河浮更没。苦海出还沉。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颜丙曰】若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等者。比也。虽受顽福。毕竟不明本性。如生豪贵之家。骄奢纵恣。不容不作业。反受业报。争如受持四句。为他人说。自利利他。其福甚多。

【傅 大士颂曰】经中称四句。应当不离身。愚人看似梦。智者见唯真。法性无前后。(法性者。真佛性也。历劫长存。故无前后。)无中非故新。(真性如虚空。本无形 相。故云无中也。此性常住不灭。不以前生而故。不以今生而新。故云非故新也。)蕴空无实相。凭何见有人。(心经曰。照见五蕴皆空。)

【川禅师曰】两彩一赛。颂曰。伏手滑槌不换剑。善使之人皆总便。不用安排本现成。个中须是英灵汉。啰啰哩。哩啰啰。山花笑。野鸟歌。此时如得意。随处萨婆诃。

离相寂灭分第十四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

【陈雄曰】深解义趣者。须菩提心悟真空无相义趣也。涕泪悲泣者。伤我值遇之晚。不获早觉悟也。

【颜丙曰】深解者。大彻大悟也。

【李文会曰】须菩提闻说是经。了悟人法二空。即得中道之理。叹其希有。感极涕零也。

【傅大士颂曰】闻经深解义。心中喜且悲。昔除烦恼障。今能离所知。遍计于先了。圆成证此时。宿乘无碍慧。方便劝人持。

【李文会曰】未尝得闻者。昔得慧眼。于有见空。今闻是经。于空亦遣。是了中道。将欲起教以示未来也。

【川禅师云】好笑当面讳了。颂曰。自小来来惯远方。几回衡岳渡潇湘。一朝踏著家乡路。始觉途中日月长。

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即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李文会曰】信心清净者。信本来心。无法可得。不起妄念。心常空寂。湛然清净。

【傅大士云】未有无心境。曾无无境心。境亡心自灭。心灭境无侵。经中称实相。语妙理能深。证知唯有佛。小圣讵能任。

【陈雄曰】性中具如来法身。夫是之谓生实相。圆觉经曰。一切实相。性清净故。悟理而至于证实相。吾如夫成就法身功德。莫能出乎其右者。谓之第一希有。信乎经以福兼德言者屡矣。而此独言功德不及福者。是功成果满之时。则其福为不足道。所以坛经有功德在法身中。非在于福之句。

【颜丙曰】即生实相者。即是悟自性也。

【李文会曰】即生实相者。豁然了悟万法。由此净心建立。是名实相。成就第一希有功德者。迷即佛是众生。悟即众生是佛。佛佛道齐。无法等比。

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颜丙曰】佛云实相无相。所谓是实相者。即是非相。如太虚空。无一形相。若悟实相。不可执著实相。当如大士云。彼岸更求离。但说假名。实相本无可得。

【李文会曰】即是非相者。实相无相。故言为非。不是无实相如龟毛兔角。只说龟无毛。兔无角。不说无龟毛兔角。只说实相无相。不说无实相也。

【达摩曰】若解实相。即见非相。若了非相。其色亦然。当于色中不生色体。于非相中不碍有也。正犹水中盐味。色里胶青。决定是有。不见其形。此之谓也。

【傅大士云】 众生与寿者。蕴上立虚名。如龟毛不实。似兔角无形。

【川禅师云】山河大地。甚处得来。颂曰。远观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犹在。人来鸟不惊。头头皆显露。物物体元平。如何言不会。只为太分明。

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

【王日休曰】信解者。谓信其义而晓解也。受持者。谓能受其义而持守之也。

【陈雄曰】无狐疑心曰信。晓了意义曰解。钦承不忽曰受。佩服不厌曰持。

【李文会曰】但止了悟人法二空。心无取舍。常令空寂。是名信解受持。如来慈悲方便。化导迷人。迷即佛是众生。悟即众生是佛。若能了悟。万事皆空。以药对病。以悟对迷。以善对恶。以静对动。以慧对愚。种种修行。只是对治。莫作诸恶。勉力为善。依此修行。纵横自在。又且何难。

【傅大士颂曰】空生闻妙理。如蓬植在麻。凡流信此法。同火出莲花。恐人生断见。大圣预开遮。如能离诸相。定入法王家。

【川禅师曰】若不得后语。前话也难圆。颂曰。难难。难如平地上青天。易易。易似和衣一觉睡。行船尽在把稍人。谁道波涛从地起。

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即为第一希有。

【李文会曰】若人心常空寂。湛然清净。不著诸相。悟住无所住心。了得无所得法。是为第一希有。

【川禅师云】行住坐卧。著衣吃饭。更有什么事。颂曰。冰不热。火不寒。土不湿。水不干。金刚脚踏地。旛竿头指天。若人信得及。北斗面南看。

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

【李 文会曰】即是非相者。前言无相。即是灭色以明空义。复言非相。即是了悟我人众生寿者四相。本来不生。故名实相。离一切相。即名诸佛者。此谓悟实相者。更无 等比。当知是人不著二边。不处中道。一切无住。即名为佛。又云离相清净。解悟三空。契合实相。究竟涅槃。三空之义。初即人空。次即法空。后即空空。三世如 来同证此理。故名为佛。

