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September 18, 2009

大方广圆觉经讲义 (下)


大方广圆觉经讲义 (下)

圆瑛大师著




圆觉经讲义卷第三

己二 征释迷悟始终

庚一 金刚藏启请

于是金刚藏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此请法之仪,表示三业恭敬可知。

庚二 正陈请词

辛一 庆闻述益

‘大悲世尊!善为一切诸菩萨众,宣扬如来圆觉清净大陀罗尼,因地法行渐次方便,与诸众生开发蒙昧。在会法众,承佛慈诲,幻翳朗然,慧目清净。

此 庆闻述益。大悲世尊,指世尊具大悲心。善为一切菩萨,循循善诱,宣扬如来,圆觉清净者:宣扬如来藏,清净本然,周遍法界。此即如来圆觉妙心。大陀罗尼,因 地法行者:而此心、能总一切法,能持无量义,故曰:大陀罗尼。依此心、普照法界,寂灭无二,是谓:因地法行。由顿至圆,无渐次而立渐次,无方便假设方便。 与诸众生,开发蒙昧者:此等道理,众生不知,如童蒙之迷昧。今承我佛之慈悲训诲,开示发明。在会法众,幻翳朗然:幻者、无而忽有,虚幻不实之义。眼中忽起 翳病,空中妄见空华,非但所见空华是幻,即能见翳眼亦幻。于诸幻法,妄生执取,故名幻翳。故佛前云:犹如翳目,见空中华,空本无华,病者妄执。而今信知, 幻身、幻心、幻智,诸幻灭尽,所见之幻既尽,能见之幻亦亡,故曰朗然。眼翳已除,则为慧目。如‘楞严经’云:‘以清净目,观晴明空,惟一晴虚,迥无所 有。’此即圆照清净觉相也。

辛二 正伸难问

‘世尊!若诸众生本来成佛,何故复有一切无明?若诸无明众生本有,何因缘故,如来复说本来成佛?十方异生本成佛道,后起无明;一切如来何时复生一切烦恼?

此 正伸难问。由观行成就,顿同佛境,始知众生,本来成佛,观行未成之时,并不知也。然此中之意,难免有疑,是以金刚藏,代致三难,冀佛解答,俾令众生,得决 定信,永断疑悔。一、以真难妄:若众生本来成佛,惟是一真,何故复有,一切无明之妄耶?二、以妄难真:若诸无明妄法,众生本有,何因缘之故,如来复说,本 来成佛耶?三、真能生妄:若诸异生,本成佛道,后起无明,众生形貌各异,故曰异生。本来成佛,后再起无明,此真能生妄,一切如来,已经返妄证真,何时复生 一切烦恼耶?烦恼、即妄惑。根本烦恼,即无明;枝末烦恼,即六识。前佛云:妄认身心,故有生死,且云永断无明,方成佛道。后云:众生来成佛,俨然自语相 违,故兴三难。

辛三 结请通释

‘唯愿不舍无遮大慈,为诸菩萨开秘密藏,及为末世一切众生,得闻如是修多罗教了义法门,永断疑悔。’

此 结请通释。惟愿者,求之亲切也。如来具大慈心,平等无遮,惟愿不舍此平等无遮大慈,乃为现会菩萨,开秘密藏。非器不传,谓之秘藏,说不显了,谓之密藏。今 为开之,令现会得益,兼复遐被未来,及为末世,一切众生等,得闻如是,修多罗教;乃经藏之通名,以此经是经藏摄故。了义法门者:显明究竟之义,乃显了之 谈,非覆相而说。闻者、自可永断疑悔,得生正信矣!

‘大疏’云:疑者,于诸谛理,犹豫为性,能障信心善品为业。别有三种:一、疑自:谓疑己不能入理;二、疑师:谓疑师不能善教;三、疑法:谓所学法,能令出离不出离?今三疑成难,即疑法也。悔者,是不定之法,悔善则恶,悔恶则善。今永断疑悔,即属断恶,恶断,则善生矣。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二正陈请词竟。

庚三 如来赞许

尔时,世尊告金刚藏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如来甚深秘密究竟方便。是诸菩萨最上教诲了义大乘,能使十方修学菩萨,及诸末世一切众生,得决定信,永断疑悔。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佛 重言善哉者,乃赞叹金刚藏,能为现会新学菩萨,及为末世初心众生,断疑生信;因此三难,乃如来所证甚深境界,为秘密之藏。今者秘密双开,不舍大慈,是为究 竟成佛方便。非金刚藏不能问,如来因问而说。是诸菩萨,最上教诲,显了之义,大乘之理,能使十方修学菩萨,及诸末世,一切众生,闻之而得大乘正信,永不退 转,故曰:得决定信,永断疑悔。汝今谛听,当为汝说。三如来赞许竟。

庚四 承教静听

时,金刚藏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乘默然而听。

四承教静听竟。

庚五 正答所问

辛一 长行

壬一 反覆起疑之端

癸一 总指轮回

‘善男子!一切世界始、终、生、灭,前、后、有、无,聚、散、起、止,念念相续,循环往复,种种取舍,皆是轮回。

以 十法界,迷、悟;依、正;因、果,皆生死边事,从妄见有,圆觉性中,本无此事。一切世界:总指三世间;始、终、生、灭,别指正觉世间。始,谓随缘示生; 终,谓缘尽现灭。前、后、有、无,别指有情世间。前,谓随业受生为有;后,谓业尽则灭为无。聚、散、起、止,别指器界世间。聚,谓成劫,聚尘为界则起; 散,谓空劫,散界为尘则止。所有三种世间,皆依妄念而得建立,念念相续,生、住、异、灭,以妄心对妄境,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种种取舍:取正觉世间,而舍 情器世间,皆是颠倒妄心,变现轮回之相。‘楞严经’云:‘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一总指轮回竟。

癸二 真随妄转

‘未出轮回而辨圆觉,彼圆觉性即同流转;若免轮回,无有是处。

未出轮回者:此法说,仍用生灭妄心,而起分别妄见,辨于圆觉净性,彼圆觉净性,亦同流转于生死耳;欲免轮回,断然无有是处。

‘譬如动目能摇湛水;又如定眼犹回转火。云驶月运,舟行岸移,亦复如是。

此 喻说,譬如数动之目,能摇澄湛之水。动目,喻生灭妄心;湛水,喻圆觉自性。湛水本不摇动,因数动其目,妄现摇动之相。圆觉自性,本非流转,妄现流转亦然。 又如定眼,能回转火者:‘略疏’云:眼识迟钝,旋火成轮。其意:眼识迟钝,瞪定其眼,回旋久观,彼火本不转,因回旋久观,而火亦转而成轮。云驶月运,舟行 岸移,亦复如是者:云飞如驶,只见月有运相,月实不运,因云驶所显而成运。舟行似箭,只见岸有移相,岸实不移,因舟行所显而成移。以上湛水、定眼、月岸, 通喻圆觉自性。水波、火轮、云驶、舟行,通喻生灭妄心。以生灭妄心,辨于圆觉,而圆觉性,即同流转,亦复如是。

‘善男子!诸旋未息,被物先住,尚不可得;何况轮转生死垢心曾未清净,观佛圆觉不旋复?

诸 旋者:指动目、定眼、云驶、舟行也。未息者:正动、定、驶、行时。彼物者:指水、火、月、岸。先住者:求其先行止住,尚不可得。何况以浅况深,通责迷倒 也。意谓:世间浅近之事,若诸旋未歇息,而求彼物先止住,尚不可得,何况轮转者。显是无始妄识,出生入死,起惑造业,莫不依之,故曰:生死垢心,曾未清 净,观佛圆觉自性,而不回旋转复者,无有是处。二真随妄转竟。

癸三 结指前疑

‘是故汝等便生三惑。

是种种取舍,皆是轮回之故,汝等便生三惑。即指前三难,是分别妄见,非真实知见耳。一反核起疑之端竟。

壬二 喻释现起之疑

癸一 空中华无起灭喻

子一 喻释

丑一 翳差华亡喻

‘善男子!譬如幻翳,妄见空华。幻翳若除,不可说言:“此翳已灭,何时更起一切诸翳?’何以故?翳华二法非相待故。

以 清净眼,观晴明空,是谓无翳。今云幻翳者,从无而有,故谓之幻。喻六识妄心,依八识虚妄变现,翳既是幻,见亦非真,故名为妄。此喻妄生分别之见。空华者: 妄见空华显现,此喻分别所辨妄境。空本无华,即妄见空华时,亦本不生,皆因翳眼妄现。幻翳若除者:翳病若遇良药,得以除灭。此喻闻佛法,顿悟识空。识空翳 灭,不可说言,此翳已灭,何时更起一切诸翳。此喻颠倒分别妄见已灭,何时更起一切妄见:犹如问佛,何时复生烦恼耶!何以故者:乃征问之词。释云:翳华二 法,非相待故者:翳时空不生华,但因翳妄见,非华实有所生。翳华二法,皆无实体,非是对待安立之故。众生迷时,妄见生死,究竟众生,性自涅槃,故曰本来成 佛。一翳差华亡喻竟。

丑二 空不生华喻

‘亦如空华灭于空时,不可说言:“虚空何时更起空华?”何以故?空本无华,非起灭故。

亦 如空华:喻生死涅槃。虚空,喻圆觉净心。若悟空华,灭于空时,不可说言,虚空何时,更起空华,是空华本无故。以何以故征释云:空本无华者:喻净眼不见空 华,而如来已了识空,不见有法起灭。以既不见华,孰为起灭?喻如来于圆觉净心,真空实相之中,不见有少法生,不见有少法灭焉。一喻释竟。

子二 法合

‘生死涅槃同于起灭,妙觉圆照离于华翳。

迷见生死,似华起;悟得涅槃,似华灭。执则成有,不执成无,空本无华,起无起处,灭何所灭?妙明觉性,圆照法界,寂灭无二,离于生死涅槃,无明妄见,惟有空性独存,故曰:离于华翳。二法合竟。

子三 结成

‘善男子!当知虚空,非是暂有,亦非暂无,况复如来圆觉随顺,而为虚空平等本性。

上 云:惟有虚空,离于华翳,即以虚空为喻。故告以当知:虚空非是暂有,不是因离华翳而暂有,亦不是因有华翳而暂无。此中虚空,喻圆觉净性,恒常不变,即是成 佛真体。即此一喻,前二难自然而解矣!虚空非暂有无,觉性何关迷悟。此不因离华翳而暂有,显有华翳时,即有虚空。觉性,即是作众生时,我法二执正炽,而佛 性如故,故曰:众生本来成佛,复有一切无明。又不因有华翳而暂无,显虚空本有,不过为华翳所障覆。法中即是佛性本有,但为我法二执障覆,不妨说无明众生本 有,复说本来成佛。况复如来,圆觉随顺者:此约在缠之圆觉。如来,约心真如生灭二门,因随顺真如生灭二门之故,而能成立虚空,及一切法。犹言虚空尚不因幻 华起灭而为有无,何况圆觉真常之理,而为虚空平等本性,又岂随生死涅槃而起灭耶?初空中华无起灭喻竟。

癸二 金中矿不重生喻

‘善男子!如销金矿,金非销有;既已成金,不重为矿。经无穷时,金性不坏。不应说言“本非成就。”如来圆觉亦复如是。

即 此一喻,第三难亦涣然冰释矣!如销镕蕴金之矿,令成精金,金在矿中,销矿金现,非销始有,虽假炉冶煆炼之功,金性要须本有。既已销去矿滓,而成真金,再不 重为矿耳。经无穷时,金性不坏者:此明在矿则隐,出矿则显,纵经无穷之时劫,而金性仍然不坏,不应说言。非本来成就。此释成金性本有也。

如 来圆觉,亦复如是者:此法合。如来证极圆觉妙性,亦复如是。最初修行,须假般若观照之功,照破无明,以显觉性。矿喻无明;金喻觉性。金非销有,谓觉性非因 修观照而有,未断无明时,本来具足,不是修生,但是修显。既已成金,不重为矿者:谓既证极圆觉妙性,再不复重起无明。解答三难,异生本成佛道,后起无明, 一切如来,何时复生一切烦恼。二喻释现起之疑竟。

壬三 显示浅难深造

癸一 所造离念

‘善男子!一切如来妙圆觉心,本无菩提及与涅槃,亦无成佛及不成佛,无妄轮回及非轮回。

一 切如来:约出缠妙觉果体,其所造离念。如‘起信论’云:‘离念相者,等虚空界。’弥满清净,中不容他,故谓之妙。圆照法界,灵觉不迷,故称圆觉真心。绝诸 对待,本无菩提,及与涅槃。以菩提涅槃,皆属对待。转烦恼而成菩提,转生死而证涅槃,体虽即真,名因妄得,故皆无之。亦无成佛及不成佛,无妄轮回及非轮 回:此的示圆觉性中,本无生死涅槃之相。成佛,是涅槃不生不灭,非轮回相。不成佛,是生死有生有灭,妄轮回相。前云生死涅槃,同于起灭,妙觉圆照,离于华 翳,故皆无之。若有少见,则迷圆觉。‘华严经’云:‘于法若有见,此则未为见,若无有见者,如是乃见佛。’所造离念竟。

癸二 能造带情

子一 举胜彰劣

‘善男子!但诸声闻所圆境界,身心语言皆悉断灭,终不能至彼之亲证所现涅槃,何况能以有思惟心,测度如来圆觉境界?

此 示圆觉妙性,非心思可及也。前闻未出轮回,而辨圆觉,彼圆觉性,即同流转。此举声闻人,已断见思,已出轮回,想必能辨于圆觉,不致流转也。故呼善男子而告 之曰:但诸声闻,所圆境界者:诸声闻指一切小乘人,闻佛四谛声教,所圆满取证,偏真境界。身心语言,皆悉断灭者:以声闻人,断六识分别之心,七识已伏不 行,现前身心语言,皆悉断除灭尽,沉空滞寂,灰身泯智。但所证涅槃,乃第八识全体无明,认作涅槃。以小乘人,无明名字,尚且不知,但保守偏真,不前宝所, 故终不能至彼之亲证,所现涅槃。何况能以有思惟分别之凡心,测度如来,圆觉境界耶?意谓小圣真智,尚不能至自证境界,何况凡心,不及真智真觉,又超前理, 辗转悬隔,其何能造耶!一举胜彰劣竟。

子二 举喻显情

‘如取萤火烧须弥山,终不能著;以轮回心生轮回见,入于如来大寂灭海,终不能至。

举 喻如萤虫之火,似火而非是火。喻有作思惟,非是出世正慧。欲烧须弥之山,须弥,此云妙高,世间第一山,八万四千由旬高,是四宝所成。劫火方能焚烧,而凡火 莫烧,况萤火乎?故云:终不能著。此喻圆觉为四智之总,欲证圆觉,惟凭佛慧方可。下以带情。以轮回心:即颠倒分别妄心。生轮回见:即颠倒分别妄见,均属于 情。入于如来,大寂灭海者:即如来所证,一切种智之海。竖穷横遍,广大无比,寂然不动,灭诸形声,不可以相显,不可以言诠,即不思议境界。万用具含,谓之 曰海。此显分别心,不能证入圆觉,密责前三种问难之非,故云:修不能至。二举喻显情竟。

子三 诚息妄心

‘是故我说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先断无始轮回根本。

此 警诫止息颠倒分别妄想之心。是故者:是以轮回心,生轮回见,入于如来,大寂灭海,终不能至之故。所以我常说,一切修大乘行菩萨,及末世发菩提心众生,先断 无始以来,轮回根本。此指第六意识,颠倒分别,妄想之心。依惑造种种业,依业受轮回果报,故谓之根本。‘楞严经’云:‘一切众生,从无始来,不知常住真 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即指轮回根本也。三诫息妄心竟。

子四 重明妄义

‘善男子!有作思惟,从有心起,皆是六尘妄想缘气,非实心体,已如空华。用此思惟辨于佛境,犹如空华,复结空果;辗转妄想,无有是处。

此 明妄无实体也。有作意之思惟,乃从有意识之妄心而起,皆是缘六尘之妄想,妄有能缘之气分。于中积聚似心非心,非是真实心体。若果是真实心体,离根脱尘,本 来无念。今此识心,托尘似有,离尘实无,故言:已如空华。空本无华,病者妄见。用此思惟者,识心也。辨于佛境者:离心、意、识之境界,犹如邀空华,复结为 空果也。辗转妄想者:如前云,未出轮回,而辨圆觉,彼圆觉性,即同流转。辗转皆是妄想,而求其不轮转,无有是处。

‘善男子!虚妄浮心,多诸巧见,不能成就,圆觉方便。

此显无胜用也。以六识之心,虚而不实,妄而不真。浮泛之心,不是实真之心。多诸巧见:善能种种思量分别,故谓多巧见。以轮回心,生轮回见,彼圆觉性,即同流转。以圆觉之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及,故曰:不能成就,圆觉方便。三显示浅难深造竟。

壬四 结答问不当理

‘如是分别,非为正问。’

如 是三种,颠倒分别,非是正理之问,乃属邪思所测。一、若诸众生,本来成佛,何故复有一切无明?由不知众生,本来具足成佛之觉性,因随染缘,故有无明。虽有 无明,佛性不失!二、若诸无明,众生本有,何因缘故,如来复说,本来成佛?由不知众生,虽起无明,乃属幻有,究竟非实,达妄本空故;而说本来成佛者,知真 本有故。妄性无体,真原还在也。三、十方异生,本成佛道,后起无明,一切如来,何时复生,一切烦恼?由不知佛性,有在缠出缠之差别,在缠许有无明,出缠如 金出矿,不重为矿。故责其非正问也。初长行竟。

辛二 偈颂

壬一 标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一标颂竟。

壬二 正颂(四段,前三全同长行,后二句全别。)

‘金刚藏当知:如来寂灭性,未曾有始终。若以轮回心,思惟即旋复;但至轮回际,不能入佛海。

此以偈颂。长行先举妄相,此中先标真性。呼以当知者:令其留意也。如来

寂 灭性:即真性。寂,无声;灭,无形,视之不见其形,听之不闻其声。然有感则通,神妙莫测,非但无有形声,并亦无有终始之相可得。生,为始,灭,为终,离却 生、灭、始、终,常住不动也。若以轮回心,种种分别思惟,则圆觉之性,亦即旋复。此即未出轮回,而辨圆觉,彼圆觉性,即同流转也。纵使尽思共度量,但至轮 回边际,正见其生死垢心,未曾清净,不能入如来妙圆觉海,所以汝等,便生三惑。

‘譬如销金矿,金非销故有,虽复本来金,终以销成就;一成真金矿,不复重为矿。

长行云:譬如金矿,金非销有。此云:譬如销金矿,金非销故有。谓金本在矿中,非销而始有。虽然本来是金,到底以去渣滓,而得成就。一成真金体,一成永成,不复重为矿;众生成佛之后,再不复生烦恼。

‘生死与涅槃,凡夫及诸佛,同为空华相。思惟犹幻化,何况诘虚妄?

凡 夫生死,诸佛涅槃。生死本空,如翳眼妄见空华,涅槃亦复如是。翳病若除,华于空灭。长行云:生死涅槃,同于起灭,妙觉圆照,离于华翳。思惟犹幻化,何况诘 虚妄者:此义颂辗转虚妄。长行云:有作思惟,从有心起,非实心体,已如空华,空华即幻化。长行云:用此思惟,辨于佛境,犹如空华,复结空果,辗转妄想,无 有是处,何况以此诘辨圆觉,岂不至虚至妄哉!

‘若能了此心,然后求圆觉。’

此义颂非为正问。长行云:虚妄浮心,多诸巧见,不能成就,圆觉方便。意谓:若能了达此心,乃是六尘缘影,虚浮不实,离却此心,以般若智光,圆照法界,然后求成圆觉,庶几可已。二征释迷悟始终竟。

己三 深究轮回根本

庚一 弥勒启请

于是弥勒菩萨在大乘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此请佛之仪,用表三业恭敬。

庚二 正陈请词

辛一 庆前

‘大悲世尊!广为菩萨开秘密藏,令诸大众深悟轮回,分别邪正,能施末世,一切众生无畏道眼,于大涅槃生决定信,无复重随轮转境界,起循环见。

佛 具同体大悲,为有情、正觉二世间之尊。广为菩萨开秘密藏者:菩萨,指现前所为之机,如金刚藏等皆是也。圆觉覆于轮回,非机不说,故为秘藏。纵说亦不显了, 故为密藏。前致三难,喻说法说,重重开示,令诸大众,深悟轮回,如云驶月运,舟行岸移等,悟得真随妄转,分别邪正。不仅利益现会,兼亦遐被当来。能施末 世,一切众生,无畏道眼者:能施末法之世,发菩提心,修行圆觉之众生,辨识修道之眼,以正慧决定,邪正分明,得无所畏也。涅槃、是佛所证断果,转二种生死 而成,故名为大。生决定信者:于此大涅槃,生决定信心,无复重随轮转境界,而起月运、岸移等循环之见。一庆前竟。

辛二 请后

‘世尊!若诸菩萨及末世众生,欲游如来,大寂灭海,云何当断轮回根本?

据 前章,以轮回心,生轮回见,入于如来,大寂灭海,终不能至。是故我说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先断无始轮回根本。弥勒闻说此语,心已明悟,代为新学菩萨:及 末世初心众生致问:欲游如来,大寂灭海,云何当断轮回根本?前云:入于如来大寂灭海,终不能至。此云游于大涅槃海,具含万德,故喻如海。云何当断,轮回根 本者,前章云:有作思惟,从有心起,是的指六识,未曾显了而说,故请问:云何当断轮回根本?按世尊答处,而云由有诸欲,助发爱性,能令生死相续,此总陈所 请也。

‘于诸轮回有几种性?修佛菩提几等差别?回入尘劳,当设几种教化方便度诸众生?