【傅大士云】空生闻妙理。如蓬植在麻。凡流信此法。同火出莲花。恐人生断见。大圣预开遮。如能离诸相。定入法王家。

【川禅师云】心不负人。面无惭色。颂曰。旧竹新生□。新花长旧枝。雨催行客到。风送片帆归。竹蜜不妨流水过。山高岂碍白云飞。(善静禅师云。竹蜜不妨流水过。山高那阻野云飞。)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

【李文会曰】如是如是者。佛以须菩提所解空义。善契如来之法意也。

【陈雄曰】华严经云。离诸和合相。是名无上觉。佛以觉言。外觉离一切有相。内觉离一切空相。于相而离相。于空而离空。得夫真空无相之妙。所以名其为佛。

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

【肇法师曰】得大乘。闻慧解。一往闻经。身无惧相。故名不惊。得大乘。思慧解。深信不疑。故名不怖。得大乘。修慧解。顺教修行。终不有谤。故名不畏。

【陈雄曰】不惊则无疑心。不怖则无惧心。不畏则无退心。

【李文会曰】不惊不怖不畏者。心若空寂。湛然清净。等于虚空。有何惊怖。甚为希有者。诸上根器。得闻是经。谛听受持。永不退转。当知是人。甚为希有。

【傅大士颂曰】如能发心者。应当了二边。涅槃无有相。菩提离所缘。(子荣曰。如修行初发心菩萨行。愿求大乘正知见人。悟达上乘。先了有无二边之执。方证涅槃无相之理。故离所缘之心境也。)无乘及乘者。人法两俱捐。欲达真如理。应当识本源。

【川禅师云】祗是自家底。颂曰。毛吞巨海水。芥子纳须弥。碧汉一轮满。清光六合辉。踏得故乡田地稳。更无南北与东西。

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

【疏 钞云】何以故者。显因中最胜。明标第一波罗蜜者有十种。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七慈。八悲。九方便。十不退。今言第一波罗蜜 者。即布施波罗蜜。何故独言布施为第一。曰。布施者。通摄万行。直至菩提。尚行法施。因布施资生众善。言非者。恐有能所之名。先拂去假名。行无住相施。故 曰是名第一波罗蜜。

【李文会曰】如来说第一波罗蜜者。若悟非相。即达彼岸。实无二相。故名第一。非第一波罗蜜者。了悟人法俱空。即无生死可度。亦无彼岸可到。何处更有第一。故云非第一也。是名第一波罗蜜者。悟一切法。即知诸法皆是假名。

【法华经云】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于斯了悟。能入见性之门。是名第一波罗蜜也。故知假名。如将黄叶作金。止小儿啼。二乘之人闻说假名。将谓是实。执著修行。欲离生死。不知即无生死可离。

【傅 大士颂曰】波罗称彼岸。于中十种名。(华严六十六卷。善财童子见宝髻长者言愿为我说诸菩萨道。答言。檀波罗蜜。尸波罗蜜。忍辱波罗蜜。精进波罗蜜。禅波罗 蜜。般若波罗蜜。方便波罗蜜。愿波罗蜜。力波罗蜜。智波罗蜜。又合论九十六卷云。如是一百一十八大总持门。不出十波罗蜜中行。)高卑缘妄识。次第为迷情。 焰里寻求水。空中觅响声。真如何得失。今始号圆成。(子荣曰。真如之理。上至诸佛。下至含生。本自具足。流转六道。亦未曾失。纵悟成佛。亦未曾得。今始号 圆成者。言下顿觉即佛。)

【川禅师云】八字打开。两手分付。颂曰。是名第一波罗蜜。万别千差从此出。鬼面神头对面来。此时莫道不相识。

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

【疏钞云】忍辱波罗蜜者。即十波罗蜜中第三是也。

【王 日休曰】佛呼须菩提而谓能忍辱。方不起嗔心以昏乱真性。乃能到诸佛菩萨之彼岸。故云忍辱波罗蜜也。佛虽有时自称如来。自称佛。然亦有时称我。其称我则特谓 我身尔。若称如来与佛。则谓己与诸佛如来皆然也。尽此一经皆如是。此佛谓我与诸佛说忍辱波罗蜜。真性中亦岂有此忍辱哉。故亦非真实。但为虚名而已。故云是 名忍辱波罗蜜。

【李文会曰】忍辱波罗蜜者。若有能忍之心。即是见有身相。不达我人众生寿者诸非相也。

【大易禅师举火问僧云】会么。僧云不会。师云。起则遍周沙界。灭则了无所得。

【庞居士问马祖云】不与万法为侣者是什么人。祖云。回光自照看。待你一口吸尽西江水。然后向你道。

【圜 悟禅师曰】参得此语透者。目前万法平沉。无始妄想荡尽。又云大空无外。大象无形。尽世界撮来如粟米粒。总虚空似掌中珠。可以拽新罗国与波斯国斗额。直得东 胜神洲箭。射西瞿耶尼中垛。所以道髑髅当千世界。鼻孔摩出家风。若是未出阴界。尚涉见知闻。恁么说话。一似鸭听雷鸣。隔靴抓痒。直饶脱却根尘。去却机境。 尚余一线路在。且二途不涉。一句作么生道。还委悉么。佛殿□前石狮子。大洋海内铁昆仑。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者。了悟人法二空。即无忍辱之相。是达我人众生 寿者非相。故云非忍辱也。

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肇法师曰】歌利王。即如来因缘中事也。尔时菩萨得无我解。故所以能忍也。

【六祖曰】歌利王是梵语。此言无道极恶君也。世者。生也。如来因中。五百生修行忍辱波罗蜜。以得四相不生。

【李文会曰】如我昔为歌利王截割身体者。如来设教。方便门多。若作教相言之。只是依文设教。为歌利王割截身体。节节支解。曾无一念嗔恨之心。

【肇 法师曰】五蕴身非有。四大本来空。将头临白刃。一似斩春风。若以诸大宗师言之。即是先说有为权教。后显无为实理。若表法言之。歌者。即是慧之别名。利者。 刃也。非谓世间之刀。王者。心也。是用慧刀割截无明烦恼之身体也。应生嗔恨者。谓色身与法身即不同也。当知割截之时。即不见有身相。亦不见有我人众生寿者 四相。何处更有嗔恨也。

【华严经云】譬如虚空。于十方中求不可得。然非无虚空。菩萨之心。亦复如是。

【川禅师云】智不责愚。颂曰。如刀断水。似水吹光。明来暗去。那事无妨。歌利王。歌利王。谁知远烟浪。别有好商量。

【李文会曰】忍辱仙人者。如来五百世中。修忍辱波罗蜜行。欲令一切众生。成就忍辱波罗蜜法。不著诸相。见一切人迷悟贤愚贫富贵贱。平等恭敬。不生轻慢。以至恶骂捶打。皆悉能忍。反生欢喜。不生嗔恨之心。

【圜 悟禅师曰】大凡为善知识。应当慈悲柔和善顺接物。以平等无诤自处。彼以恶声色来加我。非理相干。讪谤毁辱。但退步自照。于己无嫌。一切勿与较量。亦不嗔 恨。只与直下坐断。如初不闻见。久之魔孽自消耳。若与之较。即恶声相反。岂有了期。又不表显自己力量。与常流何以异。切在力行之。自然无思不服。且夫见性 之人。闻人毁谤。如饮甘露。心自清凉。不生烦恼。则能成就定慧之力。不被六盗窃家宝。功德法财。遂从此增长也。

【傅 大士颂曰】暴虐唯无道。时称歌利王。逢君出游猎。仙人横被伤。(子荣曰。逢君出游猎。仙人横被伤者。谓如来因地修行。证初地菩萨。修忍辱仙行。在山中宴 坐。遇歌利王出游猎。王乃憩息。睡醒不见左右彩女。遂亲入山。寻见众妃宫女。围绕礼拜仙人。王乃大怒。问曰。云何恣情观我女色。仙人曰。于诸女色。实无贪 著。王曰。云何见色不贪。仙人曰。持戒。王曰。何名持戒。仙人曰。忍辱即是持戒。王乃持刀割仙人身。问曰。还可痛否。仙人曰。实不痛。王即节节支解。问 曰。还可痛否。仙人曰。实不痛。其时辅相大臣谏曰。彼之大士。逢斯患苦。颜色忻然。无所摇动。奈何大王如斯刑害。王乃止。尔时王者即憍陈如。是时仙人者。 即释迦如来也。)频经五百世。前后极时长。承仙忍辱力。今乃证真常。

【川禅师云】目前无法。从教柳绿花红。耳畔无闻。一任莺啼燕语。颂曰。四大元无我。五蕴悉皆空。廓落虚无理。乾坤万古同。妙峰嶷嶷常如故。谁管颠号刮地风。

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陈雄曰】夫离一切相。即名诸佛。而菩萨受如来无相教法者也。欲成佛道。必发菩提无上道心。盖菩提无上道心。即清净无相心也。菩萨应当离一切相以发是心。然后可以成佛。

【李文会曰】应离一切相者。心常空寂。不生起灭。湛然清净是离一切相也。

【川禅师云】是。即此用。离此用。(百丈参马祖。祖见师来。取禅床角头拂子J起。师云。即此用。离此用。祖挂拂子于旧处。)颂曰。得之于心。应之于手。雪月风花。天长地久。朝朝鸡向五更啼。春来处处山花秀。

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

【晁 太傅曰】自定纯修之法。但于一切时中。随其办及。止习无住之住足矣。(又下文曰。金刚经云。应生无所住心是也。又僧肇五论有云。圣人之心。住无所住。内解 注云。安住无为。名之为住。住无方所。故名无住。又六祖坛经云。我此法门。无住为本。又司马子微坐忘论翼云。不依一物而心常住。又云出世之法。以无著为 本。华严云。一切境界。不生染著净身口意。住无碍行。灭一切障。世间受生。皆由著我。若离此著。则无生处。涅槃经云。凡夫著色。乃至著识。以著识故。则生 贪染心。故为色缚。乃至为识之所系缚。以系缚故。则不能免生老病死忧悲大苦。一切烦恼。斴著同。)