此 别陈所请有三:一曰:于诸轮回,有几种性?因前章云:种种取舍,皆是轮回。故此问轮回之性,共有几种?二曰:修佛菩提,几等差别?意谓既识轮回之苦,必须 依解起修,速求证入佛果菩提,未知其中,有几等差别?三曰:回入尘劳,当设几种,教化方便,度诸众生?上问大智修证菩提,此问大悲回入尘劳世间,当设几种 方便,教化众生。

‘惟愿不舍救世大悲,令诸修行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慧目肃清,照耀心镜,圆悟如来无上知见。’

惟 愿如来,不舍救世大悲心,使断爱欲之因,得出轮回之苦。令诸修行,一切新学菩萨,以及末世初心众生,慧目肃清,照耀心镜者:慧目,即能照之慧眼,不向外出 流,攀缘尘境,乃向内返观,照耀心镜,以心净如镜,而能映现万法,了知法法惟心,故曰:圆悟如来,无上知见。是谓正知,无所不知,正见、无所不见也。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二正陈请词境。

庚三 如来赞许

尔时,世尊告弥勒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请问如来深奥秘密微妙之义,令诸菩萨洁清慧目,及令一切末世众生永断轮回,心悟实相,具无生忍。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当 尔之时,弥勒请问已竟,即告之曰善哉善哉者:赞其所问,近益现会,远被末世,故重言之。汝等,指弥勒等,乃能为诸新学菩萨及末世初心众生,请问如来深奥秘 密微妙之义者:谓一乘如来知见,此是甚深幽奥秘密之义,微妙难思。佛于渐教门中,久默斯要,不常演说。今既广为菩萨开秘密藏,能令诸新学菩萨,洁清正慧之 目。爱欲不萌于心,无有翳病,及令一切,末世初心众生,永断轮回。如下文云: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爱欲既已不萌则翳病既除,空华自灭,故曰:永断 轮回。心悟实相,具无生忍者:实相无相。如‘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若见诸相,离相而见,即见清净法身如来。众生 未悟,翳眼妄见空华,实则空华本不生,毕竟亦无灭。今心悟无生,实相妙理,于三界内外,不见有少法生,不见有少法灭。如是忍可于心,名具无生忍。汝今谛实 而听,吾当为汝宣说。三如来赞许竟。

庚四 承教静听

时,弥勒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四承教静听竟。

庚五 正答所问

辛一 长行

壬一 云何当断轮回根本

癸一 略明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

善 男子!一切众生:指分段生死,变易生死之众生。因界外法爱不亡,故下文云:法爱不存心,渐次可成就。从无始际者:自从最初一念不觉,妄起无明之时。心无初 相可得,故谓无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者:由发业根本无明,引起润生枝末无明。如,‘楞严经’云:‘流爱为种,纳想为胎,交遘发生,吸引同业,以是因缘, 故有生死。’由于欲境,引动爱心,能令众生,生死不绝,故有轮回。一略明竟。

癸二 详示

‘若诸世界一切种性: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当知轮回,爱为根本。

此详示,指依报诸世界,及正报一切种类之性。卵、胎、湿、化,四类受生。卵,唯想生;胎,因情有;湿,以合感;化,以离应。皆因淫欲而为受性禀命之正也。情、想、合、离四生,更相变易,当知皆在轮回;轮回之事,贪爱以为根本。二详示竟。

癸三 结成

‘由有诸欲,助发爱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续。

由有诸欲者,境也。不独色欲,而六尘皆在其中。助发爱性者,心也。由有尘欲之境,助发能爱之心,贪爱于境,则属惑。心境和合,则造业。依业故受报,无边生死,从此相续。故‘肇论’云:众生所以久流转者,皆由著欲故也。一云何当断轮回根本竟。

壬二 于诸轮回有几种性

癸一 显爱相续

‘欲因爱生,命因欲有,众生爱命,还依欲本;爱欲为因,爱命为果。

欲, 即淫欲;命,为身命。淫欲,原因贪爱而生,不爱则无欲。身命,只因淫欲而有,无欲则无身,身尚不有,命将安寄?然众生既已受生,莫不爱命,既已爱命,还依 欲本。欲本,即身,以身为行欲之本故。是知爱欲,为将来受生之因;爱命,为将来成身之果。此爱心所以不断,而生死所以相续也。一显爱相续竟。

癸二 依轮分性

子一 恶种性

‘由于欲境,起诸违顺,境背爱心而生憎嫉,造种种业,是故复生地狱、饿鬼。

此 由于可以行欲之境,如男,以女为境;女,以男为境。起诸违顺者:言境有相背爱心,名违;相合爱心,名顺。若顺境、则恣情纵意,著乐无厌,必至为恶,姑置不 论;若境违背爱心,便生热恼憎嫉。由憎嫉、故生嗔恨,杀害逼恼,打骂凌辱等,造种种业,极重则堕地狱。谓地下有狱,拘系罪人,受诸苦报。次堕饿鬼,饥火交 然,五百生不闻浆水之名,千万劫常受饥虚之苦。次堕畜牲,亦云旁生,旁身横行故,愚痴成性,合为三恶道。文中不言者,取其文润成句,以二例知故。一恶种性 竟。

子二 善种性

‘知欲可厌,爱厌业道,舍恶乐善,复现天人。

知淫欲一事,实属可厌,近则损身败名,远则招愆致堕。或阅经教明言,或闻善友开导,淫欲为恶业道之因,深生厌离。设有离淫之行,深生爱慕。舍恶乐(去声)善者:由于舍十恶业,乐修十善道,便生六欲中天,复现天人胜报。二善种性竟。

子三 上善性

‘又知诸爱可厌恶故,弃爱乐舍,还滋爱本,便现有为增上善果。

又 知诸爱可厌恶者:诸爱,指上品十善,为生六天之因。天上五衰卒至,甚可厌恶(去声),由是弃彼爱心,乐(去声)修舍定。舍定,即四禅、四空、八定。乐,是 好乐。还同彼爱,故云还滋爱本。爱本,指上界身心。谓修色界定时,渐次舍下下粗身,受上上细身。修空界定时,渐次舍下下粗心,受上上细心。既有身心,还能 生爱,故以爱本称之。便现有为,增上善果者:以修舍定为因之。便现有为,渐次增上善果。虽修舍定,终是有漏有为,非是无漏无为,故不得解脱。二依轮分性 竟。

癸三 结断应先

‘皆轮回故,不成圣道。是故众生欲脱生死,免诸轮回,先断贪欲及除爱渴。

首 二句结上文,以爱舍爱,生死不断。所谓:‘饶君修到非非想,也落禅家第二筹。’报尽还来,散人诸趣,况其下者,故曰:皆轮回故。所以不成圣道,常随生死流 转也。是故众生,有心脱离生死,免诸轮回,先断除贪欲之心,则下界之生因迥脱。及除爱渴者:爱心临境,如渴思饮之状,及其断除,则上界之生因绝分,故结断 应先也。

‘善男子,菩萨变化示现世间,非爱为本但以慈悲令彼舍爱,假诸贪欲而入生死。

此 防难。恐难云:菩萨涉世利生,示有父母妻子,其于欲爱何?故防之曰:言菩萨,多皆变化,示现世间,不因父母所生,非是欲爱,以为根本,设有妻子,心恒清 净。但以大慈大悲,愍念欲爱众生,令彼舍爱,欲行教化,须现受生,示同凡夫,同事利物,假诸贪欲,而入世间生死,故菩萨常不离世间。现示者、悲深也;非爱 者、智深也。二于诸轮回有几种性竟。

壬三 修佛菩提几等差别

癸一 断迷成悟

‘若诸末世一切众生,能舍诸欲及除憎爱,永断轮回,勤求如来圆觉境界,于清净心便得开悟。

若 诸末世,一切众生,欲修佛果菩提之道,能舍种种贪欲,及除憎爱。此言爱而兼憎者,何也?憎、爱是对待之法,境违于心,故生憎,是知憎亦由于爱,故虽兼憎, 意但在爱。欲爱是迷,且是轮回根本。今永断轮回根本,勤求如来圆觉境界,舍欲除爱,令心清净。心既清净,便得开悟,圆觉境界,清净本然,由来无有染污故; 不悟圆觉,终滞有为,不能修佛菩提也。一断迷成悟竟。

癸二 因修显别

子一 总标

‘善男子!一切众生由本贪欲,无挥无明,显出五性差别不等,依二种障而现深浅。

善 男子!一切众生:指厌凡爱圣,已发心修菩提之众生。平时只知六道众生,而说轮回,何以发心修菩提者,亦在其中?然厌凡爱圣,未离取舍,由厌舍凡夫,取证圣 位也。前云:种种取舍,皆是轮回,因此本所贪爱,以为根本、发挥无明:助发挥扬,欲断无明。是以又显出五性差别,或凡夫性,或闻缘性,或菩萨性,或不定 性、或外道性,种种差别不等。凡、圣、大、小,不得齐等也。依二种障,而现深浅者:若依凡夫性,我法二执,极为坚固,名之为深。若依二乘人,已证我空,法 执尚在,对前为浅。若依菩萨及佛,深浅相望可知。一总标竟。

子二 别名

丑一 别明二障

‘云何二障?一者理障,碍正知见;二者事障,续诸生死。

首句征,下释。理障者:唯识名所知障。所知二字非障,被障障所知之理,致令知见成碍,故云:碍正知见。事障者:唯识名烦恼障。能障真如,起诸烦恼,致令生死不断,故云:续诸生死。一别明二障竟。

丑二 别明五性

寅一 凡夫性

‘云何五性?善男子!若此二障未得断灭,名未成佛。

首句征,下释。先释凡夫性,本以发修佛菩提之心,约断二障,故成五性。此二障未得断灭,故非五数。亦未发心遇教,故言未熏,名未成佛。若据‘楞伽’之文,即当第五无性。一凡夫性竟。

寅二 闻缘性

‘若诸众生永舍贪欲,先除事障,未断理障,但能悟入声闻、缘觉未能显住菩萨境界。

二 熏成五性,文四,而二乘性,合而成一。若诸众生,仍指初发心人,厌生死苦,乐求涅槃,止息攀缘,永舍贪欲,但断六识三毒,先除事障,而出分段生死,保守偏 真,止住化城:不肯进趋宝所,故云:未断理障,但能悟入声闻法界,与缘觉法界。‘法华经’云:‘虽至长者之家,犹在后园除粪,止宿草庵。’未能显住菩萨境 界,但得人空,未得法空。此科摄五性之二。二闻缘性竟。

寅三 菩萨性

‘善男子!若诸末世一切众生,欲泛如来大圆觉海,先当发愿勤断二障;二障已伏,即能悟入菩萨境界。若事、理障,已永断灭,即入如来微妙圆觉,满足菩提及大涅槃。

此 菩萨性。虽言末世一切众生,独指发大乘心之众生。志在菩提,故云:欲泛如来,大圆觉海。泛者,浮木行也。入于如来,大圆觉海。取喻如海者,明其横无边涯, 竖无底蕴。先当发愿精勤,以断烦恼、所知二障。然二障,有分别、俱生二种。同伏同断,非同二乘,根器狭劣,先断事障,急于脱离分段生死。三贤位、已伏分别 二障,现行、种习,已能次第治伏,进成见道,故云:即能悟入,菩萨境界。此指初地名见道位,初地而至十地,渐次断灭事理二障俱生,至等觉后心,金刚道后异 熟空,则二障已永断灭。即入如来,微妙圆觉者:谓证入佛位,以称妙觉故。满足菩提,及大涅槃者:此二转依号。谓转烦恼满足,五住究竟,以成菩提,转生死满 足,二死永亡,证大涅槃。三菩萨性竟。

寅四 不定性

‘善男子!一切众生皆证圆觉,逢善知识,依彼所作因地法行。尔时修习,便有顿渐,若遇如来无上菩提正修行路,根无大小,皆成佛果。

若 言一切初发心众生,皆得证入圆觉,以其各各皆具如来种性故,何有不定之差耶?但彼各人所逢遇善知识,依彼知识,各各所修因地法行,而开导之成种也。顿教皆 当成佛,非不定性。渐教菩萨,三祗行满,亦得成佛。声闻缘觉,有回心、不回心。回心者成,不回心者不成,故此名不定性。若更求最胜大善知识,得遇如来,无 上菩提,即最上一佛乘也。亦即不生不灭之因地心,依此因心,而成果觉,因该果海,果澈因源。‘楞严’所云:‘十方婆伽梵,一路涅槃门。’故云正修行路。依 此开圆解,起圆修,得圆证,根无大小,圆融无碍,皆成佛果,以同具圆觉性故。上云:一切众生,皆证圆觉者,即此也。四不定性竟。

寅五 外道性

‘若诸众生虽求善友,遇邪见者,未得正悟,是则名为:外道种性。邪师过谬,非众生咎。——是名:众生五性差别。

此 外道种性。既云一切众生,皆证圆觉,无不成佛,何得有外道耶?若诸初发心众生,为求菩提,必求善友引导,是则内心虽胜,外缘不足,竟遇邪见者:谓知见不 正。既遇邪宗,闻教熏心,积习成种,起诸邪悟:未得正悟,而于圣道,难起信心,是则名为外道种性。心游道外,邪执不移,由此障佛种性,不得成佛。邪师过 谬,非众生咎者:意显此性定是新熏,属于邪师之过谬,非是本有故,非众生之罪咎也。是名众生,五性差别者:众生本同觉性,但以遇教成差,遂有大、小、邪、 正之分,故知发心求菩提者,必须善辨宗途邪正,不可不审也。三修佛菩提几等差别竟。

壬四 回入尘劳几种方便

癸一 大悲下化

‘善男子!菩萨唯以大悲方便,入诸世间,开发未悟,乃至示现种种形相,逆顺境界。与其同事,化令成佛,皆依无始清净愿力。

前 问回入尘劳,当设几种教化方便?今答此问,乃呼善男子而告之曰:菩萨自觉已圆,而欲觉他,乃回入尘劳,唯以大悲方便为主。虽遇种种机缘,应化不同,但有大 悲,必能普化,而以方便,必称机宜。‘思益经’云:‘众生行世间,而不知世间,菩萨行世间,明了世间相。世间虚空相,虚空亦无相。菩萨如是知,不染于世 间。’入诸世间,开发未悟者:世间、即尘劳。入廛垂手,开示发明,正知正见,令得正悟,不为邪知邪见所惑乱也。乃至示现,种种形相者:变化示现,世间种种 形相,或现同类身,或现异类身。逆顺境界,与其同事者:或现正信男女,依戒、定、慧,修诸净行,名顺境界。或现外道邪魔,起贪、嗔、痴,作诸非法,名逆境 界。与其同事,密结其心,令易信从故。‘起信论’云:‘或为眷属亲友,或为怨家,能令众生,增长善根。’若见若闻,得利益故。化令成佛者:唯依最上乘,同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法华经’云:‘我本立誓愿,欲令一切众,如我等无异。’皆依无始,清净愿力者:遥指多劫,初发菩提心时,乘此愿力,所生之处, 便不退转。心若疲倦,即忆昔愿力,以自策励,所为不是随情,故云:皆依愿力。又非图报,亦非爱见之悲,故言清净。一大悲下化竟。

癸二 大智上求

‘若诸末世一切众生,于大圆觉起增上心,当发菩萨清净大愿。应作是言:“愿我今者,住佛圆觉,求善知识,莫值外道及与二乘。依愿修行,渐断诸障,障尽愿满,便登解脱清净法殿,证大圆觉妙庄严域。”’

此 言不但菩萨利生:依大愿力,即末世修行,一切众生,亦当大愿持心,不堕邪见。于大圆觉,起增上心者:正明大智,上求菩提,对前大悲,下化众生也。因大智 故,信知一切众生,自具大圆觉性,本来成佛,虽因迷故,觉性不失。由此起增上心,即菩提心,有大力用,决定趋向。当发菩萨,清净大愿者:以愿导行,弥纶诸 行,速至成佛,若无愿力,则多退转。应作是言者:即发愿之语也。愿我今者,住佛圆觉:本住如来圆觉性中,发心趣向,此则内心既胜,外缘须凑。求善知识,莫 值外道邪师,及二乘劣器,坏我善根。愿得菩萨知识,假彼正知正见,开示无上菩提,正修行路,依愿修行。但依愿力,而自策励,精进修行。愿是总相,能通悲智 故。此二段中,皆说愿力,具悲智愿,即菩提心也。

渐 断诸障者:理虽顿悟,事必渐除。先伏二障,若二障已伏,则能悟入菩萨境界,由三贤而入初地。若事理障,已永断灭,则障尽愿满。烦恼、所知二障,分别、俱生 皆尽,成佛之愿,亦得满足,由十地而至等觉也。便登解脱,清净法殿者:等觉进证佛果,不隔余位,故云便登。如‘楞严经’云:‘如来逆流,如是菩萨,顺行而 至,觉际入交,名为等觉。’释云:如来因圆果满,得证涅槃果海,因不舍众生,倒驾慈航,逆涅槃流而出,入生死海度生。如是等觉菩萨,顺涅槃流,修行而至, 觉际入交。菩萨始觉,与佛妙觉之际,分剂正齐,但有逆顺之不同耳。譬如入海采宝,前商已得诸宝,逆流而出,到于海门,后商方以进取,顺流而入,亦到海门。 是二船恰齐,但前商船头向外,后商船头向内,为不同耳。

便 登解脱,清净法殿者:解脱,自在义。即指常寂光土,二死永亡,故曰解脱。清净,无染义。亦指常寂光土,五住究尽,故曰清净。法身所依,故以法殿称之。便登 者,不待移时也。证大圆觉,妙庄严域者:证者,证入,昔为众生,本具大圆觉性,今依愿修行,而得证入,大圆觉妙庄严域,依自受用土,现微妙庄严,自受用身 之所受用耳,故名曰域。域者,疆域,即境界也。一长行竟。

辛二 偈颂

壬一 标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壬二 正颂(科同长行。)

‘弥勒汝当知:一切诸众生,不得大解脱,皆由贪欲故,堕落于生死。若能断憎爱,及与贪嗔痴,不因差别性,皆得成佛道。

初 五句颂轮回根本。弥勒汝应当以智知,一切九界众生,不得无余涅槃大解脱者,皆由无始贪欲故,以为轮回根本,所以堕落于生死流转。次四句颂轮回有几种性。长 行云:有恶种性、善种性、上善性、弃爱乐(去声)舍,以爱舍爱,还滋爱本。若能断憎爱之心,立志勇猛,勤修戒、定、慧,永断贪、嗔、痴,自可不因二障而受 差别之五性,皆能得成无上菩提之佛道矣。

‘二障永销灭,求师得正悟,随顺菩萨愿,依止大涅槃。

此四句颂修佛菩提,几等差别。长行云:欲泛如来大圆觉海,先当发愿,勤断二障、求师而得最胜知识,正知正见,正悟菩提。依之修习,二障已永销灭,随顺菩萨愿,满足菩提,及大涅槃。此约义略颂也。

‘十方诸菩萨,皆以大悲愿,示现入生死。现在修行者,及末世众生,勤断诸爱见,便归大圆觉。’

此 颂回入尘劳,当设几种教化方便。十方诸菩萨,回入尘劳,教化众生,皆以大悲愿力为主,变化种种形相。或现同类身,或现异类身,皆以妙观察智之力,观机施 教,入于生死。即现在菩萨修行,及末世发菩提心之众生,当依十方菩萨,发大悲愿,勤断事理二障,不堕爱见之悲,障尽愿满,即便归于大圆觉。圆觉称之为归 者,以圆觉乃众生本具,昔日虽迷不失,如暂离,今日既证为得,如便归。三深究轮回根本竟。

己四 略分修证之位

庚一 清净慧启请

于是清净慧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一清净慧启请竟。

庚二 正陈请词

辛一 庆前

‘大悲世尊!为我等辈,广说如是不思议事;本所不见,本所不闻。我等今者,蒙佛善诱,身心泰然,得大饶益。

大 悲世尊,解见在前。为我等辈,广说如是者:于一味圆觉,重重分析,轮回根本,五性差别,染净等法,融通无碍。如是不思议事,本所不见,如来为众演说;本所 不闻,如来为众宣扬。我等今者,蒙佛循循善诱,迥异寻常,立相之教,染净攸分,破相之宗,染净双绝。今者显出觉性,染净融通,不禁圆解内发,轻安外形,故 得身心泰然,安舒之貌,得大饶益也。一庆前竟。

辛二 请后

‘愿为一切诸来法众,重宣法王圆满觉性,一切众生及诸菩萨,如来世尊所证、所得,云何差别?令末世众生闻此圣教,随顺开悟,渐次能入。’

愿 为十方,诸来一切法会听众,重宣法王,圆满觉性,一味平等,凡圣无差。因何现在一切发心修行众生,及诸菩萨,如来世尊,从凡至圣,其所证之觉性,与所得之 位次,前后竟有差别耶?前云:因二种障,而现深浅差别。良以如来在世,三业殊胜,诸来法众,五根通利,所以法雷既震,聋耳全声。至于末世,恐未能尔,故再 问所证所得,云何差别?令末世众生,时至机熟,闻此圣教,随顺开悟,渐次能入者:谓随顺圣教,心得开悟,所证之理,圣凡平等,渐次伏断,随顺觉性,而能得 入差别之位矣。如‘楞严经’所云:‘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须渐除,因次第尽。’于一圆觉妙性,一味平等,而现差别之位,虽现差别,还是平等也。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二正陈请词竟。