【王 日休曰】应。当也。不应住色生心者。谓不当住著于凡有形色而生心也。若受广大居宇。美好器用之类是也。不应住声香味触法心者。谓不当住著于声音馨香滋味。 及所触而生心也。若爱声乐讴唱。爱龙檀脑麝。爱饮食异味。爱娇娆妇女。皆是住著于声香味触而生心也。不应住法生心者。谓佛法本为因众生根器而设化。若住著 之。则是泥于法而无由见真性。故不当住著于此而生心也。应生无所住心者。谓凡有住著处。皆不得起心念也。若心有住即为非住者。谓心若有所住著。则其住斴之 非也。盖当使一念寂然。如虚空然。则可以见真性矣。此与第十分大略同。然此再言之者。乃详言之也。亦恐弟子有听之不审者。亦恐有续来听者。所以再言之。凡 此经中重迭言者。义皆如此。

【李文会曰】不应住色声香味触法生心者。心住六尘。即著诸相。取舍憎爱。无有休期。应生无所住心者。心无所住。随处解脱。内外根尘。悉皆销殒。若一切无心。即无所住也。

【赵州云】我见千百亿个。尽是觅作佛汉子。于中觅个无心底。难得。

【僧若讷曰】心本无形。因尘有相。尘灭心灭。真心湛然。

【察禅师心印颂曰】问君心印作何颜。心印何人敢授传。历劫坦然无异色。呼为心印早虚言。须知体似虚空性。意似火炉火里莲。莫谓无心云是道。无心犹隔一重关。

【圜 悟禅师云】在家菩萨修出家行。如火中生莲。盖名位权势意气。卒难调伏。而况火宅烦扰煎熬。百端千绪。除非自己直下明悟。本性妙圆。到大寂大定休歇之场。方 能放下。廓尔平常。彻证无心。观一切法。如梦幻泡。空豁豁地。随时应节。消遣将去。随自己力量。转化未悟。同入无为无事法性海中。则出来南阎浮提打一遭。 必不为折本也。

【黄 檗禅师云】供养十方诸佛。不如供养一个无心道人。何故为无心也。无心者。如如之体。内如木石。不动不摇。外如虚空。不塞不碍。是名佛也。又云大恒沙者。佛 说是沙。诸佛菩萨。释梵诸天。步履而过。沙亦不喜。牛羊虫螘。践踏而行。沙亦不怒。珍宝馨香。沙亦不贪。粪溺臭秽。沙亦不恶。此即无心之心。离一切相。众 生诸佛。更无差别。但能无心。即便是究竟也。若心有住即为非住者。真如之心。本无所住。若不住诸法相。即与道相应也。若住于法。即违正教。既违正教。即为 非住也。

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

【谢灵运曰】不住色。无财物也。

【陈雄曰】菩萨心。何心也。无所住之心也。菩萨六根清净。生无所住心。岂应布施以求其诸欲之满意哉。然众苦所本。眼根不净为先。佛故断之曰。不应住色而为之布施也。

【李文会曰】不应住色布施者。菩萨不见有身相可舍。于诸宅舍道路。逢见一切愚痴贫贱之人。毁骂捶打。须索财物。若能随顺其意。令生欢喜。不生阻隔嗔恨之心。即是布施之义。若祗分辨是非。顾惜物宝。阻逆其意。令生嗔恨。即不名布施也。

【黄 檗禅师云】凡夫不肯空心。恐落于空。不知自心本空。愚人除事不除心。智者除心不除事。菩萨心如虚空。一切俱舍。所作福德。皆不贪著。然舍有三等。内外身心 一切俱舍。犹如虚空无所贪著。然后随力应物。能所皆忘。是为大舍。若一为行道布德。一边旋舍。无希望心。是为中舍。若广修众善。有所希望。闻法知空。遂乃 不著。是为小舍。大舍如火烛在前。更无迷悟。中舍如火烛在傍。或明或暗。小舍如火烛在后。不见坑井也。

【傅 大士颂曰】菩萨怀深智。何时不带悲。投身忧虎饿。(金光明经云。如来因地。为萨埵王子时。一虎生七子。经七日无食。将欲死。时王子见。遂舍身以饲此虎 也。)割肉恐鹰饥。(殑伽经云。如来因地时。在山中修忍辱仙。时梵王帝释遂化身。一化为鹰。一化为鸽。来试仙人。鹰趋其鸽。鸽投仙人。仙人遂以衣藏其鸽。 鹰切就仙人觅其鸽。仙人遂将自身肉割一片以代鸽还鹰。殑其矜切)精勤三大劫。曾无一念疲。如能同此行。皆得作天师。

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

【六祖曰】菩萨不为求望自身五欲快乐。而行布施。但为内破悭心。外利益一切众生。而行布施。

【陈雄曰】七宝虽满大千界等须弥山。亦有时而尽。布施以此。焉得人人而给诸菩萨也。无诸欲之求。无能施之心。亦无所施之物。凡可以利益一切众生者。无不为已。则含灵抱识。均被其泽。布施之心。但应如是。华严经云。不为自身求快乐。但为救护诸众生。