庚三 如来赞许

尔时,世尊告清净慧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末世众生,请问如来渐次差别。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告清净慧者,因是请主故。重赞善哉者:乃能为末世众生,请问如来,既悟所证之理,本来平等,复悟所入之位,渐次差别。此二者,均可赞善。汝今谛听,吾当为汝解说。三如来赞许竟。

庚四 承教静听

时,清净慧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四承教静听竟。

庚五 正答所问

辛一 长行

壬一 明圆觉无证

癸一 正明无证

‘善男子!圆觉自性,非性性有,循诸性起,无取无证。于实相中,实无菩萨及诸众生。

呼 善男子而告之曰:汝前请重宣法王,圆满觉性:当知圆觉自性,清净本然,本非修证差别之性。今性有差别者,皆由循顺诸性,随缘现起差别之性。诸差别性起时, 全觉性而起,故曰法身流转五道。谁为能取所取,谁为能证所证,故曰:无取无证。于清净实相理中,实无菩萨,及诸众生;菩萨众生,同归圆觉故。初正明无证 竟。

癸二 征释所以

‘何以故?菩萨、众生皆是幻化;幻化灭故,无取证者。譬如眼根,不自见眼;性自平等,无平等者。

此 征释。何以故,实无菩萨众生?因菩萨众生,不过假名,皆是幻化。约有幻垢,名曰众生。对离幻垢,说名菩萨。今幻化灭故,是垢尽对除,即无对垢,及说名者, 故无取无证。譬如眼根,不自见眼者:犹如眼根,能见一切诸物,而独不能自见其眼。又如眼光,照境之时,境有千差,见唯是一,故云平等。但约于圣凡,无有分 别胜劣之心,而说平等,亦无有能作平等之者。一明圆觉无证竟。

壬二 明对机说证

癸一 总标大意

子一 功用有殊

‘众生迷倒,未能除灭一切幻化,于灭未灭妄功用中,便显差别。

众 生迷惑颠倒,以为差别之因,故先标此。然迷倒之体,即根本无明,三细、四粗。‘起信论’中,亦约此以显始觉阶位。未能除灭,一切幻化者:上云菩萨众生,皆 是幻化,犹执为实,故曰:未能除灭。于灭未灭,妄功用中者:灭、则渐次断灭;未灭、则渐次治伏。如论中,前三位‘觉前不觉后。’谓障习渐尽,如一分尘尽, 一分镜明,以不达如幻本空,均为妄加功用中。七地已还,皆是梦中修道。故‘华严’有梦渡大河之喻。圆明证悟,始知烦恼本无,则见能断智慧功用,亦是虚妄。 如梦中以药治病得差,寤后则药病俱遣,故言妄功用也。于此妄功用中,便显有众生、菩萨之分,故云差别。一功用有殊竟。

子二 功极不异

‘若得如来寂灭随顺,实无寂灭及寂灭者。

若 得二障永尽,一性圆明,即是如来寂灭。寂灭者:复本心源,究竟清净,随顺本来觉性,始觉与本觉合,更无理外智,能证于理;亦无智外理,为智所证:随顺圆 觉,寂灭无二。到此无能无所,一念不生,实无寂灭之法,亦无能寂灭者,灭之令寂。如上科云:性自平等,无平等者。一总标大意竟。

癸二 证位阶差

子一 明依位渐证

丑一 信位

寅一 标具足凡夫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由妄想我及爱我者,曾不自知念念生灭,故起憎爱,耽著五欲。

此 明依位渐证;分信位、贤位、圣位、果位。即是‘起信论’中,逆次息除,生、住、异、灭,四种梦心,寄显反流四位,以明始觉分剂。然心性本来离念,本无生 灭,祗因一念妄动,而有无明,迷自真体,妄上加妄,能令心体,生、住、异、灭,从细至粗,微著不同。先际最微,名为生相,中间二三,名住、异相,后际最 粗,名为灭相。今因本觉不思议熏力,熏于无明,起厌求心,又因真如所流,闻熏教法,熏于本觉,益信解力,损无明能,反流渐向心源,始息灭相,终息生相。朗 然大悟,觉了心源,本无所动,今无始静,寂灭一心,平等平等,无别始觉之异。大意如此,今以论意释之:初信位寄息于灭相,分文为三:一、标具足凡夫。

善 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者:此由妄成迷。一切众生,先从博地凡夫说起,自从无始,晦昧真心,而为顽空以来,三细、四粗,辗转而起,乃有虚妄身心。由妄想我 者:我体元无,妄想而有。一切众生,由妄想我执,执妄身为我。及爱我者:我见坚固不舍,便生爱著。上句我体,即所执也;下句我见,即能执也。曾不自知者: 谓一向曾不自知,念念生灭,我体本无,唯心故有,心既念念无常,我亦念念生灭。故‘净名经’云:‘是身如电,念念不住。’‘论’云:‘一切众生,不名为 觉。以从本来,念念相续,故说无始无名。’由迷执故,念念造诸恶业,境违于情,则生憎恶;境顺于情,则起贪爱。耽著五欲者:深心耽恋染著,五情欲境;如美 色娇声,奇香厚味,以及细滑之触,皆可欲之境。一标具足凡夫竟。

寅二 明闻法觉悟

‘若遇善友,教令开悟净圆觉性,发明起灭,即知此生性自劳虑。

此 遇教得悟本觉内熏。不期而逢曰遇;善友者,具正知见,善能开觉于人也。净圆觉性,人人本具,无奈久迷自性,因贪欲而造业。今既逢善友教化,一向依惑造业, 自必依业受报,生死不休。今既开悟,不造诸业,即论寄息于灭相,发明无分别智,慧照朗然,无始妄习,一时顿现,心冥真觉,不以妄念起灭为我;起之与灭,念 念皆知,翻前曾不自知,念念起灭。即知此生,性自劳虑者:即知此生,皆是于圆觉性中,自劳自虑,而圆觉无与焉。二明,闻法觉悟竟。

寅三 明息妄随真

‘若复有人,劳虑永断,得法界净,即彼净解为自障碍,故于圆觉而不自在。此名凡夫随顺觉性。

此 缘悟成碍。若复有人,圆伏五住烦恼,了达惑妄空寂,故云:劳虑永断,以绝求作之心。得法界净者:若理法界,则法界体中,绝诸劳虑,尘境不生,名之为净。若 事法界,则分别念虑之心,差别尘境之法,当体不生,名之为净。即彼净解,为自障碍者:粗念既尽,得少轻安,于彼净时,心生爱著,于净起解,名为净解。系心 在净,不更求断,故成障碍。非外尘所扰,故言自障碍,障碍圆觉,不能自在任运增证也。此名凡夫随顺觉性,结名信位也。一信位竟。

丑二 贤位

‘善男子!一切菩萨见解为碍,虽断解碍,犹住见觉。觉碍为碍而不自在,此名菩萨未入地者随顺觉性。

此 贤位,论寄息于异相。文云:‘觉于念异,念无异相’等。一切菩萨见解为碍者:谓见彼净解,为自障碍,而欲断之,是蹑前位,以辨明此位之相,即觉于念异也。 虽断解碍,犹住见觉者:以三贤观智增明,虽断净解之碍,然虽之云者,虽超前位,犹劣后位,即念无异相。所断虽亡,犹住著于能断之观智,名为见觉。此能见之 见觉未亡,不复前进,则觉亦成碍,故元觉碍。而又云为碍者,以其为圆觉之碍,故不得自在无碍,而任运搬趣入圆觉性也。此名菩萨,显上求之心,已超凡位,而 下化之功,不及贤位,故云未入地者,随顺觉性。结名贤位也。二贤位竟。

丑三 圣位

寅一 悟前非

‘善男子!有照有觉,俱名障碍。

此圣位,论寄息于住相。文云:‘觉于念住,念无住相。’今悟前非。善男子,有照有觉者:照,是所照之境,乃信位中,净解为碍;觉,是能观之智,乃贤位中,觉碍之觉。俱名障碍者:以二位对待未亡,觉前前皆非也。即论中觉于念住。一悟前非竟。

寅二 明证相

‘是故菩萨常觉不住,照与照者,同时寂灭。

地 上菩萨,已证平等真如,以即理之智,还照于理,理智冥符,如珠有光,还照于珠。是以历位常觉,不成障碍;以不生住著心故,照而非照,不住照功,理智一如, 能所契合。故‘唯识见道偈’云:‘若时于所缘,智都无所得,尔时住唯识,离二取相故。’智都无所得,则此常觉不住。常觉,即是无分别智;不住,即不取种种 戏论相故。离二取相,即此照与照者,同时寂灭,智与真如之理,平等平等,俱离能取所取相故。此则念无住相,觉住相无故。

‘譬如有人,自断其首,首已断故,无能断者。则以碍心,自灭诸碍,碍已断灭,无灭碍者。

此 以喻显,故曰譬如有人。人,喻能断之智;首,喻所断之境。今有誓死之人,以刀自断其首,首未断时,则首为所断,人为能断。至首已断,则所断之首已落,能断 之人亦亡,故无能断者。更以法合:则以碍心,即觉碍之觉。自灭诸碍,即所觉之碍。碍已断灭,无灭碍者:即观智俱泯,能所双亡也。入地菩萨,以灭碍之心,自 灭诸碍。碍未灭时,则碍为所灭,觉为能灭。至碍已断灭,则所灭既空,能灭之觉亦尽。故上云:照与照者,同时寂灭,即斯意耳。

‘修多罗教,如标月指,若复见月,了知所标毕竟非月;

此 显登地菩萨之实证,不住名言。地前未证实理,难亡言教,故佛假种种言教开示,为悟心之方便。修多罗教,通指佛说一切经也,故喻如标月之指。谓见月须藉指 端,悟心须假佛教。因指见月,见月亡指。因教诠心,悟心亡教。今既了悟自心,则一切言说,皆剩法矣。如既见月,了知所标之指,毕竟非月也。

‘一切如来种种言说,开示菩萨,亦复如是。

此明诸佛,同以言诠显理,开示菩萨,凡有种种言说,皆标月之指。今既证一心,则能所双亡,绝诸对待,唯一寂灭真境矣。二明证相竟。

寅三 结成位

‘此名:菩萨已入地者随顺觉性。

此 结成位。菩萨已入地者随顺觉性:论亦结云:名随顺觉。此一科文,谓觉性平等,理本一味,今因众生迷倒,幻化未灭,妄功用中,便显差别。此显六即差别,因迷 而有,若究竟穷源,寂灭无二。若悟明六字,不生上慢,若悟明即字,不生退屈。此天台之圆旨也。上总示圆理,下别示六即,经义相符,故以释之。善男子!一切 众生,从无始来,由妄想我,及爱我者,曾不自知,念念生灭,故起憎爱,耽著五欲,此理即也;以众生全体在迷,约佛性在迷,故云理众生即佛,遂云:理即。若 遇善友,教令开悟,净圆觉性,发明起灭,即知此生,性自劳虑。此名字即也:以众生迷已,不知本有佛性,若遇善知识开导,了悟自性,生即无生,知本是佛。以 知名识字,即知一字,即佛性也,故云:名字即。若复有人,劳虑永断,得法界净,即彼净解,为自障碍,故于圆觉,而不自在,此名凡夫,随顺觉性,此观行即 也。天台圆教五品观行位人,圆伏五住,惑息妄除,故云,劳虑永断。三毒不行,故云:得法界净。耽著净境,故云:净解为碍;无明全在,故于圆觉,而不自在。 天台判圆观行位,别信位,同伏见思,名为外凡,故结名凡夫。善男子!一切菩萨见解为碍,虽断解碍犹住见觉,觉碍为碍而不自在,此名未入地者随顺觉性,此相 似即也。三贤位人,观智增明,已见前净解为碍,今已断之,所断虽亡,能断观智,名为见觉。此能见之见觉为碍,能所未亡,故于圆觉,而不自在。结名未入地 者,正指三贤也。善男子!有照有觉俱名障碍,是故菩萨常觉不住,照与照者同时寂灭,此分真即也。照,是所照之境,乃净解;觉,是能观之智,乃见觉。即前二 位,对待未亡,故俱名障碍。今地上菩萨,以证平等真如,以即体之智,能照寂灭之体,故照而非照,不住功照,故云常觉不住。以理智一如,故同时寂灭。

譬 如有人,自断其首,首已断故,无能断者;则以碍心,自灭诸碍,碍已断灭,无灭碍者:此以喻明,观智俱泯,能所两亡也。人,喻能照;首,喻所照。所照既亡, 能照亦泯,故喻无能断者。然以照为碍者,‘楞严经’云:‘圆明照生所’,以圆明体中,本无能所,但起照心,则形所相,故以照为碍也。以诸无明,通名诸碍, 非照不灭,所以碍灭碍也。若诸碍已灭,则照亦不立,故无灭碍者。修多罗教,如标月指,若复见月,了知所标,毕竟非月;一切如来,种种言说,开示菩萨,亦复 如是:此显地上菩萨之实证也。谓菩萨修行,未悟自性,故佛假种种言教开示,为悟心之方故,如指指月,今既了悟自心,则一切言说,皆剩法矣,故如见月,知指 非月也。以凡有修证观智能所之说,皆标月之指耳。今既证一心,则能所双亡,观照俱泯,同时寂灭矣。此名菩萨,已入地者,随顺觉性:此结位也。

此 经单以圆照觉相为宗,故位次不说所断,但约观行浅深,以明位之高下;若对‘普贤’章中云:应当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由坚执持,远离心故,即净解未 亡,当观行位。心如幻者,亦复远离,即见觉为碍,当相似位。有照有觉,同时寂灭,即远离为幻,亦复远离,当分真位。下言一切障碍,即究竟觉,即远离为幻, 亦复远离,得无所离,名究竟觉,当究竟即。经旨了然,幸深思之!以上六即之文,配合甚妙,谨录直解,俾得发明。三圣位竟。

丑四 果位

寅一 明境

‘善男子!一切障碍即究竟觉;得念失念无非解脱;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智慧、愚痴通为般若;菩萨、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无明、真如无异境界;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众生国土同一法性;地狱、天宫皆为净土;有性、无性,齐成佛道;一切烦恼毕竟解脱。

四、 果位,论寄息于生相。文云:如菩萨地尽,满足方便,一念相应,觉心初起,心无初相,以远离微细念故,得见心性,心即常住,名究竟觉。前三位是因,但以观智 浅深,用显证位差别。此位是果,以究竟极证,故是究竟即,以示平等佛慧也。善男子!一切障碍即究竟觉者:此总标以下十对,每对上句是障碍,下句即究竟。若 见有障可断,断已名觉,即非究竟。若见一切障碍无不是觉,方称究竟矣。即论中:‘得见心性,心即常住也’。得念失念无非解脱者:一、智识对。无念则得正 念,智也;有念则为失念,识也。故论中说:‘觉则离念,念则不觉’等。今则了达念性本空,若得若失,同归圆觉,以圆觉即解脱德故。成法破法,皆名涅槃者: 二、成破对。众缘聚会曰成,离缘毁谤曰破。今则了达缘无自性,成破一如,同归圆觉,以圆觉即涅槃不生灭法故。智慧愚痴通为般若者:三、智愚对。真解佛法即 是智慧,妄生分别即是愚痴。对愚立智,智非真智。因智显愚,愚非真愚。今则了达,二俱叵得,同归圆觉,以圆觉即般若德故。菩萨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者: 四、邪正对。依正解修证为菩萨所成就法,即是正道;依邪心取理为外道所成就法,即是邪道。‘思益经’云:‘住正道者,不分别是邪是正。’同归圆觉,以圆觉 即是无上菩提法故。无明真如无异境界者:五、真妄对。如地中历位所断,即无明,历位所证,即真如。无明无性,全体即真,真如随缘,任运现妄。迷则真如是妄 想,悟则妄想是真如。二俱不立,同归圆觉,以圆觉即诸法,无异境界故。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者:六、染净对。戒、定、慧净法,淫、怒、痴染法;染法本 空,何异净法。‘诸法无行经’云:‘贪欲即是道,恚痴亦复然,如是三事中,有无量佛道。’即是圆觉,以圆觉即清净因故。众生国土同一法性者:七、依正对。 依报,是无情国土;正报,是有情众生。‘涅槃经’云:‘我以佛眼,遍观三界,有情无情,一切人法,皆悉究竟。’即是圆觉,以圆觉即诸法实性故。地狱天宫皆 为净土者:八、苦乐对。地狱是十恶苦果;天宫是十善乐果。苦乐之念由心,地狱天宫岂定,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心既本空,同归圆觉,以圆觉即常寂光净土 故。有性无性齐成佛道者:九、有无对。以三无二有决定性及不定性,二种众生有佛性;定性二乘及无性阐提,三种人无佛性。诸大乘经云:大地众生,皆当作佛, 无论有性无性,皆已齐成佛道故。一切烦恼毕竟解脱者:十、缚解对。一切昏烦之法,恼乱真性,即贪、嗔、痴等,八万四千是系缚之法,能系众生受生死苦。今了 达苦即法身,无苦可舍,故一切烦恼毕竟解脱。以上十对,名相虽异,其意不殊。但缘佛证圆觉,心无取舍,故得诸法普融,同归圆妙矣。一明境竟。

寅二 明心

‘法界海慧照了诸相,犹如虚空。

法 界即一真法界;迷时从一真法界而起十法界。今证佛果,还归一真法界,深广如海。慧是照用,称法界而起,故名法界海慧。照了诸相犹如虚空者:今海慧为能照, 诸相是所照,以离分别念,相即无相,犹如虚空。‘楞严’云:‘譬如虚空,体非群相,而不拒彼诸相发挥。’上句指体不变,非为群相:下句指用随缘,而不拒彼 诸相发挥。正不变而常随缘,虽随缘而仍不变,则圆觉妙性,亦复如是。二明心竟。

寅三 结名

‘此名:如来随顺觉性。

此名如来者:指能随顺人。随顺觉性者:谓如来从初发心修行,大开圆解,于无修证,而起修证,渐次随顺,而证圆满觉性,是为究竟觉。一明依位渐证竟。

子二 明亡心顿证

丑一 亡心入觉

寅一 指示安心

‘善男子!但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

前 者渐次随顺,位有高下,证有浅深,皆为不了,寂灭心体,能所未亡,恐存分别,则悟入无期。今者的示平等一心,任运合道,乃为圆顿妙旨,成真随顺。前是随相 法门,今为离相法门。亦如华严,先说差别位地因果,后以平等因果融之;此中意趣,正相同也。善男子!但诸菩萨及末世众生者:此的示一类圆顿菩萨众生,平等 安心之法。居一切时,不起妄念者:以众生日用现证,全是如来平等法身,若一念不生,全体自现,故居于一切时中,行、藏、语、默,见色、闻声,不起丝毫妄 念,以才起一念,即迷现量故。于诸妄心,亦不息灭者:谓众生妄心,本无自性,全体即是真如,若息妄求真,何异离波觅水。住妄想境不加了知者:境从心现,元 是自心,以妄想境界,本是一真,岂容拟议。举心即错,动念即乖,若加了知,如‘楞严经’云:‘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且心体本具灵知,何必更加了知 耳!于无了知,不辨真实者:谓于无了知处,则能知既寂,即真实知,真实即知,谁知真实?如眼有见,不自见眼,故不辨真实也。此道人日用安心之法,苟能任运 如斯,则心心合道,念念证真,随缘而现利生事业矣!然上云:住妄想境,是事法界,不加了知,则事不碍于理也。此云:于无了知,是理法界,不辨真实,则理不 碍于事也。理事无碍,名为圆觉随顺。谓从此任运修习,自可到事事无碍,圆满诸佛境界矣。一指示安心竟。

寅二 依法顿入

‘彼诸众生闻是法门,信解受持,不生惊畏——是则名为随顺觉性。

彼诸众生者:指上根众生。闻是居一切时等法门,乃直指圆顿安心,修行要诀。闻已能生深信,信已能解义趣,受以自修,持以化世,不生惊疑怖畏之心,则坦然合道。亦同‘金刚经’中:‘不惊、不怖、不畏,甚为希有’也。初亡心入觉竟。

丑二 验果知因

‘善男子!汝等当知:如是众生,已曾供养百千万亿恒河沙诸佛及大菩萨,植众德本;

此 结上顿悟,任运合道之机。嘱以汝等当知,如是众生,皆因夙植深厚,故得信解受持。已曾供养恒沙诸佛及大菩萨者:如‘金刚经’云:‘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 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亿佛所种诸善根’也。及大菩萨者:供其主以及其余也。植众德本者:以供佛则必闻法,供佛得福,闻法得慧,福慧双修,已植万德之 本。以佛果万德,惟以福慧为种故。二验果知因竟。

丑三 印成佛智

‘佛说是人名为:成就一切种智。’

佛说,信其不虚也;此等之人,虽居因位,决定成佛无疑。一切种智,即是佛智,成就此智,能生佛地一切智慧,故以种智为名也。一长行竟。

辛二 偈颂

壬一 标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壬二 正颂(科初二全同长行,末二句总结,长行无也。)

‘清净慧当知:圆满菩提性,无取亦无证,无菩萨众生。

清净慧!汝等应当以智知之。圆满菩提性者:依圆觉自性而修,自可圆满菩提之性。无取亦无证者:圆满菩提时,寂灭无二,无有能取所取之人,及能证所证之法。无菩萨众生者:以菩萨众生,皆是幻化,幻化灭故,所以故无。

‘觉与未觉时,渐次有差别。

长行云:一切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幻化灭一分,则显一分觉性,故云于灭未灭,妄功用中,便显差别。今言觉未觉时者,前约所灭之幻说,今约所显之觉言,如一分尘尽,自得一分镜明也,故云:渐次有差别。

‘众生为解碍,菩萨未离觉。入地永寂灭,不住一切相大觉悉圆满,名为遍随顺。

此 明渐次差别之相,虽现差别,不违觉性。众生为解碍者:即彼净解,为自障碍。于彼净时,心生爱著,于净起解,故名净解;不更求断,故成障碍:此信位也。菩萨 未离觉者:以三贤观智增明,虽能断净解之碍,然犹住著于能断观智,名为见觉。此能见之见觉未亡,亦成障碍:此贤位也。入地永寂灭,不住一切相者:以入地菩 萨,已证平等真如,寂灭一心,故历位常觉不住,不生住著之心。长行云:碍已断灭,无灭碍者,故云:不住一切相;此圣位也。大觉悉圆满,名为遍随顺者:以大 觉世尊,万德悉皆圆满,无不具足。长行云:一切障碍,即究竟觉,若见有障可断,断已名觉,即非究竟觉。若见一切障碍,无不是觉,方称究竟觉矣。故得念失 念,无非解脱等,十对诸法普融,无取无舍,遍皆随顺,同归圆妙,故云遍随顺:此果位也。

‘末世诸众生,心不生虚妄,佛说如是人,现世即菩萨。供养恒沙佛,功德已圆满,

末 世顿根众生,闻法领解本具觉性,心不生虚妄者,不惟妄念不起,全体都是本地风光。即于妄心亦不息灭也。何以故?以妄元是真故。若如是,则终日住在妄想境 中,但对妄想境,不加了知之心,则妄境即是真境。于无了知,不辨真实者,于无了知处,即是真知,不必起心,更辨是真实;此正道人日用安心妙法,一念不生即 如如佛也。佛说如是人者:指末世顿根众生,现世闻是法门不生惊畏,即是菩萨乘愿再来,已曾供养恒沙诸佛,功德悉已圆满,即能成就一切种智故。

‘虽有多方便,皆名随顺智。’

此二句,长行无,故此总结。虽有多种度生方便者,皆名随顺权智故也。一四问答,通明观行上根修证竟。

圆觉经讲义卷第四

戊二 四问答别明观行中根修证

己一 二问答三观修行

庚一 示三观行相

辛一 威德启请

于是威德自在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此 二四问答,别明观行。中根修证。言别明者,其有二意:一则由一类人,已依前门证入,不必修此,故名为别。一、则此门各各自别,如三观,或单修、或复修、或 交修、或全修,成二十五轮,各应一机,故名为别。其所离障,亦各不同。如四相四病,皆是别相,不同前通明观行也。于是威德自在菩萨,起座启请。经家叙仪, 三业恭敬如前。

辛二 正陈请词

壬一 庆前

‘大悲世尊!广为我等,分别如是随顺觉性令诸菩萨觉心光明,承佛圆音,不因修习而得善利。

大 悲世尊,准如前释。广为三句:谓为我等广开分别如是,而说次第随顺,圆顿随顺诸文,令诸现前菩萨圆觉妙心,慧照光明,照见次第则妄尽觉显,照见圆顿则当下 离言。承佛圆音者:佛音具足众音,谓‘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故不因修习而得善利,谓亡心顿证,识得自心,即是圆觉;不因修习观行而得如斯善 利。暂闻已得善利,况勤而行之。一庆前竟。

壬二 请后

癸一 问所修

‘世尊譬如大城,外有四门,随方来者非止一路;一切菩萨庄严佛国及成菩提,非一方便。

此 问所修之行,由上但闻所证之差别,未闻所修之行门,故此请问。大城,王都也,王所依故。以喻圆觉妙心,为清净法身所依故。外有四门者:从外来入王都,乃有 四名,以喻菩萨欲证圆觉,修四法界行皆可入故。但随彼四方所来入之人非止一条路径,以喻菩萨欲证圆觉,依四法界修,随彼根性,其发觉初心,乃有多种方便。 一切菩萨者,谓欲证圆觉之人,合随方来者。庄严成佛国土及成就无上菩提,随其根性,非一种方便。如‘楞严经’云:‘方便有多门’,合非只一路也。

‘惟愿世尊广为我等,宣说一切方便渐次,并修行人总有几种?

古 德云:‘欲知山下路,须问过来人。’故云惟愿世尊,以世尊乃过来人也。广为我等,宣说最初发心之方便。所谓随方取便,即下手之工夫也。渐次者,以初圆照二 字为成佛之因地故。初云:知是空华,即无轮转。又云: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此乃上上人圆修顿悟之行。今为中下之机,故请应用何等方 便,渐次增进,并能修之人总有几种?一问所修竟。

癸二 明所为

‘令此会菩萨及末世众生求大乘者,速得开悟,游戏如来大寂灭海。’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令此现会菩萨以及未来末世众生,一心求大乘之者,速得大开解悟,发觉初修方便,以及渐次增进之法。游戏如来大寂灭海者:建水月之道场,作梦中之佛事,游戏诸佛如来,大寂灭海之中。作是语已,如是三请。二正陈请词竟。

辛三 如来赞许

尔时,世尊告威德自在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如是方便。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世尊告威德自在菩萨,重言善哉者:乃赞其当场一问,利益今后也。汝等乃能为诸现前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如是方便者:指初修方便,准问词还有渐次二字,今不言者,以初步定千里之程,趣向既定,渐次可知。诫以谛听,许以

当说。三如来赞许竟。

辛四 承教静听

时,威德自在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四承教静听竟。

辛五 正答所问

壬一 长行

癸一 标本举数

子一 约称性之行以标本

‘善男子!无上妙觉遍诸十方,出生如来与一切法,同体平等。于诸修行,实无有二。

此 示法性圆满,平等无二。体居万象之先,故称无上。本妙觉性,周遍十方一切处故,随缘出生,一切诸佛及诸有情,与一切诸法,并及无情,同一体性。如前所云: 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故得同体平等,即所谓‘情与无情共一体,处处皆同真法界。’则佛性即是诸法之性,诸法之性即是佛性。如‘金刚般若’云:‘是 法平等,无有高下。’是也。于诸修行实无有二者:谓于彼诸佛修行一切法,法法平等,悉皆无有二相。如前所云:无明真如,无异境界,诸戒定慧,及贪嗔痴,同 是梵行。但契一真,实无有二。一约称性之行以标本竟。

子二 约随机之行以举数

‘方便随顺,其数无量。圆摄所归,循性差别,当有三种。

此正入证之门。然觉性遍满一切诸法,则法法皆为入证之门。如‘楞严经’所云:‘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故方便随顺,其数无量。但圆摄所归,循顺根性差别,证入浅深,当有三种。然众生根性虽复万殊,而此三观收无不尽。一标本举数竟。

癸二 正示观门

子一 泯相澄神观

丑一 示立行之本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

若 诸菩萨发心修行,必以悟解为先。先要悟解本有真净圆觉妙心,以为观行之本,即成佛正因。依此不生不灭为因地心,然后净治无明习气,称性而修耳。先修奢摩 他。此三种梵名,同‘楞严经直解’云:二经列三名,同一梵语。谓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古释奢摩他,此翻云止,以寂静为相,义当空观。三摩钵提,此翻云 等至,亦名等持,以幻化为相,义当假观。禅那,此翻云静虑,双离静幻,以寂灭为相,义当中观。然修证必须三观者,以如来藏心具三谛理,谓空藏、不空藏、空 不空藏。空,即空观,真谛也。不空,即假观,俗谛也。空不空,即中观,第一义谛也。三观各照一谛,圆摄一心,故曰圆照。以一心圆照,则为顿;以次第各照, 则为渐。此憨山依天台三观义,略顺于‘楞严’。‘正脉’不翻,但约义释云:奢摩他,谓开解照了不生灭之自性,微密观照。全取正因佛性,略兼了因为体,是为 即定之慧。三摩钵提,谓蹑解起行,但于一门深入,入一无妄,全取正因佛性,略兼缘因为体,是谓即慧之定。禅那,谓历位修证,如是中中流入萨婆苦海。全取正 因佛性,略兼缘了二因为体,是为定慧均等。此交光依‘楞严经义’,似有拣于天台。惟我圭峰密祖疏,依本经另立三种观名,冥符楞严;质之憨山、交光,亦不相 违,今准用之。第一、奢摩他、为泯相澄神观。自释:泯相者,谓身心客尘永灭;澄神者,取静澄念;观者,心冥所观之境也。第二、三摩钵提,为起幻销尘观。自 释:起幻者、谓起诸幻智,以除幻境,变化诸幻,而开幻众。销尘者、从此自觉,根尘无累,自他一体,幻相永离。幻相属尘,永离谓销,非但所观是幻,能观之智 亦幻,故皆永离也。第三、禅那,为绝待灵心观。自释:非关真妄,不对有空,直照灵知,而为观行。如文云:不取幻化,及诸静相。又云:超过碍无碍境,又烦恼 涅槃,不相留碍,皆绝待灵心义也。一示立行之本竟。

丑二 示观行之相

‘以净觉心,取静为行;由澄诸念,觉识烦动;

发 觉初心,以静为首。以未悟以前,一向妄想动乱,今既悟此心,即依所悟,真净觉心,发起观照,返观不动之心体,以静境安心,渐渐修行,故云:取静为行。由以 静澄心,诸念不起,觉得识心,烦劳动扰。此觉非识,若自是识,则不能见识,如眼有见,不能自见其眼。‘直解’云:‘由此妄想消歇,则见阿赖耶中,习气生灭 之相。’二示观行之相竟。

丑三 示入观之效

‘静慧发生,身心客尘从此永灭,便能内发寂静轻安。

此 示入观之效。由前念澄觉识,慧性开明,因静生慧,故云:静慧。迷时则隐,悟时乃显,故云:发生。以心光发现,则顿见身心幻妄,本来不有,如客如尘。以客, 喻身,往来不定;以尘,喻心,生灭不停。由身心所起之客尘,乃法喻并称也。从此永灭者:如此则内脱身心,故云:永灭。此是最初工夫,一念顿契无生也。便能 内发,寂静轻安者:谓身心既脱,则无明重担歇灭,便能于净圆觉心内,任运发起,寂静清虚,轻安调适之相。

‘由寂静故,十方世界诸如来心,于中显现,如镜中像。

由 身心相尽,妄念不生,而得寂静轻安之故。文不言轻安者:以寂静自得轻安。工夫到此,则十方廓然,圣凡交彻,心佛一如,十方世界,诸如来心,于我心中显现。 我心如镜,佛心如像。此约行人入观,诸佛心、入行人观心,如影像也。‘直解’云:所谓‘诸佛法身入我性,我心还共如来合。’乃妙契法身。此正‘楞严’‘返 流全一,六用不行,十方国土,皎然清净。譬如琉璃,内悬明月,乃至一切如来,密圆净妙,皆现其中。’当圆教顿破无明之相。三示入观生效竟。

丑四 结观行之名

‘此方便者,名奢摩他。

此菩萨依奢摩他观力修行,行乃无过,故以方便称之。名奢摩他者:依圭峰密祖泯相澄神观,谓于染净诸法,心不妄缘,而恒寂静也。一泯相澄神观竟。

子二 起幻销尘观

丑一 示立行之本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

若诸菩萨发心修行,必以悟解为先。先要悟解本有真净圆觉妙心,以为观行之本,即是成佛之因。依此不生不灭为因地心,然后蹑解起行,是为称性而修耳。一示立行之本竟。

丑二 示观行之相

‘以净觉心,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化;即起诸幻,以除幻者,变化诸幻而开幻众。

以 者,依也。依本悟真净圆觉妙心,发起智照。知觉,即智照也。照彼心识及与根尘,皆是无明,迷真而起。虽有而性常自空,故云:皆因幻化。然既已觉照识与根尘 皆如幻化,则例观一切诸法,无非如幻。即起诸幻,以除幻者:诸幻,指幻智;幻者,谓根本无明,彼是能幻之者。除幻者,依如幻始觉智力,顿破根本无明。以四 相无明,既已除灭,自然而有三轮不思议业用现前,故云:变化诸幻而开幻众。随机应化,说法开示如幻众生,广作利生佛事,普现十界身云。二示观行之相竟。

丑三 示渐次增进

‘由起幻故,便能内发大悲轻安。一切菩萨从此起行,渐次增进。

由 起诸幻以除幻者,及变化诸幻而开幻众之故,已证真如自体,从体便能起用,故云:内发大悲轻安。此同体大悲心,观一切众生,与我本来同体。我今已悟、已修, 而众生仍然不觉,广设方便,普度众生。终日度生,无问劳虑,当度众生,不取度生之相,故云:大悲轻安。一切菩萨,从此起行:正示观行渐次增进之相。一切菩 萨,指信、住、行、向、地等。从此起修观行,渐次增进者:约历位,从浅至深:约断惑,从粗至细。今依‘起信论’,逆次发明。初、信位,寄息于灭相;二、贤 位,寄息与异相;三、圣位,寄息于住相;四、果位,寄息于生相。文云:如菩萨地尽,满足方便,一念相应,觉心初起,心无初相,以远离微细念故,得见心性。

‘彼观幻者,非同幻故。非同幻观,皆是幻故,幻相永离。

修行至此,返观从前。观幻者:观,即能观真智;幻者,即所观之境。真智独存,故不同彼幻之无实故。非同幻观者:谓幻观之智,对幻法而立,幻法既无,幻智何有,若存幻智,犹未离幻,故云:皆是幻故。自此能所双亡,境智俱泯,唯一真心,故云:幻相永离。

‘是诸菩萨所圆妙行,如土长苗。

谓菩萨所修圆妙之行,再以喻明:如世间种谷相似,依土长苗,至结实收成之时,则苗土俱弃。种子,喻觉心;土,喻幻法;苗,喻幻智。谓依幻法而起幻智,从幻智而亡心入觉。入觉则能所不立,前二皆袪矣。三示渐次增进竟。

丑四 结观行之名

‘此方便者,名三摩钵提。

此菩萨依三摩钵提观力修行,即起诸幻以除幻者,故以方便称之。名三摩钵提者:依圭峰密祖起幻销尘观,谓彼观幻者,观即能观之智:幻者即所观之境。所观既亡,能观亦泯。二起幻销尘观竟。

子三 绝待灵心观

丑一 标立行之本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

若诸菩萨发心修行,必以悟解为先。要悟解本有真净圆觉妙心,以为观行之本,即是成佛之因。依此不生不灭为因地心,然后蹑解起行,是为称性而修耳。一示观行之本竟。

丑二 示观行之相

‘以净觉心,不取幻化及诸静相,了知身心皆为挂碍,无知觉明,不依诸碍,永得超过碍、无碍境,

以 者,依也。依本悟真净圆觉妙心,建立观行,直观中道一心,双离二边。离有边,故不取幻化;离空边,亦不取静相,此显双离前二观,直观寂灭无二之真心。了知 身心皆为挂碍者:了知,是能;身心,是所,托所起能,故二皆为挂碍。无知觉明,不依诸碍者:真知无知,此乃本觉妙明之真知。境智俱空,故云:不依诸碍。永 得超过碍、无碍境者:谓对待既亡,能所不立,无明净尽,得以离境,故云:超碍离智。故云:超过无碍,毕竟寂灭,是为永得超过也。

‘受用世界及与身心,相在尘域,如器中锽,声出于外。烦恼涅槃不相留碍。

于 此返观自己,外之所受用世界,内之能受用身心,虽然相在尘劳区域,而不被尘劳之所局碍。喻如器之锽,即洪钟之声,锽锽然声出于外,以明碍处能达无碍之意。 喻世界身心,不能局碍,灵明观智,超出有为无为也。世界身心,喻器;灵明观智,喻声。器局本处,声闻四达,以喻观智,依身心修得,身心不能拘,观智廓尔无 边,身心不离旧处。烦恼涅槃,不相留碍者:超出有为,则烦恼不能留,又超出无为,则涅槃不能碍也。烦恼涅槃,法合喻器;不相留碍,法合锽锽钟声。二示观行 之相竟。

丑三 示成就利益

‘便能内发寂灭轻妄。妙觉随顺寂灭境界,自他身心所不能及,众生寿命皆为浮想。

菩 萨修观至此,便能于此妙观心内,发起寂灭轻安。前超出有为,烦恼不能留,故寂;超出无为,涅槃不能碍,故灭。轻安者不用更加修为,自觉身心寂灭,轻快安 适,虽终日说法,不见有法可说;终日度生,不见有生可度,故云:寂灭。乃至种种难行之行,不见有系累之相。故云:轻安。至此,方乃契合妙圆觉性,寂灭真 境。自他身心所不能及者:在观之时,用心同佛,唯独自明了,余人所不知,故他不及。自己心识之量,亦不能造,故自不及。现前自他虚妄身心,即是我相、人 相,尚不能及。何况一切众生及与寿命;又从我、人相上,虚浮妄想所立者哉!此正显四相不空,不能契此。三示成就利益竟。

丑四 结观行之名

‘此方便者,名为禅那。

此菩萨依禅那观力修行。不取幻化及诸静相,故以方便称之。名为禅那者:依圭峰密祖绝待灵心观,谓不依身心能所,直造灵明觉心。三绝待灵心观竟,并前二科正示三观竟。

癸三 引例彰圆

‘善男子!此三法门皆是圆觉亲近随顺,十方如来因此成佛,十方菩萨种种方便,一切同异,皆依如是三种事业。若得圆证,即成圆觉。

此 三法门总指前三观。皆依悟净圆觉而修,以此为因地心修行,趣入果地觉,始终不离,故云:亲近随顺。十方如来因此成佛者:已成之佛皆依此三观而得成佛。十方 菩萨未成之佛,繁兴万行,常修种种方便。或顺性通修曰同,或分门别行曰异。虽同异攸分,皆依如是三种观法,即为菩萨所应作之事业。若得圆证,即成圆觉者: 趣入虽从一门;功成即三皆圆证,妙契法身,而成圆觉之佛矣。三引例彰圆竟。

癸四 校量显胜

‘善男子!假使有人修于圣道,教化成就百千万亿阿罗汉、辟支佛果,不如有人闻此圆觉无碍法门,一刹那顷,随顺修习。’

此 校量显胜也。谓假若有人修于圣道者:谓从凡夫地,发小乘心,修出世道。而云圣道者:圣人所证无漏之道也。断见思惑,出分段生死,以四谛、十二因缘之法教化 众生,令得成就百千万亿之多阿罗汉、辟支佛果,其功德可谓胜矣。设或不发大心,终成败种,反不若有人从凡夫地,发大乘心,闻此圆觉之法,心生信解,即依解 起修。修此无碍法门,即指三观。通理法师云:如第一观中,以净觉心,取静为行,则于理无碍。第二观中,以净觉心,起诸幻化,则于事无碍。第三观中,永得超 过碍无碍境,受用世界,及与身心,相在尘域,声出于外,则兼理事无碍,与事事无碍。故总以无碍法门名之。闻此无碍法门:但是自闻,未及教化随顺,不过权 修,尚阙深证。一刹那顷者:时之最短也。一念有九十刹那,一刹那有九百生灭。虽然如是之速,依然次第分明。如利锥一刺,九百张纸层次井然。如此少时,随顺 修习,其功德尤胜教化成就,众多二乘。以此圆觉无碍法门,乃成佛正因,一历耳根,永为道种。闻即闻慧,才经随顺即思慧,修习即修慧。然于大乘而发三慧,即 是大根菩萨。譬如阿伽陀药,压倒医方万品,摩尼一颗,胜似海宝千般。一长行竟。

壬二 偈颂

癸一 标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癸二 正颂(前二科同长行,唯阙校量。)

‘威德汝当知:无上大觉心,本际无二相,随顺诸方便,其数即无量。如来总开示,便有三种类:

有物先天地,故称无上;竖穷三际,横遍十方,故名为大;出生如来,故名觉心。与一切法,故名本际;同体平等,故无二相。随顺修习,起诸方便,其数即应无量。如来总为开示,便有三种品类。

‘寂静奢摩他,如镜照诸像;如幻三摩提,如苗渐增长;禅那唯寂灭,如彼器中锽。

寂 静,是义;奢摩他,是名。其起行也,一向以静境安心,静慧发生,便能内发寂静轻安。由寂静故,十方诸如来心,于行人静觉心中显现,故云:如镜照诸像。如 幻,是义;三摩提,是名。其起行也,觉知心性,及诸根尘,皆因幻化,即起诸幻,以除幻者。由起幻故,便能内发,同体大悲轻安,永离诸幻,如土长苗,故云: 如苗渐增长。禅那,是名;寂灭,是义。其起行也,双超前二,不取幻化,及诸静相,由是得超,碍无碍境,便能内发,寂灭轻安。楞伽云:‘寂灭者、名为一 心。’此非对动之寂,生己而灭,故云内发。妙觉随顺,寂灭境界,如声从器出,器不能为碍,故云:如彼器中锽。

‘三种妙法门,皆是觉随顺,十方诸如来,及诸大菩萨,因此得成道;三事圆证故,名究竟涅槃。’

如上三种微妙法门,皆是圆觉随顺修习之方便。十方诸如来是已成之佛,及诸大菩萨是未成之佛:因此得成无上佛道。三种事业若得圆证,故名无住处究竟大般涅槃。一示三观行相竟。

庚二 明单复圆修

辛一 辩音启请

于是辩音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三业恭敬,准如前释。

辛二 正陈请词

壬一 庆前

‘大悲世尊!如是法门甚为希有!