【李文会曰】应如是布施者。俭于自己。奢于他人。是名利益一切众生。若人心口相应。行解一般。是名利益于自己也。所学佛法。自然广大。虽具见闻觉知。万境不能染著。即是解脱了悟之人。岂无利益。

【傅大士云】所作依他性。修成功德林。终无趣寂意。惟有济群心。行悲悲广大。用智智能深。利他兼自利。小圣讵能任。

【川禅师云】有佛处不得住。无佛处急走过。三十年后。莫言不道。颂曰。朝游南岳。暮往天台。追之不及。忽然自来。独行独坐无拘系。得宽怀处且宽怀。

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

【六祖曰】如来说我人等相。毕竟可破坏。非真实体也。一切众生尽是假名。若离妄心。即无众生可得。故言即非众生。

【陈 雄曰】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人皆谓如来无所说。岂说一切虚妄之相哉。殊不知如来有所谓真说。而其所说者。乃真空无相之相。继之以即是非相者此耳。涅槃 经云。见佛性者。不名众生。不见佛性者。是名众生。如来说一切诸相者。悯之也。苟能悟真空无相之理。则见自性佛。继之以即非众生者此耳。

【颜丙曰】本性虚明。实无可得。岂更有一切诸相。一切众生之类。

【李文会曰】谓能秉持律仪。修行善法。而用布施。饶益众生。不住诸相。诸相本空。故云即是非相。夫众生者。五阴和合。假名众生。

【川禅师云】别有长处。不妨拈出。颂曰。不是众生不是相。春暖黄莺啼柳上。说尽山河海月情。依前不会空惆怅。休惆怅。万里无云天一样。

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谢灵运曰】真。不伪。实。无虚。如。必当理。不诳。则非妄语。不异。则始终恒一。圣言不谬。故宜修行也。

【陈雄曰】是语真实。无妄无虚。是语如如。契真如理。非欺诳之语。非怪异之语。所以破众生狐疑之心故也。

【颜丙曰】真而非假。谓之真语。实而不虚。谓之实语。如如不动。谓之如语。至于不诳语者。佛不诳惑于人。不异语者。佛语不为怪异。此五语者。欲人生信心。不必生疑心。

【李 文会曰】迷即种种皆妄。故不真不实不如有诳有异也。悟即一切真。一切实。一切如。不诳不异也。又曰真语者。一切含生。皆有佛性也。实语者。一切法空。本无 所有也。如语者。一切万法。本来不动也。不诳语者。闻如是法。皆得解脱也。不异语者。一切万法。本自空寂。将何为异也。

【傅大士云】众生与蕴界。名别体非殊。了知心是幻。迷情见有余。真言言不妄。实语语非虚。始终无变异。性相本来如。

【川禅师云】知恩者少。负恩者多。颂曰。两个五百是一贯。阿爷元是丈夫汉。分明对面向渠言。争奈好心无好报。真语者。实语者。呵呵呵。□□□。

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六祖曰】无实者。以法体空寂。无相可得。然中有恒沙性德。用之不匮。故言无虚。

【王日休曰】此法但为众生而设。非真性中所有。故非为真实也。然不可不藉此以悟明真性。又非徒然者。故非为虚妄也。

【陈雄曰】法即以心传心。何法不因心之所立。如来以无所得心。而得夫真空无相之法。此法即此心。真体常存。一以为实耶。然实而若虚。莫知其所以为实。妙用无妨以为虚耶。然虚而若实。莫知其所以为虚。实而无实。虚而无虚。其亦真空之妙欤。

【李文会曰】此法无实者。心体空寂。无相可得也。无虚者。内有河沙功德。用而不竭也。欲言其实。无形可观。无相可得。欲言其虚。见能作用。是故不可言有。不可言无。有而不有。无而不无。言辞不及。其惟圣人乎。若不离相修行。无由达此法也。

【傅大士云】证空便为实。执我乃成虚。非空亦非有。唯有复谁无。对病因施药。无病药还祛。须依二空理。颖脱入无余。

【川禅师云】水中盐味。色里胶青。颂曰。硬似铁。软如酥。看时有。觅还无。虽然步步常相守。要且无人识得渠。咦。

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即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王日休曰】布施。谓法施。乃教化众生也。若菩萨住于法而行布施。即是教化众生。著于法无由而见真性。故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不著于法以教化众生。则众生由此开悟而见真性。故如人有目。又得日光明以照之。乃见种种形色也。

【僧若讷曰】无相布施。心不住法。则见真如。如人有目。日光明照。了一切境。

【陈 雄曰】菩萨云者。修行人通称也。设若菩萨心与法俱胜。故有所住。而行其希求布施。此则无明暗障。贪爱自蔽。不悟真空无相妙理者也。如人处闇室之中昏昏冥 冥。而一无所见矣。设若菩萨心与法俱泯。故无所住。而行其无希求布施。此则豁金刚眼。然般若灯。圆悟如来无上知见者也。如有目者。处于皎日之中。黑白自 分。而毫发无隐矣。一注本不显。名曰。有所著。则为无明所障。不悟真如妙理。犹昏昏而不能使人昭昭。无所著。则洞达无碍。圆悟如来无上知见。自觉已圆。又 能觉他。