大悲世尊如前。如是法门者:即前三种观门。甚为希有者:悟净圆觉为因地心,依悟起修,直至佛果,故为希有。

壬二 请后

癸一 问所修

‘世尊!此诸方便,一切菩萨于圆觉门有几修习?

此诸方便者:指前三观。一切菩萨,指前所立行本。悟净圆觉法门,虽三观分明,未审所修,为复一人具三?为复三人各一?为前后;为同时;为依次;为超次也。

癸二 明所为

‘愿为大众及末世众生,方便开示,令悟实相。’

愿为现前大众以及未来末世众生,曲垂方便,种种开示,令悟真修实相,不至徒尚虚名也。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二正陈请词竟。

辛三 如来赞许

尔时,世尊告辩音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大众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如是修习。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辛四 承教静听

时,辩音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辛五 正答所问

壬一 长行

癸一 举意标数

‘善男子!一切如来圆觉清净,本无修习及修习者;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于未觉幻力修习,尔时便有二十五种清净定轮。

善 男子!一切如来,所证圆觉:即众生本具圆觉。清净本然,一真独立,诸惑不染,不假修习。故云:本无修习,及修习者。一切菩萨:指现在初心。末世众生:指未 来新学。发心虽大,悟净圆觉,而未证圆觉,依悟起修,乃以幻修幻,即同幻化,故云:幻力修习。当时随机分门,便有二十五种不同。盖三观一心,元无别异,通 称清净定轮者:皆依幻力修习,修即无修,故云:清净。诸观皆属定故。轮有摧碾、运载之功。依此而修,能摧毁粗细烦恼,能运至无上菩提故。一举意标数竟。

癸二 观网交罗

子一 单修三观

丑一 澄浑息用观

‘若诸菩萨唯取极静,由静力故,永断烦恼,究竟成就,不起于座,便入涅槃。此菩萨者,名单修奢摩他。

若 诸菩萨悟净圆觉,以为起行所依。因前经文有,故略。唯取极静:唯者,独也。以一向唯取奢摩他极静之行,方得成就。由静力强胜之故,即能永断烦恼。烦恼断 尽,方成佛道,显是顿入,一断一切断,一证一切证,故云:不起于座,便入涅槃。证究竟断果故,此菩萨者,名单修奢摩他。一澄浑息用观竟。

丑二 庖丁恣刃观

‘若诸菩萨唯观如幻,以佛力故,变化世界种种作用,备行菩萨清净妙行,于陀罗尼不失寂念及诸静慧。此菩萨者,名单修三摩钵提。

若 诸菩萨悟净圆觉,准如前释,唯观如幻者:唯修如幻之观。以佛力故:谓依自性本具真如佛性,内熏之力,故发起种种,变化作用。以如幻之幻术变化如幻之世界, 以及如幻之众生,种种作用。即如变娑婆为极乐,化地狱作天宫等,随机化导,各得成就。虽行如是变化作用,全同幻化,了无实性,故云:备修菩萨,清净妙行。 行以清净妙称者:以无染著故清净,无滞碍故微妙也。于陀罗尼不失寂念及诸静慧者:谓虽单修幻观而圆该三观也。陀罗尼,即是圆觉妙性。今幻观成功,而圆觉妙 性,全体显露,虽不修奢摩他,而亦不失寂静之念。虽然不修禅那,而亦不失静慧。静慧,即静虑义。此菩萨者,名单修三摩钵提。此观科为庖丁恣刃观。庖丁:是 晋时屠子,十九年中,以一刃解牛,锋刃不损。喻菩萨利众生,修万行,应缘入假,自智无伤也。二庖丁恣刃观竟。

丑三 呈音出碍观

‘若诸菩萨唯灭诸幻,不取作用,独断烦恼;烦恼断尽,便证实相,此菩萨者,名单修禅那。

若 诸菩萨悟净圆觉,准如前释。唯灭诸幻,不取作用者:唯,独也;灭除诸幻,直云灭者,即绝念也。亦不取幻观中,种种作用,彼为利生故,须变化作用。此为自利 故,独自断烦恼,不取余行,正是绝待之义。烦恼断尽,便证实相者:烦恼断除净尽,妄穷真露,故云:便证实相。实相,即与灵心相应,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 间,唯是寂灭无相也。此菩萨者,名单修禅那。一单修三观竟。

子二 交络三观

丑一 运舟兼济观

‘若诸菩萨先取至静,以静慧心照诸幻者,便于是中起菩萨行。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后修三摩钵提。

此 七轮,一一以静为首,次兼余二。今运舟兼济观,菩萨修定,以期出尘,即运舟义。发慧以化众生,即兼济义。若诸菩萨,应有悟净圆觉一句,以为立行之本,蹑解 起行。虽悟动静一如,然事非顿除,必须次第而尽,故先取至静。以净觉心,取静为行,静极生慧,故曰:静慧。即以静慧心,照诸如幻之众生;此以静心,兼修幻 观。便于是中,幻化众生,起菩萨妙行,变化世界种种利生作用。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后修三摩钵提。一运舟兼济竟。

丑二 湛海澄空观

‘若诸菩萨以静慧故,证至静性,便断烦恼,永出生死。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后修禅那。

此 湛海澄空观。湛海则波澜不动,先静观以反流。澄空则水性清明,后寂观以显性。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先取至静,故静极生慧。以静慧故,证至静性,即真 如性也。此兼修寂灭,便断烦恼,永出生死。断烦恼则因亡,出生死则果丧,圆证一心矣。此菩萨者,先修奢摩他,后修禅那。二湛海澄空观竟。

丑三 首罗三目观

‘若诸菩萨以寂静慧复现幻力,种种变化,度诸众生,后断烦恼而入寂灭。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三摩钵提,后修禅那。

此 首罗三目观。三观俱修,如摩醯首罗,面上三目。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先取寂静;静而曰寂,静之极也。静极方能生慧,故曰:以寂静慧。复现幻力者: 谓即以静慧,照如幻之众生,复于觉心中,现起如幻之力,变化诸幻,度诸众生。以身在尘劳,仍恐为众生所累,故于后分深修禅那,而断烦恼。烦恼断尽,入于寂 灭真境,令其身如器,其声四达,喻同大钟,锽锽然声出于外也。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三摩钵提,后修禅那。三首罗三目观竟。

丑四 三点齐修观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断烦恼已,后起菩萨清净妙行,度诸众生。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禅那,后修三摩钵提。

此 三点齐修观。三点者,梵之伊字,悫师之意,一人具修三观,即名为齐,非谓同时也。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取静为行。以至静之力,起心断烦恼,是中禅 那。烦恼断已,复起变化种种作用,度脱如幻之众生。因烦恼既尽,爱见已无,故所起之行,无不净妙,可解众生之缚也。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禅那,后 修三摩钵提。四三点齐修观竟。

丑五 品字单双观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心断烦恼,复度众生,建立世界。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齐修三摩钵提,禅那。

此 品字单双观。初单修静观,如一口,后双明寂幻,如两口,故云单双。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取静为行。以至静之功能力用,无始狂心,忽然顿歇,故云:心 断烦恼;此内而自利。复度众生,建立世界,此外而利他。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齐修三摩钵提、禅那。观结名三摩、禅那。按文中,齐修禅那、三摩,文似颠 倒。据析义云:若论齐修,则正修禅那时,即修三摩,正修三摩时,即修禅那,其义实无前后颠倒。总以佛语自在,无不可耳。五品字单双观竟。

丑六 独足双头观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资发变化,后断烦恼。此菩萨者,名齐修奢摩他、三摩钵提,后修禅那。

此 独足双头观。白泽图中,有山精,头如鼓,有两面,前后俱见。此喻静幻双照,二利齐运,如双头也,后单寂观,如独足也。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取静为 行。以至静力,资助策发变化,种种作用,而度众生;如不起灭尽定,而现诸威仪也。然奢摩自利,三摩利他,二利并行,尚恐未圆,故后修禅那。永断烦恼,成就 菩提,二利自无不圆矣!此菩萨者,名为齐修奢摩他,三摩钵提,后修禅那。六独足双头观竟。

丑七 果落华敷观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用资寂灭,后起作用,变化世界。此菩萨者,名齐修奢摩他、禅那,后修三摩钵提。

此 果落华敷观,即以静定之树,结寂灭中道之果。后敷华者:复以幻观,入有情界,度诸众生,同令获得涅槃之果。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取静为行。以至静之 力,资发寂灭之性。至静属定;资发寂灭属慧。曰力、曰资者,谓正至静定力时,而资发寂灭之慧,以成定慧双修。后起作用,变化世界,广度众生,复成自他两利 矣。此菩萨者,名齐修奢摩他、禅那。后修三摩钵提。七果落华敷观竟。

丑八 先武后文观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种种随顺而取至静,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后修奢摩他。

此 七轮,一一标幻为首,次兼余二。今先武后文观,武王伐纣后,铸戈戟为农器。喻此菩萨,先变化种种已,后入静观。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即起诸幻, 以变化力,变化种种境界,随顺众生根性,一一化度之。而取至静者:谓虽度众生,其心至静,一念不生,了知如幻如化,我自如如。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 后修奢摩他。八先武后文观竟。

丑九 功成退职观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种种境界而取寂灭。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后修禅那。

此功成退职观。菩萨发慧利物,即是功成;习寂内修,名为退职。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即起诸幻,以变化力化现种种境界,以度如幻众生。度生既毕而取寂灭,永断烦恼,证大涅槃。此菩萨者,名为先修三摩钵提,后修禅那。九功成退职观竟。

丑十 幻师解术观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而作佛事,安住寂静,而断烦恼。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中修奢摩他,后修禅那。

此 幻解术观。先起变化作术法,中归静体,后起寂灭故解术。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即起诸幻,以变化力变化种种世界,广作佛事,度脱有情。虽然万行繁兴, 毕竟一心不动,故云:安住寂静。而后永断烦恼,成就无上菩提矣。此菩萨者,结名先修三摩钵提,中修奢摩他,后修禅那。十幻师解术观竟。

丑十一 神龙隐海观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无碍作用,断烦恼故,安住至静。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中修禅那,后修奢摩他。

此 神龙隐海观。起幻利生,如神龙施雨,归体入静,如隐海也。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起诸幻化,以变化力,变化种种境界,自在无碍,随机方便,利生作 用。既度众生,不著度生之相,重起静虑,进修禅那,任运断尽一切烦恼,仍复安住至静,其心如如不动。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中修禅那,后修奢摩他。十 一神龙隐海观竟。

丑十二 龙树通真观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方便作用,至静寂灭二俱随顺。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齐修奢摩他、禅那。

此龙树通真观。如龙树初行幻术,广化邪途,令归正道,后齐修静寂,自阶圣果。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即起诸幻,以变化力化种种世界,开种种方便,起种种作用,度如幻之众生,然后齐修至静寂灭,二俱随顺。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齐修奢摩他、禅那。十二龙树通真观竟。

丑十三 商那示相观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种种起用,资于至静,后断烦恼。此菩萨者,名齐修三摩钵提、奢摩他,后修禅那。

此 商那示相观。商那和修,即优婆掬多之师也。乃以神力示相,降伏掬多弟子慢心,资助至静,后断烦恼。若诸菩萨悟静圆觉,以净觉心起诸幻化,外以变化之力,发 生种种作用,度如幻之众生,而内则资于至静,动中能静,名为至静。后断除烦恼,而证菩提。此菩萨者,名齐修三摩钵提、奢摩他,后修禅那。十三商那示相观 竟。

丑十四 大通宴默观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资于寂灭,后住清净,无作静虑。此菩萨者,名齐修三摩钵提、禅那,后修奢摩他。

此 大通宴默观。大通如来,先化用利物,资于寂灭,后归心寂静。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起诸幻化,以变化力变如幻之世界,度如幻之众生,资于寂灭。以种种 变化,悉同幻境,当体无实,唯一寂灭。后住清净不动,无作静虑。此菩萨者,名齐修三摩钵提、禅那,后修奢摩他。十四大通宴默观竟。

丑十五 宝明空海观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而取至静,住于清净。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后修奢摩他。

此 七轮,一一标寂为首,次兼余二。今宝明空海观。‘楞严经’云:同入如来,宝明空海。今灵心观,即本觉妙明,如宝明也,后静观,如空海也。若诸菩萨,悟净圆 觉,以净觉心,不取幻化,及诸静相。先以寂灭力,而断烦恼,后起至静,住于清净,如如不动也。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后修奢摩他。十五宝明空海观竟。

丑十六 虚空妙用观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而起作用,于一切境,寂用随顺。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后修三摩钵提。

此 虚空妙用观。灵心之体如虚空;起化,即妙用。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不取幻化及诸静相。以寂灭力,不以证果为急,退修三摩,大开度生方便,故云:而起 作用。于一切境,寂用随顺者:即指众生,为菩萨所度之境,以寂灭而起作用,故云:寂用随顺。度脱众生,灭诸度相。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后修三摩钵提。十 六虚空妙用观竟。

丑十七 舜若呈神观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种种自性,安于静虑而起变化。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中修奢摩他,后修三摩钵提。

此 舜若呈神观。舜若,即虚空神,日光映之暂现。如此先寂、次静、后幻。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不先取幻化及诸静相,以禅那功成,寂灭力用。种种自性,安 于静虑者:见众生有种种自性,在所应度,必先以奢摩安定自心,然后依三摩而起变化作用,随顺自性,而度脱之。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中修奢摩他,后修三摩 钵提。十七舜若呈神观竟。

丑十八 饮光归定观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无作自性,起于作用,清净境界,归于静虑。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中修三摩钵提,后修奢摩他。

此 饮光归定观。饮光即大迦叶,先证寂体,次起神通,后乃归定。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不先取幻化,及诸静相。以禅那功成,寂灭力用。无作自性,起于 作用者:谓自性本具,不假造作,故为无作。依三摩自性,起于变化作用,化彼尘劳,而成清净境界。由此顿息一切妄念,归于静虑。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中修 三摩钵提,后修奢摩他。十八饮光归定观竟。

丑十九 多宝呈通观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种种清净而住静虑,起于变化。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齐修奢摩他、三摩钵提。

此 多宝呈通观。多宝佛,先成道,证寂灭体,后于法华会上,宝塔涌现,乃见静幻无碍。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不先取幻化及诸静相。以寂灭有力观诸境界,唯 是一心,平等无二,种种清净。不以趣果为急,唯思度脱众生,而齐修奢摩他、三摩;内则安住静虑,如如不动,外则起诸变化,种种作用。此菩萨者,名先修禅 那,齐修奢摩他、三摩钵提。十九多宝呈通观竟。

丑二十 下方腾化观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资于至静而起变化。此菩萨者,名齐修禅那、奢摩他,后修三摩钵提。

此 下方腾化观。即法华六万恒沙菩萨,先以寂灭力资于至静,后从下方腾化而现。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不先取幻化及诸静相。乃先以寂灭力,资发至静,此自 修之力也。然后起于变化,化作种种世界,度脱无量众生,此利他之力也。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此菩萨者,名齐修禅那、奢摩他,后修三摩钵提。二十下方腾化观 竟。

丑二十一 帝青含变观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资于变化,而起至静,清明境慧。此菩萨者,名齐修禅那、三摩钵提,后修奢摩他。

此 帝青含变观。此宝含诸佛像,对即变应,应而还空。如灵心观成,包含德用,应缘起幻,而复安静。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不先取幻化,及诸静相。以寂 灭之力,断诸烦恼,资助变化,以度众生。虽度众生,远离度生之相,即动而静,其心如如。此菩萨者,名齐修禅那、三摩钵提,后修奢摩他。二交络三观竟。

子三 圆修三观

‘若诸菩萨,以圆觉慧圆合一切,于诸性相,无离觉性。此菩萨者,名为圆修三种自性清净随顺。

此 一轮,名如意圆修观。如意宝珠,四方俱照,大智顿觉,三观齐修。若诸菩萨,以圆觉慧,圆合一切者:谓依圆觉所发之慧,为圆觉慧。此约圆顿大根菩萨,圆解大 开,即依圆觉慧,圆合一切;即指二十四轮,而修习之:是为一修一切修也。于诸性相,无离觉性者:皆以悟净圆觉,以净觉心,而为其性。或单修、复修、齐修 等,而为其相,相虽不一,究竟不离圆觉自性。此菩萨者,名为圆修,三种自性。清净随顺者:即指大根菩萨,圆修、即一修一切修也。三种自性清净,如修奢摩他 时,即具三摩、禅那;修三摩时,即具奢摩他、禅那;修禅那时,具二亦然。如是则圆觉自性,清净无碍,而二十四轮,皆随顺而具成矣。‘直解’云:三观一心, 一念具足。即初云:圆照清净觉相,圆觉圆合,即圆照。一切、则该十法界。于诸性相,无离觉性,即清净觉相。诸佛本起因地,唯一心圆照法界,以为妙行故,二 十五轮,究竟归极于此。意显此一观,以为圆修,其二十四,皆随根耳。二观网交罗竟。

癸三 结成正因

‘善男子!是名菩萨二十五轮一切菩萨修行如是。

善 男子!是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为本修因,即是修行正因。二十五轮者,前举意标数云:依于未觉,幻力修习,尔时便有二十五种,清净定轮。今观网交罗中,单 修三观,交络三观,圆修三观,一一别明已竟。故结云:是名菩萨,二十五轮。一切菩萨,随其自具根性,修行如是。三结成正因竟。

癸四 总示修习

‘若诸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轮者,当持梵行,寂静思惟,求哀忏梅,经三七日,

此 总示修习之法。诸新学菩萨及末世初心众生,设欲依此轮而修者,自当严持禁戒而修清净梵行,以戒为无上菩提本也。尸罗不清净,禅定不现前。寂静,即定也;收 摄身心,寂然不动。思惟,即正思惟,慧也;正慧观察,思惟修习,具戒定慧,心在观门。如是修行,必定成佛,然恐多生业障,障蔽净心,必须礼敬三宝,求哀忏 悔,发露先罪,洗涤瑕疵,经三七日,以求感应道交也。

‘于二十五轮,各安标记,至心求哀,随手取结。依结开示,便知顿渐;一念疑悔,即不成就。’

于 二十五种轮观,各安标记,书写名字,做成阄,供佛前,礼念虔诚,至心求哀,随手取结,以卜应修。依结开示,便知顿渐者:即依所捻结,即阄也。开取指示,何 观应修,便知自根是顿是渐,依示而修,自然可入。顿渐者,单修一观名顿,以观观皆究竟故。渐乃顿中之渐,谓顿中略分前后,少时俱成也。一念疑悔,即不成就 者:或起一念,疑而不修,或既修而复悔,则于圆觉,皆不成就,痛宜戒之。一长行竟。

壬二 偈颂

癸一 标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癸二 正颂(四科全同长行。)

‘辩音汝当知:一切诸菩萨,无碍清净慧,皆依禅定生,所谓奢摩他,三摩提禅那。三法顿渐修,有二十五轮;

圭 峰大师云:今修观之人,先以所依之体为本,而起观行。长行云:圆觉清净,无能无所,心冥此理,即禅定义。若冥此理,即悟净圆觉,以净觉心,为起行之本,此 即因地法行,乃自性天然之本定,不动摇,不生灭。如来告辩音,汝应当以智而知。此借当机,以儆在会诸菩萨。无碍清净慧,皆依禅定生者:谓理无碍,事无碍, 理事无碍,与事事无碍,清净妙慧,皆依自性,所具天然本定而生,依清净觉心,修习而成。所谓奢摩他、三摩、禅那,三法顿渐修,如前解,共有二十五轮。

‘十方诸如来,三世修行者,无不因此法,而得成菩提。惟除顿觉人,并法不随顺,

十 方已成菩提之如来,无不因此而得成。三世修行者:此指未成菩提,而修观行之者,亦无不因此法而得成菩提也。此如楞严所云,三世通修之法:‘过去诸如来,斯 门已成就,现在诸菩萨,今各入圆明;未来修学人,当依如是法。’惟除顿觉人,并法不随顺者:此两句拣上根,惟除上根圆顿悟解之人,天资特别,慧性超然,并 及于一切定相之法;不随顺者,不必具依二十五轮,及道场探结等。不随顺法者:不取相也,既不随相,即随真觉。此乃顿入圆明,触目合道,不可加之绳索,伤平 无疮,是前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故除之矣。

‘一切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常当持此轮,随顺勤修习,依佛大悲力,不久证涅槃。’

初两句指应修人。第三句指应修法。第四句谓随顺此法,精勤修习。后两句依诸佛大悲愿力,不久可证涅槃也。二明单复修习竟,并威德科,一二问答,三观修行竟。

己二 二问答两重除障

庚一 除我入觉

辛一 净业启请

于是,净诸业障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此请佛之仪,如前释。

辛二 正陈请词

壬一 庆前

‘大悲世尊!为我等辈广说如是不思议事;一切如来,因地行相;令诸大众得未曾有,观见调御历恒沙劫勤苦境界,一切功用犹如一念,我等菩萨深自庆慰。

大 悲世尊,解见在前。为我等辈,总明观行,依悟起修,略明三观行相,犹可领解。又为我广说,二十五轮,于一味法中,广显差别,而差别不乖一味,尤为难见,是 诚不思议事。此从一心,建诸定轮,乃如来因地行相,令大众同闻,故云:得未曾有。睹见调御历恒沙劫,一切功用犹如一念者:睹见我佛调御师,经历恒河沙劫 数,难行能行,勤苦境界,一切功用。夫果德称真,约理可照,今一念备知,炳然齐现于心,如琉璃之瓶,盛多芥子也。我等菩萨,其庆幸欣慰,为何如哉!一庆前 竟。

壬二 问后

‘世尊!若此觉心本性清净,因何染污,使诸众生迷闷不入?惟愿如来广为我等开悟法性,令此大众及末世众生,作将来眼。’

前 云:一切如来,圆觉清净,本无修习,及修习者,是显自性,由来清净,故当机蹑此以为问端。又云: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于未觉,幻力修习。未觉、即是不 觉;不觉、必有染污。故当机蹑此,以为致疑之由。问曰:圣凡比较,天地悬隔,觉心本净,悟即应同,更因何法染污,使诸众生,迷闷不入?迷,即不觉;闷,即 不通。不入者,不能证入。惟愿如来广为我等开悟法性者:惟愿如来不舍大悲,广为我等开示令悟法性。法性者,诸法之实性也。‘大疏’云:若直谈本体,则名觉 性,若推穷诸法,皆无自体,同于一性,即名法性。今推破四相,豁融诸法,全同觉性,故云:开悟法性。从前经文,但云觉性,惟此段云法性,意在此矣。令此大 众及末世众生,作将来眼者:令此现前大众以及末世众生,辗转相传,永不迷闷,作将来众生之正法眼矣!