【李 文会曰】如人入暗即无所见者。众生之心。本自无住。无住之心。即见诸法实相。名为菩萨。二乘之人。心住于法。不见诸法实相。背菩提路。何异凡夫。如人背明 而入暗室。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者。二乘之人。不见色而住色。譬如不见坑井而坠坑井。菩萨见色而不住色。譬如见坑井不坠坑井。一切诸法但有假名。 二乘之人。为无慧眼。不辨真假。菩萨即有慧眼。见种种色。悉皆无相故。

【达摩云】不见色。即是见色耳。

【逍遥翁云】所见有是。有不是。此世间妄眼。无是。无不是。此世间之真眼。所知有可有不可。此世间妄心。无可无不可。此出世之真心也。

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即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陈 雄曰】当来世者。如来灭后。像法末法之世也。此经者。戴真空无相法之经也。此经当此世。非种善根者。难可得值。设若能受持读诵。不独为口耳之学。抑亦究心 学之妙。兹其所以为能也。能尔。则如来岂庸释于我。必以无上知见而昭鉴之。则无量无边功德。举皆成就矣。非特利于一身。且将普施于群生。非特利于一时。且 将遍及于千万亿劫。所谓无量无边功德者此也。

【颜 丙曰】如来所得见性之法。不属有无二境。所以道无实无虚。若菩萨心著于法布施。是为著相。既曰著相。则无智慧。故如人入闇室中。全无所见。若心不著法布 施。是人洞达明了。不受人瞒。故如人本有眼目。加以日光明照。见种种形色。晓然无隐。若当来之世。有善男善女。能于此经受持读诵。直下顿悟谓之受。行不暂 舍谓之持。即为自性如来。以者。用也。能用佛之智慧。所谓智慧者。见性通彻。又非外道聪明也。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见性功德。

【李 文会曰】当来之世者。即是如来灭后。后五百岁中浊恶之时也。即为如来以佛智慧者。若人心常精进。读诵此经。即觉慧性渐开。应当了悟实相。人法二空。不被一 切善恶凡圣诸境惑乱。即同如来智慧性也。悉知悉见是人成就功德者。三世诸佛无不知见了悟之人。故能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傅大士颂曰】证空便为实。执我乃成虚。(子荣曰。修行人悟得真空之理。乃达实相。如执有我人之见。便为妄想成虚也。)非空亦非有。谁有复谁无。(子荣曰。空有俱忘。更何可执也。)对病应施药。无病药还祛。须依(一作观)二空理。颖脱入无余。

【川禅师曰】因地而倒。因地而起。起向你道甚么。颂曰。世间万事不如常。又不惊人又久长。如常恰似秋风至。无意凉人人自凉。

持经功德分第十五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

【王 日休曰】初日分。谓早晨。中日分。谓日午。后日分。谓晚间。盖西土之言如此。佛生其中。而从其方言也。然于此经。一起信心。得福尚多。于此一日三时。以恒 河沙等身命布施。百千万亿劫无量无数者。以彼虽受无量福报。乃世间福耳。受世间福者。乃染烦恼之因。又因以作恶也。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则自此种善根矣。 善根既种。则日见增长。愈久而愈盛。此则为出世间福。故彼不可以比。而胜于彼无量无数也。且人一日三时。乌得有恒河沙等身命布施哉。盖假喻耳。乃极言其不 可以比也。

【陈雄曰】佛恐世人执著如来忍辱之说。徒以身布施。而于自己性。与他人性。无纤毫利益。故于十三分言之。至此复言。屡救其失。

【肇法师云】从旦至辰名初日分。从辰至未名中日分。从未至戍名后日分。于此三时。乃至无量百千万亿劫舍身布施。亦不及受持是经见自性耳。见自性者。谓深明实相。人法二空。乃是大悟人也。

【傅 大士颂曰】众生及寿者。蕴上假虚名。如龟毛不实似兔角无形。(寒山诗曰。身著空花衣。足蹑龟毛履。手把兔角弓。拟射无明鬼。龟本无毛。而谓之龟毛。兔本无 角。而谓之兔角。皆假虚名耳。今众生寿者。五蕴之上。岂有是哉。亦假虚名而谓之众生。谓之寿者。亦犹龟毛之不实。兔角之无形也。)舍身由妄识。施命为迷 情。详论福与智。不及受持经。

【李文会曰】信心不逆者。信顺于理。故云不逆。

【法 华经云】瞻仰尊颜。目不暂舍。心常精进。无有间断也。受持读诵者。行解相应谓之受。勇猛精进谓之持。心不散乱谓之读。见性不逆谓之诵。为人解说者。谓已悟 人。能见自性。方便为人解说此经。令悟实相。成无上道。此人所施。无所住相。功德无有边际。胜前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功德。百千万倍。

【川禅师云】人天福报即不无。佛法未梦见在。颂曰。初心后发施心同。功德无边算莫穷。争似信心心不立。一拳打破太虚空。

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

【肇法师曰】明此法门。所有功德。过心境界。故不可以心思也。过言境界。故不可以口议也。

【王日休曰】所谓不可思议者。不可以心思。不可以言议也。不可称量者。既言不可议。则此所谓称者。非称说之称。乃称量之称。古者称与秤字通用。谓不可以秤秤也。不可量者。谓不可以器物量之也。

【颜丙曰】每日三次以恒河沙比身布施。沙者。言其多也。如是积至无量不可数劫布施。不如于此经典信心不逆。不逆。乃顺行也。其福尚能胜彼有为之福。何况更能发心书写受持读诵。为他人开解讲说。佛以简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称量者。盖诸佛赞叹。不及此功德至大无有边际也。

【李文会曰】无边功德者。若人于此经典。了悟人法二空。深明实相。功德广大。即同佛心无有边际。不可称量也。

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

【王 日休曰】乘乃车乘之乘。大乘。谓菩萨乘也。阿罗汉独了生死。不度众生。故云小乘。盖如车乘之小者。唯能自载而已。缘觉之人。半为人。半为己。故为中乘。盖 如车乘之适中者也。菩萨为大乘者。谓如车乘之大者。普能载度一切众生也。此经欲普度一切众生。故为发菩萨大乘者说也。发乃起发之发。发大乘。谓起发此以济 度众生也。最上乘者。谓佛乘也。佛又能兼菩萨而载度之。则在大乘之上。故为最上乘。以此乘之上。不复有乘。故为最上也。此经又为起发佛乘者说。谓佛之化度 菩萨。亦以此经之理也。

【李 文会曰】为发大乘者说者。智慧广大。能见自性。色空俱遣。不著二边。二边既无。即无中道可立。不染万境。即是大乘菩萨所行之道也。又曰为发最上乘者说者。 不见垢秽可厌。不见清净可求。无遣可遣。亦不言无遣。无住可住。亦不言无住。心量广大。廓若太虚。无有边际。即是最上乘诸佛地位也。

【黄檗禅师云】如来现世。欲说一乘真法。则众生不信兴谤。没于苦海。若都不说。则堕悭贪。不为众生普舍妙道。遂设方便。说有三乘。乘有大小。得有浅深。皆非定法。故云唯有一乘道。余二则非真也。

【川禅师云】如斩一握丝。一斩一切断。颂曰。一拳打倒化城关。一脚□翻玄妙寨。南北东西信步行。休觅大悲观自在。大乘说。最上说。一棒一条痕。一掌一握血。

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即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谢灵运曰】千载不坠。由于人弘。任持运行。荷担义也。

【李文会曰】广为人说。知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思议功德者。此谓上根器人。深明此经。了悟佛意。持此大乘经典为人解说。令诸学者。各见自性无相之理。得见本源自心是佛。当知此人功德无有边际。不可称量也。

【马祖曰】汝等诸人。须信自心是佛。此心即是佛心。又曰心外无别佛。佛外无别心。

【佛国白禅师云】心心即佛佛心心。佛佛心心即佛心。心佛悟来无一物。将军止渴望梅林。

【华严经云】若不信自心是佛。无有是处。

【圜悟禅师云】即心即佛。已是八字打开。非佛非心。重问当阳点破。不寻其言。一直便透。方见古人亦心片片。若也踌躇。则当面蹉过了也。

【心 佛颂云】佛即心兮心即佛。心佛从来皆妄物。若知无佛复无心。始是真如法身佛。佛佛佛。没模样。一颗圆光含万象。无体之体即真体。无相之相即实相。非色非空 非不空。不动不静不来往。无异无同无有无。难取难舍难指望。内外圆明到处通。一佛国在一沙中。一粒沙含大千界。一个身心万个同。知之须会无心法。不染不净 为净业。善恶千端无有无。便是南无大迦叶。

【黄 檗禅师云】汝但除却凡情圣境。心外更别无佛。祖师西来。直指一切人全体是佛。汝今不识。执凡执圣。向外驰骋。返自迷心。所以向汝道即心是佛。一念情生。即 随异趣。无始以来。不异今日。无有异法。故名成等正觉。即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闻经解义。如说修行。广为人说无相之法。令诸学者。悟明心地。 能行无相无著之行。开发心中智慧光明。离诸尘劳妄念。共成无上菩提。当知此人负荷自性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在于身内也。

【傅大士云】遍计于先了。圆成证此时。宿乘无碍慧。方便劝人持。

【川禅师云】擘开太华手。须是巨灵神。颂曰。堆山积岳来。一一尽尘埃。眼里瞳人碧。胸中气若雷。出边沙塞静。入国贯英才。一片寸心如海大。波清几见去还来。

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

【王日休曰】乐。(去声)好也。小法。谓外道法也。外道之法。正为著于有我人众生寿者。故为种种之说。如此。则于此经不相合矣。故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也。