说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二正陈请词竟。

辛三 如来赞许

尔时,世尊告净诸业障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大众及末世众生,咨问如来如是方便。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重言赞善,为利今后。咨是谋义,谓有所谋而问也。方便者,入觉之权巧方便法也。告以谛听当说。

辛四 承教静听

时,净诸业障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辛五 正答所问

壬一 长行

癸一 开示障道四相

子一 开示迷识四相

丑一 迷识执相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妄想执有我、人、众生及与寿命,认四颠倒为实我体。

此 正答染污所以。一切众生,指六凡以及二乘,以唯知有六识故。从无始来者:远指晦昧真心而来;究其无有始相可得,故云:无始。迷真起妄,妄上加妄,故有第六 意识,已属至妄;此妄想乃从意识中所起虚妄想念。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因执五蕴幻妄身心,取为自体,为我相;计我辗转,趣于余趣,为人相 (谓我是人趣,非余趣);计我盛、衰、苦、乐,变异相续,为众生相;计我一报命根,不断而住,为寿者相。此四相,虽随境转计,究竟惟一我相也。认四颠倒为 实我体者:真我本有,迷而不知,妄我本空,执之为实,故曰:颠倒。为我真实之自体,名为迷识境也。一迷识执相竟。

丑二 别成凡小

‘由此便生憎爱二境。于虚妄体重执虚妄,二妄相依,生妄业道。有妄业故,妄见流转;厌流转者,妄见涅槃——

由 此认为实我之故,于违我之境,便生憎怨之心,于顺我之境,便生爱著之心,故云:二境。于虚妄体重执虚妄者:于妄我体上,重执憎爱二种虚妄之心:此起惑也。 二妄相依,生妄业道者:谓妄我之体,与违顺之境,相依而住,造种种业,生虚妄之业道:此造业也。有妄业故,妄见流转者:谓虚妄之业因,依因必定感果,故虚 妄见有流转生死之苦报:此受报也。惑、业、苦三,相续不断,皆由我执,以取界内分段生死之苦。若二乘之人,厌离生死流转,视三界如火宅,发心修道,息缘断 惑,于是沉空滞寂,虚妄见有偏真涅槃之果。此亦由我执,以取界外变易生死之苦也。此中十句,不出生灭四谛。前六句集谛,次二句苦谛,次一句道谛,后一句灭 谛也。然此四相,有迷识、迷智,二种分别。迷识乃凡夫妄认五蕴为我,妄生四相,由此便生憎爱二境;即此经前文所说,亦即金刚经前半所明四相是也。迷智乃圣 人妄有证得,妄分四相,能所未亡,有以取证,发于根本种子;即此经后文所说,亦即金刚经后半所说四相是也。是则四相,通于圣凡,故二经圣凡双举也。二别成 凡小竟。

丑三 总斥迷闷

‘由此不能,入清净觉。非觉违拒诸能入者;有诸能入,非觉入故。是故,动念及与息念,皆归迷闷。

此 正答迷闷不入所以。由上所认妄我,染污真性,纵离六道,复堕二乘,是故不能入清净觉。盖非觉性违拒使之不入,故云:非觉违拒,诸能入者。下二句释成非觉违 拒之意。若云入时是觉入,不入即是觉拒,今觉性不惟不拒,亦复不顺,觉性元无出入,入与不入,总无关于觉性也。故云:有能入者,非觉入故。以是之故,凡夫 动念,起惑造业,即前苦集八句;二乘息念,沉空滞寂,即前道灭二句。俱属染污真性,故云:皆归迷闷。一开示迷识四相竟。

子二 开示迷智四相

丑一 承征引说

‘何以故?由有无始本起无明,为己主宰,一切众生,生无慧目,身心等性,皆是无明。譬如有人,不自断命。

此 首句,征释迷闷之根本也。大疏云:动念既为背觉,息念,即合契真。何以故:动、息皆称迷闷?下引起重说迷智四相义。‘直解’云:本起无明,谓最初一念不 觉,根本而起生相无明也。由一念无明,迷本有法身,成陀那识,为我相根本,自此皆是无明用事,故云:为己主宰。我者、主宰义。谓从无始至今,一向皆是无明 主宰,是为我相。自等觉已还,未破生相无明,异熟未空,皆属我相。然此我相,与诸教所说不同,后文自明。一切众生,生无慧目者:此释无明难断之故。一切众 生,若中年失目,眼前虽不见物,说之即可明了,若胎中生盲,从未见过诸物,纵使为说,亦无所益。如‘涅槃经’说:如盲人不识乳色,他人为说,辗转譬喻: 鹄、雪、贝、米,难明乳色之真。生无慧目者:谓从母胎,受生已来,无有智慧之目,不能照破无明。然此根本无明,非根本智照,决不能破。身心等性,皆是无明 者:谓全体无明,变成五蕴身心,如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妄认即无明,四大、六尘即物,自即己也。由无始已来,认物为己,若不逢知识,开发 慧眼照破,岂有能断者哉,故云:皆是无明。‘略疏’云:前得本起因地,则所修皆是佛因;此用本起无明,则一切皆是魔业。又前以觉圆明故,根尘普净,结云: 一切是觉。今以无明为本,故云皆是无明。譬如有人,不自断命者:此喻显无明,不能断于无明。故喻显有人,身纵卑陋病苦,还自保命,终不肯断。认我亦尔,断 除一切犹易,欲令断我诚难。何以故?我终不能还断于我,故云:不自断其命也。

‘是故当知,有爱我者,我与随顺;非随顺者,便生憎怨。为憎爱心,养无明故,相续求道,皆不成就。

是 无明相续长劫之故,不仅凡小,动念息念,皆归迷闷。即从此发大乘心,修菩萨道,难望成佛。故告以当知者,当以智而知。凡有可爱于我者,我与之随顺,非随顺 而违我者,便生憎怨。憎怨亦是爱,以违我所爱故生憎耳。为憎爱心,养无明故者:为憎爱心,枝末无明,资熏无始,根本无明。由种子复发起现行,而现行复还熏 种子,相续不断,将此求道,皆不成就。故‘宝积经’云:‘于身生宝爱,不离于我人,彼作是修行,由斯堕恶趣。’一承征引说竟。

丑二 次第别明

寅一 征释我相

‘善男子!云何我相?谓诸众生心所证者。

此 正示迷智我相之体。体即生相无明,为观照研穷,对待未亡,辗转而分四相,皆以生相无明为体。前云:由有无始本起无明,为己主宰故也。即第八识,生灭、不生 灭和合,最初一念妄动,迷本有法身,成为业识,以为我相根本。谓诸众生,心所证者:言我相隐微,根之于心,所有证取,其体方现。

‘善男子!譬如有人,百骸调适,忽忘我身;四肢弦缓,摄养乖方微加针艾,即知有我;是故证取方现我体。

此 引事证释我相。谓众生向以无明用事,不知有我,故曰:譬如有人,百骸调适,忽忘我身。百骸者人之身分,调谓调和,适为顺适。如百骸调适,忽忘有我之身;或 宴居静室,或幽隐深山,心绝经营,习闲成性,忽得忘其有身。四肢弦缓,摄养乖方者:四肢、即两手两足。直而不能屈曰弦;柔而不能伸曰缓。此皆摄卫养护,失 其方法。乖,即失也。微加针艾,即知有我者:微加即少加。针刺、艾炙,调治之法,即知有我。此为外境所逼,宛尔心生;心既未平,方知我在,故云:有所证 取,方现我体。前佛明言,无始无明,为己主宰,乃的指根本无明为我。因观照研穷,方显无明之体,此证取是无明,非觉性也。

‘善男子!其心乃至证于如来,毕竟了知清净涅槃、皆是我相。

此 结指我相根本也。谓其心非但了知,二乘涅槃为我相。乃至,超略词。超三贤、十圣,即使证于如来,毕竟了知,清净涅槃,若一念证性未亡,乃生相无明未破,皆 是我相根本。然涅槃是觉体,清净本然,无能无所,非别有可证故。‘直解’引云门云:法身亦有两般病,得到法身边,若法执不亡,己见犹存,亦是病。问曰:三 乘教中,说俱生我执,七地已破,其八地后,乃俱生法执,破此法执,即入妙觉。今经等觉后心,犹未破我相,何悬殊若此耶?答曰:然我法二执,总属一我,谓我 之我,及我之法。然俱生法执,正是我所执之法,故法亦名我。以异熟未空故,但约证取为我耳。此经不同诸说,以四相总属一我,故云皆是我相。一征释我相竟。

寅二 征释人相

‘善男子!云何人相?谓诸众生心悟证者。

此正示迷智人相。首句征,下释。谓诸众生,心悟证者:悟从心发,悟得彼之所证是我,此觉前非也。存我能悟不亡,即为迷智人相;以约对我,即说为人,非他人也。

‘善男子!悟有我者,不复认我;所悟非我,悟亦如是。悟已超过一切证者,悉为人相。

此 蹑前详释,悟得上来所证,以为有我者,即不复认彼为我。已觉前非,所悟之境,既非是我,而此能悟之心,亦复如是,应当亡情,方为合理。设或转计,能悟之 智,已为超过一切能证之者,是依然为智所迷,悉为人相。‘析义疏’云:证者、而云一切,人相、而曰悉为者,正显凡有所证,不亡能证之智,皆名我相。凡有所 悟,不亡能悟之智,皆名人相。

‘善男子!其心乃至圆悟涅槃,俱是我者,心存少悟,备殚证理,皆名人相。

此结指人相。谓不惟悟彼证者是我,乃为人相,其心乃至圆悟彼所证涅槃,俱是我者,亦为人相。心存少悟,备殚证理者:少悟、对圆悟说,漫云圆悟涅槃,此能悟心,名为人相,即使心存少悟,备尽所证之理,若存丝毫悟心未亡,皆名人相。二征释人相竟。

寅三 征释众生

‘善男子!云何众生相?谓诸众生心自证悟所不及者。

此正示迷智众生相。首句征,下释。谓诸众生,自心发起照了,了前证悟之非。悟是所了,了又名能,能所对待,故离前前非。心自证悟,所不及者:超出我人之相,所不能及,以见有证悟之可离,故名众生相。

‘善男子!譬如有人作如是言:“我是众生”,则知彼人说众生者,非我非彼。云何非我?我是众生,则非是我。云何非彼?我是众生,非彼我故。

此 借世人语辞,例明众生相。譬如有人,例彼自心。作如是言:我是众生,例彼心中了智独存。则知彼人,说众生者,非我、非彼,例彼心中,了智独存,自然非我能 证,及与非彼能悟。设难之曰:云何非我?答曰:我是众生,则非是我,例了智独存,则非是能证之我。设又难曰:云何非彼?答曰:是我众生,非彼我故,例了智 独存,则非是能悟之人,非彼之我人故也。此借世人语辞,以为义势,显第三了智独存,非证悟所能及也。

‘善男子!但诸众生了证了悟,皆为我人,而我人相所不及者,存有所了,名众生相。

此结指众生相。但诸众生,了彼心有所证者,为我相。了彼心所悟者,为人相。皆我人句对下,以辨众生相。而我人相,所不及者:了证者空,则我不及;了悟者空,则人不及。虽然我人不及,而了智独存,存有所了,只此了心不亡,名众生相耳。三征释众生竟。

寅四 征释寿者

‘善男子!云何寿命相?谓诸众生心照清净,觉所了者,一切业智所不自见,犹如命根。

此 正示迷智寿者相。谓诸众生心照清净,觉所了者:众生自心体上,发起智照,故曰心照。由观智增明,照此所以能了心,亦不可得,唯一清净觉体,此自觉也。觉他 证、悟、了,三相皆空,觉心源故,以即心之智,还照寂灭之体,即此一念照心,便是一切业智,是第八识上,微细分别也。不言业识,而曰业智者,此属修证边 事,转有漏之业识,成无漏之业智也。所不自见,犹如命根者:谓此业智,虽能除妄,不能自除,故不自见。此微细分别,原从八识上起,八识不能自见八识,如人 有眼,虽然遍见诸物,不能自见其眼。虽不自见,常在其中潜续,犹如命根,而人不自知也。‘直解’云:以返妄归真,至法身极则处,但守住寂灭,不能转位回 机;所谓抱守竿头,静沉死水,宗门名为尊贵堕处,不能超越,故犹如命根,为寿命相。语云:‘百尺竿头坐的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尺竿头重进步,大千沙界现 全身。’故以坐守玄微,命根不断。前云:不住生死,不住涅槃,此正住涅槃耳。

‘善男子!若心照见一切觉者,皆为尘垢;觉、所觉者,不离尘故。

此直示妄源也。谓若心起智照见,此是寿命相。一切觉者,此是前三相。皆为尘垢者:无论能觉与所觉,皆为清净心中之尘垢耳。因能觉与所觉之四相俱属迷智之境,即能觉之心,亦不离尘。何以故?当有能觉未亡故。

‘如汤销冰,无别有冰,知冰销者;存我觉我,亦复如是。

此 下以喻反明。水喻真性;冰喻四相;汤喻智慧。烧水名汤,犹悟心、名智;迷心成我,犹结水成冰。水既成冰,还烧水以治之;心迷成我,还悟心以销之。汤到冰 销,冰销汤尽,同成一水,更无有冰,知冰销者。复本心源,究竟清净,无能无所,尘垢销灭,唯一净心;如汤冰互融,障碍全销,唯一清水矣。存我觉我,亦复如 是者:此为正合。若以反合,无别有我,知我尽者。今翻喻势,顺前正合。存有能觉之我,觉彼所觉是我者,则我见犹存;犹如命根,潜伏身中不断,亦复如是。二 次第别明竟。

丑三 总以结示

寅一 不断不成圣果

‘善男子!末世众生不了四相,虽经多劫勤苦修道,但名有为,终不能成一切圣果,是故名为正法末世。

此 明我相为障道之本。末世众生,指释迦如来佛法有三时差别。正法一千年,教、理、行、果,四法皆全。像法一千年,有教、理、行,而证果者少。末法一万年,但 有教、理,而无行、证。末世,谓末法之世。众生不了四相者:即不了达,迷识与迷智,二种四相。既不了达,则不断除。若不断除,则我相全在。而我相为障道之 本。虽经多劫,勤苦修道,但名有为者:有所作为,是世间因,必得世间果,六道轮转,生死不休。终不能成,一切圣果者:若不了迷识四相而修,则终不能成,小 乘无漏圣果。若不了迷智四相而修,则终不能成,大乘妙觉圣果。是故名为正法末世者:夫正法之时,修则皆证,今带我相修行,而无证果,则正法亦同末世矣。一 不断不成圣果竟。

寅二 辗转征释其故

卯一 一向错认

‘何以故?认一切我为涅槃故;有证有悟名成就故。譬如有人,认贼为子,其家财宝终不成就。

首 句征,何故久修不成圣果:下释。认一切我为涅槃者:认,即不了妄认也。四相皆我,故云一切我。凡所修行,皆依我见,将此我见,以为涅槃故。如前有证有悟, 我人二相,名成就故,即其相也。虽云证悟,意该了觉。‘略疏’云:良由认我,以为涅槃故,虽多劫勤修,终无所益。如认梦身,以为自己,勤为家业,种种疲 劳,终无一事,益于资产。譬如有人,以贼为子者:喻明不成圣果之所以。四相皆我,障道之本,故喻如贼。而乃妄计为自所成果,故以认贼为子喻之。大疏云:贼 若在外,犹可提防,养之为儿,如何检慎?又知贼是贼,贼无能为,养之为儿,宁无损败?如六根取境,犹可制御,藏识妄我,离以辨明?因致如来藏中功德之宝, 念念衰耗,故以其家财宝,终不成就喻之。所谓久修,不成圣果者以此。一一向错认竟。

卯二 我不解脱

‘何以故?有我爱者,亦爱涅槃,伏我爱根为涅槃相。有憎我者,亦憎生死;不知爱者,真生死故;别憎生死,名不解脱。

首 句征,何故认我,便妨于道。下释,所以认我妨道者:以我为憎爱之本故也。有我爱者,亦爱涅槃:我爱为四惑之一,按相宗以第七识,随缘执我,与四惑相应。一 者、我痴:谓愚于我相,迷无我故。二者、我见:谓非我法中,妄见我故。三者、我慢:谓恃所执我,心高举故。四者、我爱:谓于顺我者,深耽著故。以不断我 爱,亦应爱涅槃。今以我爱而求涅槃,则涅槃但资爱根,非真涅槃,谓之错认者以此。伏我爱根为涅槃相者:将此爱根伏之不起,不起之相似涅槃相,以似为真,故 非真也。凡有顺我者,既已取爱于我,有违我者则必取憎于我。以有憎我者,亦憎生死。然此憎心因生死而起。既憎生死,必爱涅槃,不知爱者,真生死故;今修行 不知断己爱根而别憎生死,名不解脱。本爱涅槃,拟除生死,爱心既在,即生死根未除,爱根憎苗。岂名解脱?二我不解脱竟。

卯三 法不解脱

‘云何当知法不解脱?善男子!彼末世众生习菩提者,以己微证为自清净,犹未能尽我相根本——

首 两句征,云何当知,爱涅槃者,本是解脱之法,今何以返不解脱耶?善男子下释。末世众生习菩提者:谓修习菩提,求成圣果之人。以己微证为自清净者:即是涅槃 法相,四相未空。称之曰微者,谓证、悟、了、觉,分分而证故。然证,则自计蕴(身心)净;悟,则自计我净;了,则自计人净;觉,则自计生净,故云:为自清 净。惟余一觉,觉所了者:即是一切业智,犹如命根,常在身中潜续,故曰:犹未能尽,我相根本。我相根本,即是法相。谓是我之法故。法不解脱竟。并上二科, 二辗转征释其故竟。

寅三 验知我根未尽

‘若复有人赞叹彼法,即生欢喜,便欲济度;若复诽谤彼所得者,便生嗔恨——则知我相坚固执持续,潜伏藏识,游戏诸根,曾不间断。

此 以违顺二境,验知我根未尽,实借此以证法未解脱也。言修行人,自谓已得涅槃之法,但就世境违顺,一验便知。设若有人,赞叹彼法,随即生喜,便欲济度。设若 有人,诽谤彼所得者,便生嗔怒,怀恨在心。因对外境赞诽,验得内心喜怒,则知我相、坚固执持,法执全在。以此种子潜伏藏识;藏识,即第八识,微细分别。前 云一切业智,所不自见。如鱼潜于渊,似鼠伏于穴,遇境便发。游戏诸根门头,曾无间断者:谓恒审思量我相随也。一开示障道四相竟。

癸二 斥迷无功劝修

子一 分类为斥

丑一 斥有我无功

‘善男子!彼修道者,不除我相,是故不能入清净觉。

此承前正明,彼末世修道之者,必要断除我相,设若不除我相,有损于道。如前所云:认贼为子,所有功德法财,终不成就,以是之故,不能入清净觉。

‘善男子!若知我空,无毁我者,有我说法,我未断故。众生寿命,亦复如是。

此 蹑前不除我相,不能入清净觉。故重呼善男子!设若欲入清净觉性,当知人、法,二我皆空,既得二我空故,则赞毁亦空,自然不见有毁我者,亦不见有赞我者。若 有我为其说法,便欲济度于他,此正是我相未断。若我相未断则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四相全在,故云:亦复如是。一斥有我无功竟。

丑二 说病无功

‘善男子!末世众生说病为法;是故名为可怜愍者。虽勤精进,增益诸病,是故不能入清净觉。

末 世众生,不了四相,四相若存,总名为病。闻赞生喜,而为说法。说自所证,正是我相;说自所悟,正是人相;说自所了、所觉,正是众生、寿命。以病为法,是故 名可怜愍。虽历劫精勤精进,而带病修行,但增益诸病。如称实修行,唯增益实德,如药草等,种有甘苦,水土所滋,各唯增益。苦,喻我相为本;甘,喻净觉为 本;水、土,则喻万行。此我相为本,是故不能入清净觉。二斥说病无功竟。

丑三 斥窃德无功

‘善男子!末世众生不了四相,以如来解及所行处,为自修行,终不成就。

末世众生,未尽我相根本,不能了达四相皆空,以如来解行,回为己有。依佛所说之理而解,及佛所行之行而修,是谓窃取如来之德为己德,非己亲证,故终不成就。三斥窃德无功竟。

丑四 斥增慢无功

‘或有众生,未得谓得,未证谓证。见胜进者,心生嫉妒,由彼众生,未断我爱,是故不能入清净觉。

或 有增上慢众生,未得涅槃之理便自谓已得,未证菩提之智便自谓已证:得少为足,故为增上慢人。见胜进者,心生嫉妒:夫圣人用心,物我一如,见有胜于己,更希 前进者,应生欢喜,而今不然,心生嫉妒,谓嫉我不能,妒彼胜我。然嫉妒之心,发于我爱,故知由众生,未断我爱,是故不能入清净觉。一分类为斥竟。

子二 警策真修

‘善男子!末世众生希望成道,无令求悟,唯益多闻,增长我见。

末世众生发心修道,希望成就道果,须先悟圆觉真心,依此心修习。此是成佛正因,自然克成道果,切勿将心待悟。苟有待悟之心,则必广求经教,执相似语,回为己解,谓己发明。但唯增益多闻,增长我见,非真修也。

‘但当精勤,降伏烦恼,起大勇猛!未得令得,未断令断;贪、嗔、爱、慢,谄、曲、嫉妒,对境不生;彼我恩爱,一切寂灭——佛说是人,渐次成就。

此 劝真修也。真修之士,不必将心待悟,亦不要广求多闻。但当一心精进而无异缘,念念勤劳而无懈怠。降伏烦恼者;先断迷识四相,略显空无我理,得相似涅槃。更 劝起大勇猛:进修不退为大勇;冒难不屈为大猛。未得清净涅槃者令得,未断迷智四相者令断。贪、嗔、爱、慢,谄、曲、嫉、妒,对境不生者:此对境验心,果然 贪、嗔、爱、慢等烦恼,对境不生。彼我恩爱,一切寂灭者:生死根本,最难拔除。念尽则自他俱寂,如此自验其心。如古德云:‘学道不必将心求悟,但于一切烦 恼境界透得过,便是悟处。’故佛说此人,渐次可以成就。先断迷识四相,进断迷智四相,是为渐次成就也。

‘求善知识,不堕邪见。若于所求别生憎爱,则不能入清净觉海。’

此 承上,虽然渐次可以成就,还要更求善知识,决择邪正分明,令依正修,不堕邪见,如此方得相应,是为真修。若于所求别生憎、爱、取、舍之心,是则我根未尽, 毕竟不能入清净觉海。以海为众流所归,出生诸宝。喻彼大圆觉心,流出一切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罗密。教授菩萨,取喻如海,良有以也。一长行竟。

壬二 偈颂

癸一 标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癸二 正颂(如次讽前,科同长行。)

‘净业汝当知:一切诸众生,皆由执我爱,无始妄流转,未除四种相,不得成菩提。

净 业汝应当了知,一切众生迷识四我,不可不断,迷智四我,不可不除!何以故?谓凡夫众生皆由执迷识之我爱,无始至今,起惑造业,虚妄流转于分段生死;二乘众 生皆由执迷智之四相,证、悟、了、觉,能所不亡,虚妄流转于变易生死。而未除我、人、众生、寿者之四相,所谓涅槃生死等空华,而所证涅槃非真,岂得成菩提 耶?