【陈雄曰】小法者。小乘法也。法华经云。钝根乐小法。言其志意下劣。不发大乘心者也。是人堕于邪见。不知所谓大乘最上乘法。尽在此经。且不听诵。况能为人解说乎。著我人见。堕邪见也。圆觉经云。求大乘者。不堕邪见是也。

【李文会曰】若乐小法者。凡夫愚钝之重。不能听信。广学无上菩提。只修福慧。六道轮回因果之法。纵能强学。执著多闻。为人解说。被明眼人觑著。手忙脚乱。一场败阙。

【保宁勇禅师云】颜色规模恰似真。人前拈弄越光新。及乎人火重烹试。到了终归是假银。

【黄 檗禅师云】古人心利。才闻一言。便乃绝学。所以唤作绝学无为闲道人也。今时人只欲多知多解。广求文义。唤作修行不知多知多解。翻成壅塞。皆为毒药。尽向生 灭中取。真如之中。都无此事。从前所有一切解处。尽须并却令空。即是真如来藏。如来藏者。更无纤尘可有。即是破有法王出现世间。亦云我于然灯佛所。无有少 法可得。此语只为空你情解知量。但消融表里情尽都无依执。是无事人。三乘教纲。只是应机之药。随宜所说。临时施教。各各不同。但能了知。即不被惑。第一不 得于心境上守文作解。何以如此。实无有定法如来可说。我此宗门不论此事。但止息念忘虑即休。更不用思前虑后。又云学般若人。不见有一法可得。绝意三乘。唯 一真实。不可证得。谓我能证能得者。皆增上慢人。法华会上拂衣而去者。皆斯徒也。是故佛言。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实无所得。默契而已。学者思之。但止依 正法修行。放下我人众生寿者四相。即不被一切诸境惑乱修行。

【正法眼藏云】若欲修行。当依正法。心体离念。相等虚空。不落圣凡。身心平等。如是修者。是为正法也。

【川禅师云】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颂曰。不学英雄不读书。波波役役走长途。娘生宝藏无心用。甘作无知饿死夫。争怪得别人。

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即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陈 雄曰】在在处处。言之所在之处不一也。若有此真经。譬如摩尼宝珠。瑞光辉焕。则凡在天道人道阿修罗道者。所应供养。即此处便是如来真身舍利宝塔。其谁不恭 敬礼拜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诸华香。与法华经所谓须□那华香。阇提华香。末利华香。瞻卜华香。赤莲华香。青莲白莲华香是也。

【颜 丙曰】大乘者。乃大根大器之人。一拨便转。不乐小法。最上乘者。不居佛位。不重己灵。高超十地。(大藏一览集云。菩萨十地者。欢喜地证圣位故。离垢地身心 清净。发光地智已生明。焰慧地妙解廓照。现前地通达真俗。难胜地功行超越。远行地随方应化。不动地忍智自如。善慧地通力自在。法云地大智圆明。)明了大 法。此谓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底人。长沙云。百尺竿头座底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现全身。僧问果如百尺竿头。如何进步。南泉云。朗州 山。澧州水。僧云。请师道。答云。四海五湖皇化里。此二等人。即为负荷自性如来阿耨菩提。若爱乐小法者。小法即世间有为法。则著四相。既著四相。宜其不能 听受解说。此经在在处处。若有悟此经。即如佛塔。天人阿修罗。皆恭敬作礼。常持花香而散持经之处。供养此人。是谓一人办心。诸天办供也。

【傅 大士颂曰】所作依他性。修成功德林。(子荣曰。所作依他性者。凡日用施为。皆是真如妙用。故云依他性。修成功德林者。修习成就菩提道果也。)终无趋寂意。 唯有济群心。(子荣曰。终无趋寂意唯有济群心者。即不效小乘人且期自利。沉空趋寂。唯有大乘利众生心也。护法论云。傅大士齐建武四年。丁丑五月八日生。时 有天竺僧嵩头陀来谓曰。我昔与汝毗婆尸佛所。同发誓愿。今兜率天宫衣钵见在。何日当还。大士曰。度生为急。何思彼乐乎。盖谓度生为急者。即唯有济群心。何 思彼乐者。即终无趋寂意也。)行悲悲广大。用智智能深。利他兼自利。小圣讵能任。(小圣。乃小乘人也。)

【李 文会曰】在在处处若有此经者。一切众生六根运用。种种施为。常在法性三昧之中。若悟此理。即在在处处有此经也。一切世间者。谓有为之心也。天人阿修罗者。 天者逸乐心。人者善恶心。阿修罗者嗔恨心。但存此心。不得解脱。所应供养者。若无天人阿修罗心。是名供养。即为是塔者。解脱之性。巍巍高显。故云是塔也。 以诸花香而散其处者。当于解脱性中。开敷知见。薰植万行。即法界性自然显现。

【川 禅师云】镇州萝卜。云门糊饼。(僧问赵州亲见南泉是否。州云。镇州出大萝卜头。僧问云门如何是超佛越祖之谈。门云。糊饼。又云作么生。是闻声悟道。见色明 心。乃云观音菩萨将钱来买糊饼。放下手云。元来只是馒首。)颂曰。与君同步又同乡。起坐相从岁月长。渴饮饥餐常对面。不须回首更思量。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