‘爱憎生于心,谄曲存诸念,是故多迷闷,不能入觉城。

长 行分类为斥有四:一、有我,二、说病,三、窃德,四、增慢。此中首句义颂第一有我:以顺我者爱,违我者憎。二句义颂后三。以说病为法,有谄媚听者义;窃 德、增慢,有曲护己短义。皆有碍胜进,是故多迷闷,不能入觉城。有念无念,同归迷闷,故不能入觉城。城喻涅槃。‘直解’云:此涅槃,魔外不能侵,万德之所 聚,众圣之所归,万行之所入,故喻如城。

‘若能归悟刹,先去贪嗔痴,法爱不存心,渐次可成就。我身本不有,憎爱何由生?此人求善友,终不堕邪见。所求别生心,究竟非成就。’

此 警策真修也。若能归心悟刹;刹,乃世界之都称。喻圆觉妙心,为所悟之境,依圆觉妙心为正因,自可成就净觉也。先除去贪、嗔、痴,此劝断迷识四相。贪,谓顺 我者生贪;嗔,谓违我者生嗔。此二皆属我爱,同依我起故。痴,即我痴,谓愚于我相,迷无我理。此皆迷识而有我、人、众生、寿者,故劝断之。法爱不存心者: 此劝断迷智四相,然证、悟、了、觉、四相,执之生爱,故为法爱。于此四相,不生爱心,是谓法爱不存心,则迷智四相破矣。渐次可成就者:若惟执顿悟,不假渐 修,未必即能成就。如‘楞严’所云:‘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今即悟净圆觉心,又能断除迷识、迷智,二种四相,故渐次可入清净觉矣! 故云:成就。我身本不有,憎爱何由生者:净觉成就,了达无我理。我既无我,身将安在?身既叵得,则憎爱自空,故云:何由生。此人求善友,必不堕邪见者:此 人还须求得正知正见之善友,时闻开导,终不至堕落于邪外也。所求别生心,究竟非成就者:若于所求善友,自当依法不依人,倘若别生一种种性高下之分,而起憎 爱之心,纵有所得,究竟非真成就净觉矣。以彼既有憎爱,则是我相根本犹未尽故。一除我入觉竟。

圆觉经讲义卷第五

庚二 依师离病

辛一 普觉启请

于是普觉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此三业恭敬,准前可知。

辛二 正陈请词

壬一 庆前

‘大悲世尊!快说禅病,令诸大众,得未曾有,心意荡然,获大安隐。

此当机为众庆幸。云大悲世尊,快哉乃为众生开示演说禅宗之病,令诸大众深悟迷智四相:证、悟、了、觉,亦属禅病。得未曾有,心意荡然,获大安隐者:谓心开意解,四相荡然,无存于胸中,净觉真境,获大受用。安隐,即自在无碍安隐义也。

壬二 请后

‘世尊!末世众生,去佛渐远,贤圣隐伏,邪法增炽。使诸众生求何等人,依何等法,何等行,除去何病?云何发心,令彼群盲不堕邪见?’

如 来大悲,先忧末世。以末法之世,去佛之时渐远,法弱魔强,贤圣或隐藏于岩谷,或伏处于海隅,正教寖衰,邪法增炽。前云:求善知识不堕邪见。故此初问,使诸 众生,求何等样人,为善知识?既求其人,必依其法,故二问依何等法,既依其法,必行其行,故三问行何等行?既行其行,必除其病,故四问除去何病?如此四问 既毕,又问云何发因地心,令彼群盲,不堕邪见者:谓发心不等,有权、实、顿、渐、偏、圆之别,末世众生,生无慧目,不能辨识。请求如来开导,令彼群盲,不 致堕落于邪见稠林矣!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二正陈请词竟。

辛三 如来赞许

尔时,世尊告普觉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咨问如来如是修行,能施末世一切众生无畏道眼。令彼众生得成圣道。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重 言重哉:一、现益大众,二、末及当来。汝若非乘大愿力,发普觉心,安能咨问如来如是修行?咨问者,是有所谋而问也。于五问中,独言修行者,以前后五问,皆 为成就修行事故。汝此一问,胜似布施末世一切众生无畏道眼。见道分明,无所怖畏,令彼众生得成圣道,不堕邪见。汝今谛听!许其当为汝说:

辛四 承教静听

时,普觉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辛五 正答所问

壬一 长行

癸一 指明师令事

子一 令识

‘善男子!末世众生将发大心,求善知识,欲修行者,当求一切正知见人:心不住相;不著声闻缘觉境界;

此 答初问,求何等人也。末世众生将发大心,将要发大乘心,以为正因也。真正因地心,即所谓发菩提心是也。求善知识者,正缘也。有因有缘,方能克果。谓善能知 真识妄,知病识药,善能观机施教,对病授方,令得安隐也。故文殊告善财云:‘亲近供养,诸善知识,是具足一切智,最初因缘也。’欲修行者,当求一切正知见 人者;发心原为修行,现欲修行,当求善知识引导,免入歧途。善知识善能了达觉性,不因修生,决择无疑,名正知见。‘法句经’云:‘善解深法,空无相无作, 无生无灭,了达诸法,从本已来,究竟平等。’心不住相者:离凡夫烦恼境界,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即不住一切相也。 不著声闻、缘觉境界者:离二乘滞寂境界。二乘人无大乘志愿,沉空滞寂,得少为足,是故不著。上是顺行,下是逆行。

‘虽现尘劳,心恒清净;示有诸过赞叹梵行,不令众生入不律仪——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菩 萨现身世间,饶益众生,虽现尘劳烦恼之中,心恒清净,处染不染。如‘净名’云:‘虽有妻子,常修梵行’等。示有诸过,赞叹梵行者:圭峰大师云:欲度有过众 生,先以同事相摄,心既相亲,方能受教。如‘净名’云:入诸淫舍,示欲之过等。或为利益,或为别缘,所作非仪,暂乖真教,祗得贬己承非,不得饰非说理,以 误凡下。不令众生入不律仪者:示有诸过,即不律仪事:因赞叹梵行,故不令入也。求如是人,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求如是善知识之人,引发大心,趣向正 修行路,即得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之道矣!是知善知识,不可不择也。一令识竟。

子二 令事

‘末世众生见如是人,应当供养,不惜身命。

末世众生既见如是顺行、逆行之善知识,即知是得成菩提之正缘,应当四事供养。然诸供养中,法供养最。乃至拚身舍命,在所不惜。‘大乘四法经’云:‘诸苾刍尽形寿,乃至逢遇丧命因缘,必定不得,舍善知识。’

‘彼善知识四威仪中常现清净,乃至示现种种过患,心无憍慢,况复搏财、妻子、眷属?

彼 善知识于行、住、坐、卧四威仪中,常现顺行,清净无染,为作模范,令彼众生,依而行之。乃至示现逆行,种种过患者:指淫、杀、盗、妄等,虽行是事,极为惭 愧,即便赞叹梵行,而作折伏,令彼众生,心无憍慢;谓已知其所为,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故。憍者,矜我胜彼;慢者,轻彼劣我。况复搏财、妻子、眷属者: 以重况轻之意。言种种过患,其心尚无憍慢,况复贪著搏食,及与财宝,爱染妻子,及诸眷属,岂得慢耶?圭峰大师云:夫菩萨化身,权道难测,但依法门,莫疑其 迹,不以顺行,即效虔诚,或观逆行,便生憍慢。故‘智论’云:‘于诸师尊,如世尊想。若有能开释深义,解散疑结,于我有益,则尽心敬之,不念余恶。如弊囊 盛宝,不得以囊恶故,不取其宝。又如夜行险道,弊人执炬,不得以人恶故,不取其减照。菩萨亦复如是,于师得智慧光明,不计其恶也。’二令事竟。

子三 显益

‘若善男子,于彼善友不起恶念,即能究竟成就正觉,心华发明,照十方刹。

此 显示利益。善男子!若修行者,于彼逆行善友,不起憍慢等诸恶之念。恶念若起,障碍便生,法何得入,即所谓依法不依人。以因地心情净故,正念纯熟。从此修 行,因正果正,故曰即能究竟,成就正觉。心华发明,照十方刹者:觉心既明,即得心华开发,普照十方刹土,成佛度生矣。一指明师令事竟。

癸二 示四病应除

子一 总标征起

‘善男子!被善知识所证妙法,应离四病。云何四病?

此答二问,依何等法也。善男子!彼善知识所证妙法者:即指圆觉为妙法;包罗法界,涉入无碍,故称妙法。此法应离四病,若有其一,即不堪为师。但听所说法,心住相者,则为法病。若离法病,则知见自正,方可依故。究竟云何是四病?

子二 别明行相

丑一 作病

‘一者,作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于本心作种种行,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作得故,说名为病。

此 释四病行相。一者,作病,即生心造作。若复有人作如是言者:若复有一类修行者,作如是思惟计度之言,我于本心,作种种行。此是错解幻观中,起种种行,欲求 圆觉义也。实不达彼,先悟净圆觉,然后依净觉心,发起幻智,观诸幻众,而起幻行,乃至幻相永灭,方得圆满菩萨,清净妙行。今乃虚妄计度,欲契觉心,既是造 作生心,岂合无为寂照。夫圆觉之性,天然本具,不假造作,今以有作之修,而求圆觉妙性,且此妙性,岂造作而可得耶?故说名为病。一作病竟。

丑二 任病

‘二者,任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等今者,不断生死,不求涅槃。涅槃、生死无起灭念,任彼一切随诸法性,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任有故,说名为病。

二 者,任病,即任意浮沉。若复有人作如是言者:若复有一类修行者,作如是思惟计度之言:悠悠任性,我等今者,不断生死,以生死本空,更何所断?不求涅槃,以 涅槃本寂,何假寻求?涅槃生死,不欣不厌,无起灭念者:无涅槃之念起,无生死之念灭,一味任彼一切,随诸法性,如火性是热,水性是湿,各各差别也。妄从他 妄,真随他真,任运而行,随缘而住,饥来吃饭,睡来便卧,东西南北,无定去住。此是错会‘普眼章’中,觉成就故,不与法缚,不求法脱,不厌生死,不爱涅槃 等义。实不知彼,圆觉成就,顿同佛境,冥一如之无心,即万物以恒寂,故得普照,寂灭无二。今乃虚妄计度,任运随缘,以求圆觉。当知圆觉性,虽本无修习,不 妨幻力修习,岂任意而得有耶?故说名为病,二任病竟。

丑三 止病

‘三者,止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今自心,永息诸念,得一切性寂然平等,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止合故,说名为病。

三 者,止病,即止息妄念。若复有人作如是言:若复有一类修行者,作如是思惟计度之言:我今于自心中,永息妄念,得一切诸法之性,寂然平等。其念若起,分别自 生,故见外境差殊,念若止息,分别不生,故见物我一如,自他平等,欲求圆觉。此是错会静观中,取静为行,及澄诸念之义。实不达彼,先悟净圆觉,然后依净觉 心。虽悟即动即静,而以静境安心,渐修诸行,方得成就。今乃虚妄计度,止妄即真,何须别照。彼圆觉性妙性,大用无方,非止合故,说名为病。三止病竟。

丑四 灭病

‘四者,灭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今永断一切烦恼,身心毕竟空无所有,何况根尘虚妄境界,一切永寂,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寂相故,说名为病。

四 者,灭病,即灭除心境。若复有人作如是言者:若复有一类修行者,作如是思惟计度之言:我今永断一切烦恼;烦恼属惑,依惑造业,依业必受身心苦乐之报。今永 断一切烦恼,烦恼断尽,身心何有,故曰:身心毕竟空无所有。身心既空,根尘安在?何况,比况之辞。根尘互相倚托,故云:虚妄境界。相既虚妄,则诸相既泯, 寂相现前,欲将此心永证圆觉。此是错会灭观中,断诸烦恼,随顺寂灭等义。实不达彼,先悟净圆觉,以为本修因地心,并无妄计。今乃虚妄计度,一切永寂,欲求 圆觉。不知圆觉之性,无碍圆融,非动非静,不离动静,住寂之心,何能契合?故曰:非寂相故,说名为病。二别明行相竟。

子三 结明真伪

‘离四病者,则知清净。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此 结示正观。以圆觉自然,本自天然,不假功用,故于前四种,说名为病。若离四病,则知圆觉自性圆明,无欠无缺,故云清净。古德云:‘修证即不无,染污即不 得。’若作如是之观而修者,得入圆觉正性,名为正观。若作他观而修者,不得圆觉正性,名为邪观。正观为成佛之坦途,他观是堕魔之险径。今依离病之师,乃不 住相人,是正知正见之者。二示四病应除竟。

癸三 辨事师之心

‘善男子!末世众生欲修行者,应当尽命供养善友,事善知识。彼善知识欲来亲近,应断憍慢;若复远离,应断嗔恨。

此 答第三问,修何等行也。末世众生,去佛渐远,欲修行者,不假善知识,以为模范,难免错入邪径。然菩萨行门无量,本无定迹,此不说六度万行,但令善事明师, 应断憍、慢、嗔、恨之心,以为根本。如善财童子于文殊处,发菩提心,已问菩萨行,文殊亦不具说,但令亲近善知识,一生圆旷劫之果。应当尽命供养善友者:尽 命,即尽其形寿也。以衣服、饮食、卧具、医药,四事供养善友,并事善知识。寻常善友,即指善知识,不甚分别。今经双用,自当分释。既称为友,自是同学,有 劝善规过之益,故称善友。恐彼四事不足,不能安心办道,得久亲近也。善知识者:应指师承,具正知见,善知法要,善识物情,能为众生,解粘脱缚,能为众生, 抽钉拔楔,是以称善。执侍巾瓶,供给所需,故名为事。彼善知识欲来亲近,应断憍慢者:善知识度人,种种方便,俯就物机,欲来相亲相近,应断憍慢之心。憍, 谓自高;慢,谓轻彼。如云:知识尚来近我,我又何必往求。只此二语,则是憍且慢矣!若复远离,应断嗔恨者:或为折伏憍慢,或为应赴机感,若复远离,则应断 嗔恨之心,嗔,谓嗔恚;恨,谓怀恨。如云:任去不复追随,此后永不求彼。只此二语,则是嗔且恨矣!

‘现逆顺境,犹如虚空,了知身心,毕竟平等,与诸众生同体无异——如此修行,方入圆觉。

现, 即善知识权巧示现。或现逆境,或现顺境。远离名逆,亲近名顺,若逆若顺,心无二念,故观亲近远离之境,心如虚空,自能了知,善知识之身心,与自己之身心, 毕竟平等。并与诸众生,同一圆觉体性,亦复无二。无异,即无二也。何生憎爱于其间哉!如是修行,方入圆觉者:谓如上所说,尽命供养善友,事善知识,依之修 行,此人无人我相,乃为受道法器,故方能得入圆觉也。三辨事师之心竟。

癸四 明除病之行

子一 明所治

‘善男子!末世众生不得成道,由有无始自他憎爱一切种子,故未解脱。

此 答第四问,除去何病也。末世众生发心修行,所以不能得成菩提之道者,何也?由有无始生相无明已来,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名阿赖耶识,而计我之心生,妄分 自他。设有违自而顺他者,便起憎心,又有违他而顺自者,便起爱心。于人既尔,于法亦然。由此憎爱,熏成种子,在八识田中,是为微细病故。因有种子,难契觉 心,随所闻法门,即生心作意,舍此取彼,憎妄爱真,难亡能所,故此未得解脱。一明所治竟。

子二 明能治

‘若复有人,观彼怨家,如己父母,心无有二,即除诸病。于诸法中,自他憎爱,亦复如是。

上 云:无始无明,憎爱种子,为障道之病根,故虽修行,未得解脱。今则等心观人,若复有人,观彼怨家,如自父母一样,怨亲平等,心无有二,则憎爱种子自断,而 障道之病根自除,故云:即除诸病。于人既然平等,次则等心观法。法,即修证之法。于诸法中,涅槃生死无二;无二,则无自他憎爱。故知诸病,祗由爱真憎妄, 见自见他。今既断斯种子,则诸病自除,故云:亦复如是,四明除病之行竟。

癸五 愿发心深广

‘善男子!末世众生,欲求圆觉,应当发心作如是言:“尽于虚空一切众生,我皆令入究竟圆觉。”于圆觉中,无取觉者,除彼、我、人一切诸相,如是发心,不堕邪见。’

此 答第五问,发何等心也,即发四种心。如‘般若弥勒颂’云:‘广大第一常,其心不颠倒。’此如‘金刚般若经’云: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 心,乃教以用四种心,降伏妄心。今经云:末世众生欲求圆觉,应当发四种心。作如是言:尽于虚空一切众生者:此广大心也;菩萨发心,本无分剂,尽于虚空之 内,所有一切众生,怨亲平等,普照无二也。即同彼经,所有一切众生,若胎、卵、湿、化等类是也。我皆令入究竟圆觉者:此第一心也;我皆令发心修行,同入究 竟圆觉而成佛果也。即同彼经,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无余,则非二乘权教所证涅槃,与究竟圆觉,同是到家法也。于圆觉中,无取觉者:此即常心也。谓我 入觉,我即圆觉,众生亦尔,有何取著耶?故天亲云:‘自身灭度,无异众生,故名常心。若见众生,因我入觉,即非常也。’是灭度众生,不见度生之相,故能常 度众生;即同彼经,如是灭度无量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实无,即菩萨妄心降伏,不见有众生可度也。除彼、我、人一切诸相者:此不颠倒心也。谓发愿除 彼我相、人相,以及憎、爱、诸相。人、我、憎、爱,全系颠倒之心,自他不平等也。即同彼经,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我、人、众 生、寿者四相,即颠倒心。菩萨若有,即非真菩萨也。如是发心,不堕邪见者:谓如是发四种大乘菩提心者,自然不堕落于邪见。我人等相,皆邪见也。五显发心深 广竟,并前四科,一长行竟。

壬二 偈颂

癸一 标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癸二 正颂(科同长行)

‘普觉汝当知:末世诸众生,欲求知识者,应当求正觉,心远二乘者。

普觉!汝应当以智了知,末世诸众生欲求善知识,应当求正知正见之人,发大乘愿行,心远离于二乘者。此颂求师,一也。

‘法中除四病,谓作止任灭。

法中:即依何等法之中。应除作、止、任、灭,四种法病。师能离病,即为明师,自当依师离病。此颂依法,二也。

‘亲近无憍慢,远离无嗔恨,见种种境界,心当生希有,还如佛出世,不犯非律仪,戒根永清净。

首 句,善知识,作不请友,俯就机宜,令得亲近,勿生憍慢。二句,善知识别应他缘,勿生嗔恨。见种种现逆现顺境界,心中当生希有想,纵有逆行,还如佛出世,生 心如佛想。此颂除病三也。不犯非律仪,戒根永清净者;倘见师逆行,不得随之,以犯非律仪,其所有戒根,永远得以清净。此颂修行,四也。

‘度一切众生,竟究入圆觉,无彼我人相,当依正智慧,便得超邪见,证觉般涅槃。’

度 一切众生者:即广大心也。尽虚空界众生,平等而普度之。究竟入圆觉者:普度众生,究竟成佛,同入圆觉妙性,即第一心也。无彼我人相者:是已达圆觉中,无取 觉者,虽度众生,不见度生之相,故能常度众生,即常心也。故得无我、人、憎、爱诸相,即不颠倒心也。发此四心,应当依止正智慧修习,便得超越邪见,而得正 知正见。证觉般涅槃者:证究竟圆觉,大般涅槃,即无余涅槃也。二依师离病竟。并上一科,后二问答两重除障竟。再并上二科二四问答,别明观行,中根修证竟。

戊三 一问答道场加行下根修证

己一 圆觉启请

于是圆觉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三业恭敬,准如前释。

己二 正陈请词

庚一 庆前

‘大悲世尊!为我等辈广说净觉种种方便,令末世众生有大增益。

大悲世尊者:为悲念现前法会,及悲怜末世众生。为我等辈:指现前法会。广说净觉种种方便者:总指前文,重重开示,皆为广说净觉,修习方便。令末世众生:远指未来;辗转流传,而至末世。大心众生闻之,依此修习,于大圆觉,有大增益。一庆前竟。

庚二 请后

‘世尊!我等今者已得开悟。若佛灭后,末世众生未得悟者,云何安居,修此圆觉清净境界?此圆觉中三种净观,以何为首?惟愿大悲,为诸大众及末世众生,施大饶益!’

世 尊,我等今者亲自佛闻种种方便,已得开悟。若佛灭度之后,末世众生未得亲奉金言,无由得悟。不知如何生信,如何发解,如何起修,如何得证?将信、解、修、 证之事,未得悟者。若逢夏首,必当安居修习,然安居仪式有大小乘之分,故以云何为问。或依何种,望佛克定指示,遵照修习,圆觉清净境界?此境,即是理境, 本来清净,不假修为。此圆觉中三种净观,以何为首者:此圆觉中,前所修三种净观,皆约已悟者,奢摩他中,先悟净圆觉,以静觉心,取静为行;三摩中,起幻为 行;禅那中,寂灭为行。今约末世未悟,不知以何为首?惟愿如来,大悲普济,为诸现前大众,以及末世众生,施大饶益,令得随顺修习,证入圆觉也。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二正陈请词竟。

己三 如来赞许

尔时,世尊告圆觉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问于如来如是方便,以大饶益施诸众生。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尔 时世尊告圆觉菩萨言,重言善哉者:乃赞叹当场一问,今后两益。故曰善男子,汝等乃能问于如来;非具足圆觉者,必定不能也。如是方便者:‘析义疏云:略明有 二:一、通相方便,谓修习圆觉之通方便。二、别相方便,谓三种净观之别方便。观佛答处自知:得别方便,则三观可成;得通方便,则圆觉可证。是为菩萨,以大 饶益,施诸众生。汝今谛听,当为汝说。三如来赞许竟。

己四 承教静听

时,圆觉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己五 正答所问

庚一 长行

辛一 答道场

壬一 结前

‘善男子!一切众生,若佛住世,若佛灭后,若法末时,有诸众生具大乘性,信佛秘密大圆觉心,欲修行者;若在伽蓝安处徒众,有缘事故随分思察,如我已说。

呼 当机日,善男子者,令其注意也。一切众生,指现在以及未来具大乘性者。性,谓种性,即根器也。若佛现住世间,是有佛时;若佛灭度之后,是无佛时。法运有三 种差别:一、正法时:谓去佛不远,正法犹存,能信教、解理、修行、证果,共一千年。二、像法时:去佛渐远,像法仅存,有教、理行三,而证果者,麟角凤毛, 亦共一千年。三、末法时:去佛遥远,根机愈薄,教、理虽有,行、果两亡,共有一万年。若法末时者:此独指第三末法时代,正法寝衰,邪法炽盛也。有诸众生, 具大乘性者:间有一类众生,曾在过去,从佛闻说大乘,熏成种子,故云:具大乘种性;依种子发现行。信佛秘密大圆觉心,欲修行者:谓能发信心,信佛独证,秘 奥隐密,大圆觉心,非机不说,并信自己,亦具圆觉妙心,亦当作佛,于是发菩提心,欲修行者。若在伽蓝安处徒众者:伽蓝,是略梵语,具足应云,僧伽蓝摩,此 云和合众园。谓十方僧众,和合共住,清净园林也。四事无阙,方能安处徒众,一心办道。有缘事故,随分思察者:若有外缘,不能与众同修,祗得随其分量,正念 思察。如我于前‘普眼章’中,及三观诸轮所说,圆机菩萨,不滞空闲,种种施为,作诸利益,广度群品,备学法门,随其分量,思察三观。一结前竟。

壬二 正说

癸一 道场期限

‘若复无有他事因缘,即建道场,当立期限:若立长期,百二十日;中期百日;下期八十日,安置净居。

若 复无有利他事因缘,如上科,或主持伽蓝,匡领徒众,皆利他之事。菩萨逢益即为,遇缘且赴,故令随分思察。今既无有利他事,当以自利为重,故令即建道场。道 场者,修行办道之场。当立期限,加功用行,克期取证。若立长期百二十日,中期百日,下期八十日。然定三期者,因根有利钝,期有长短;上根八十日,中根百 日,下根一百二十日。安置净居者:安置清净居处,务令外人外事,不得相涉也。一道场期限竟。

癸二 限内修行

子一 明道场行相

丑一 明随相用心

‘若佛现在,当正思惟;若佛灭后,施设形像,心存目想,生正怀念,还同如来常住之日。

此 明道场,限内修行之相。若佛现在者:指如来住世时也。不假设像,惟当正忆念佛之法身,遍一切处。又复当知唯心,无外境界。若佛灭后者:指如来去世时也。礼 佛应须施设形像,心存是佛,目睹想佛。谓如来去世,不睹真仪,设像谛观,引心入法。‘金刚经’云: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生正忆念者:谓忆念如来,真身 不灭,还同如来常住之日,无以异也。一明随相用心竟。

丑二 明礼忏仪式

‘悬诸旛华经三七日,稽首十方诸佛名字,求哀忏悔,遇善境界,得心轻安。

悬 诸幢旛,烧香散华,严持坛场,备如方等经说。经三七日者:方等经极少七日,久则不遮。下正明法事。稽首十方诸佛名字者:准离垢慧菩萨,所问‘礼佛法经’, 总有八重:一、供养,二、赞佛,三、礼佛,四、忏悔,五、劝请,六、随喜,七、回向,八、发愿。今略唯礼佛、忏悔,然文虽略,法必具行。‘起信论’中亦 云:应当精勤礼佛、忏悔、劝请、随喜、回向、常不休息,得免诸障,善根增长。稽首十方诸佛名字。圭峰大师云:名以召体,观而礼之。准勒那三藏礼佛观门,优 劣有七:一、我慢礼,二、唱和礼,此二非仪。三、恭敬礼:敬从心发,运于身口,五轮著地。四、无相礼:深入法性,离能所相。五、起用礼:观身与佛,皆从缘 起,如幻如影,普运身心,遍礼一切。六、内观礼:但礼身内,法身真佛,不缘他佛。七、实相礼:若内若外,若凡若佛,同一实相;见佛可礼,亦是邪见,观身实 相,观佛亦然,名平等礼。故文殊云:不生不灭故,敬礼无所观等。后四礼、皆属观行,谓第四空观,礼真谛佛,入法之性故。五、假观,礼俗谛佛,从体起用故。 六、中观,礼第一义谛佛,不见空色,直见本觉真性故。七、则三观一心,礼三谛一境佛,不取真弃假,泯绝无寄故。今经既是随相门中,且当第三第五礼也,余在 下离相摄念中。求哀忏悔者:忏、谓忏涤前愆;悔、谓悔除后过。其所忏法有二:若约责心,三障俱忏,由于无始,起贪、嗔、痴等之惑,发动身口,造一切之业, 备受生死轮回之苦。若就所作,唯忏恶业。恶业、复有性罪、遮罪。遮罪、依教作法忏之;性罪、须起行。起行有二:一、事行,身旋礼,口读诵,意策观。二、理 行,观罪性空,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我心自空,罪福无主。遇善境界者:此感应也。或睹光明,或见佛像,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故 下文云: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身心轻安者:此获益也。谓身心轻快和安和,神清气爽,身心既净,道果堪成也。二明礼忏仪式竟。

丑三 明离相用心

‘过三七日,一向摄念。

经过二十一日,以既得感应道交,自当会缘入实。初以尘心粗重,令托胜相为缘,相既皆虚,诚宜入实,故曰:一向摄念。一向者,蓦直去,绝拟议思量;摄念者,收摄妄念、完成正观,直契圆觉妙心也。一明道场行相竟。

子二 明遇夏安居

丑一 标异声闻

‘若经夏首三月安居,当为清净菩萨止住。心离声闻,不假徒众。

此 言入期之法。西域佛制,三月安居,通名结夏。今当夏首,乃入期之初也。既经夏首,不便出入,大小两乘,皆当作安居法也。圭峰大师云:然建道场,或在伽蓝, 或于余处,期限未满,夏首已临,入众安居,则乖誓约,作念结夏,又杂观心。道场中人,由此疑惑,如来远念,故为辨明,为俗乖律则非,因大废小无失。当为清 净菩萨止住:清净有二:一、心性清净,约菩萨说。二、境界清净,约声闻说,止住,即是安居。心离声闻:其心离声闻小乘法,故不假徒众。以声闻安居,必先白 僧,须假徒众。今既不入彼众,故云不假也。一标异声闻竟。

丑二 正陈词句

‘至安居日,即于佛前作如是言:“我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某甲,踞菩萨乘,修寂灭行,同入清净实相住持;以大圆觉为我伽蓝。

此 示安心之法也。上言心离声闻,此为菩萨所修。遵佛制,至安居日,即四月十五日。大小两乘:皆于此日安居。即于佛前者:显异小乘,作僧事,白僧即是。此是大 乘,作佛事,应白佛言。作如是言者:对佛前作如是之言。自己陈白:我比丘、比丘尼是出家二众:优婆塞、优婆夷是在家二众。按小乘安居,唯许出家二众,今是 大乘,心性安居,故许四众同修。我某甲,各称其名,今依踞菩萨大乘之法,以简羊鹿之车;修习真如寂灭之行,以简谛缘之修。‘析义疏’云:寂灭者,依真如而 立名。谓真,即无妄,离言说相,名寂,如,即不变,离心缘相,名灭。称此理而修,因名之为行也。同入清净,实相住持者:谓心心作观,行行契真,名为同入, 清净实相。本经谓圆照清净觉相,此清净实相者,即清净觉相也。实相无相,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俱无所在,此不变也。实相无不相,具足恒沙称性功德之 相,此随缘也。实相、无相无不相,若言其空,大用历历,真空不碍妙有;若言其有,全体寂寂,妙有不碍真空。此不变常随缘,随缘常不变也。简异小乘,事相住 持,以显大乘实相住持也。以大圆觉,为我伽蓝者:谓不依世界住止,乃住心境双亡之地,八识海澄,流注相灭。以大圆觉,平等普照,寂灭无二,体遍法界,故得 名大。以为我之伽蓝,于四智中,即大圆镜智也。

‘身心安居平等性智;涅槃自性无系属故。

圭 峰大师云:身,即五识,依色根所发故;心,即意识,以五识取尘,意识分别,熏动心海,波浪从生,故不名安。今意无分别,五不妄缘,识浪永寂,与体一如,故 名安也。身安故,即成所作智;心安故,即妙观察智。平等性智者:此以四惑相应,妄计赖耶,为自内我,于平等理中,起不平等见。今既所缘性寂,能缘七识自 如,如性皆同,即平等性智。涅槃自性无系属故者:谓涅槃自性本无身、心、世界可系属故,以小乘计著方处,今依大乘,随顺法性,故无所属。

‘今我敬请,不依声闻,当与十方如来及大菩萨三月安居,为修菩萨无上妙觉大因缘故,不系众徒。

我今敬请,不依声闻,事相安居。当与十方如来法身,实相安居,故为菩萨所修,无上妙觉大因缘。乃菩萨自觉圣智之境,为菩萨独诣自证之地,故云不系徒众。二正陈词句竟。

丑三 结示休夏

‘善男子!此名菩萨示现安居。过三期日,随往无碍。

此 名菩萨示现安居者:上言菩萨,修寂灭行,安居平等性智,有何期限?今云示现者,权引小乘,夏首安居,遵依佛制。过三期日,随往无碍者:道场三期已满,小乘 夏限未终,以本非小乘安居,故不妨随往无碍。以小乘解制之后,有新学者,如要出游,侣须三人,上座一人,阿阇黎一人,并自己成三,以防误失。今菩萨称性安 居已竟,故不须伴侣,而云随往无碍也。二限内修行竟。

癸三 诫取邪证

‘善男子!若被末世修行众生,求菩萨道入三期者,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此预标加行中所证之境,诫取邪谬故。若彼末世修行,去圣时遥,魔强法弱,邪正难分,求菩萨道,更宜慎重。况既入三期,克期取证,难免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非彼从佛所闻,一切修证境界,千定不可取。终之云者,仰见如来,叮咛告诫之至意也。一答道场竟。

辛二 答加行

壬一 三观初首方便

癸一 修学静观方便

‘善男子!若诸众生修奢摩他,先取至静,不起思念,静极便觉;如是初静,从于一身至一世界,觉亦如是。

此 示奢摩他静观方便。言悟净圆觉,以净觉心,修奢摩他观,如前所说。若诸末世,未悟众生,修奢摩他者,最初从何下手?故教以先取至静为方便。静而云至者:即 一念不生也。不起一切诸念,凡情圣见,悉皆断尽,至静之极,则圆觉妙心,脱体毕露,故曰:便觉。如是修习,必由渐来。初静从于一身者:观我今此身,四大和 合,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我今此心,六尘缘影,各归散灭,毕竟无有缘心可见。所谓内脱身心,名一身静。以身静时,当体是觉,名一身觉。一身既 尔,一切亦然。情界既尔,器界亦然。所谓外遗世界,内外平等,寂然不动,身心世界,融为一觉,故云:至一世界,觉亦如是。

‘善男子!若觉遍满一世界者,一世界中有一众生起一念者,皆悉能知,百千世界亦复如是。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此 觉性灵明,自然寂照,与一切融为一觉。一世界中有一众生起一念者,皆悉能知;世界既全成觉,众生全在觉中,故所起念,无不了达。如影入镜,镜照无遗。一世 界既尔,则一切世界,融为一界,故云:百千世界,亦复如是。觉发则同时遍满,所谓静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如此方名为正观。非彼从佛所闻,一切修证境界, 叮咛告诫,终不可取。一修学静观方便竟。

癸二 修学幻观方便

‘善男子!若诸众生,修三摩钵提,先当忆想十方如来、十方世界一切菩萨,依种种门,渐次修行勤苦三昧,广发大愿,自熏成种。

此 示三摩钵提,幻观方便。言悟净圆觉,以净觉心修三摩钵提观,如前所说。若诸末世未悟众生,修三摩钵提者,最初从何下手?故教以先起幻观,然起幻门中,须凭 圣境。先当忆想,十方如来、十方世界一切菩萨。而如来所以证得如来,菩萨所以成为菩萨者,无非修因克果而得。如是则为我之师,为我之友矣!依种种门,渐次 修行,勤苦三昧者:谓以如来为师,菩萨为友,自必依种种法门,渐次修行,难行苦行,勤苦三昧。于三昧中,起如幻观,以自己身心,阅历其境,自验其心。广发 大愿,自熏成种者:以此幻观,广发度生之愿,久熏成种,久久纯熟,便能内发大悲轻安,而起利生妙行。所谓以如幻观而开幻众,变化诸幻以作佛事也。

‘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准如前释。二修学幻观方便竟。

癸三 修学寂观方便

‘善男子!若诸众生修于禅那,先取数门,心中了知生、住、灭念,分齐头数。

此 示禅那寂观方便。言悟净圆觉,以净觉心修禅那观,如前所说。若诸末世未悟众生修于禅那,最初从何下手?故先取数息观门,修禅之人欲摄妄心,先归一息,依息 出入数之。数出不数入,数入不数出,不可出入并数。从一数至十,又从十数至一。如此往复,息息不断,心心不昧。由是息调心净,故心中了了明知,生、住、 异、灭之念不紊。息起为生,起已为住,将尽为异,尽已为灭。今不言异者,以灭摄故,所以经论中,有言三相,有言四相不定,分齐头绪数量,一一分明。所以摄 散入寂,化寂不住之方便,无有过于此者。

‘如是周遍四威仪中,分别念数,无不了知。渐次增进,乃至得知百千世界一滴之雨,犹如目睹所受用物。

如 是定久功深,初则宴坐方知,今则周遍行、住、坐、卧四威仪中,寂然一心,湛然安住,分别念数,一一无不了知。从此起用,摄散入寂,不被幻观烦恼碍;化寂不 住,不被静观涅槃碍。从此渐次增进,绝待灵心欲发,竟至无所不知,无法不晓。乃至得知百千世界,最难知者,一滴一滴之雨,皆能了知,犹如眼前,目睹所受用 物,如观掌中庵摩罗果。

‘非被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准如前释。三修学寂观方便竟,并上一科三观一首方便竟。

壬二 总结三观方便

‘是名:三观初首方便。

此二句结名。前问三种净观,以何为首?故具答已,于此结指方便,是最初下手工夫。即‘楞严经’,佛敕二十五圣,各说最初成道方便,亦此义也。

壬三 遍修三观圆成

‘若诸众生,遍修三种,勤行精进,即名如来出现于世。

若诸末世,有圆根众生能遍修三观。遍修者,不遗一法,勤行精进,悍劳忍苦,以悟为期。悟后之修,任运流入萨婆若海,三观既备,万行已圆,故就此人,即名如来出现于世。又此人本觉离念,名为佛出。

壬四 别开钝根修证

‘若后末世钝根众生,心欲求道,不得成就,由昔业障,当勤忏悔,常起希望。先断憎爱、嫉妒、谄曲。求胜上心;

此 言末世钝根障重众生,既悟觉心,欲求佛道,旋修旋废,不得成就,当以忏悔断障为要也。由昔业障者:乃因夙习种子,熏发现行,于修行时,为作障道缘,故不得 成就。当勤忏悔,常起希望者:应当勤求忏侮。忏悔有二:一者、事忏:严结华坛,身旋礼,口读诵,意策观。二者、理忏: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我心自空, 罪福无主,遇善境界,心得轻安,业障消除,道缘可办。常起希望,愿断业障,先断憎爱二惑。憎者,于违情境上起憎怨心;爱者,于顺情境上生爱染心。此二是根 本烦恼,属贪嗔摄。嫉妒谄曲者:嫉,谓徇自名利,不耐他荣,妒忌为性,故名嫉妒,嗔一分摄。谄,谓罔冒于他,矫设异仪,险曲为性,故名谄曲,贪痴各一分 摄。又此憎爱,通名为惑。盖惑者,不明之义,不明即是痴。求胜上心者,慢也。求超胜一切,憎上慢心,合为贪、嗔、痴、慢,四根本烦恼既断,现行不行,则习 气可除,观行易于成就。

‘三种净观,随学一事。此观不得,复习彼观,心不放舍,渐次求证。’

三 种净观,恐其根钝不能兼修,且劝随其本意,学习一观之事,以专事于一,必易成就。设或此观不得,故又教其复习彼观,总以心不放舍,即不退转也。渐次磨炼修 习,必求诸入,但肯办心,自有相应。时节若至,其理现前。一长行竟,并上一问答,道场加行,下根修证竟。并上广明行相竟,再并上令依解修行,随根证入竟。

庚二 偈颂

辛一 标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辛二 正颂(科同长行,唯阙安居。)

‘圆觉汝当知:一切诸众生,欲求无上道,先当结三期,忏悔无始业。经于三七日,然后正思惟,非彼所闻境,毕竟不可取。

圆 觉汝当知,呼当机以儆余众也。一切末法众生,欲求无上之佛道。此乃发菩提心,去佛遥远,尺水丈波,先当结坛。以上、中、下三根而结三期。忏悔无始已来所有 业障,业障消除,心器清净。经三七日,然后正思惟,提起正观,念念契合正觉也。非彼从佛所闻修证之境,毕竟不可取,免堕邪见也。

‘奢摩他至静,三摩正忆持,禅那明数门,是名三净观,若能勤修习,是名佛出世。

此颂三观一首方便。奢摩他,用至静,为下手工夫;三摩,用正忆持,为下手工夫;禅那,用明数门,为下手工夫:是名三种净观,一首方便。若能精勤修习,一法不遗,依始觉智,悟本觉理,依悟起修,而到究竟觉,是名佛出世。

‘钝根未成者,常当勤心忏,无始一切罪,诸障若消灭,佛境便现前。’

上颂利根,依悟起修,必能成就。此颂一类钝根,屡修屡废,未能成就者,皆由无始夙业,以为障道之缘耳。常当勤心忏悔,无始一切罪障,诸障若得消灭,则云散空澄,佛境便得现前矣!二正宗分竟。

乙三 流通分

丙一 庆闻深法请问流通

丁一 贤善首启请

于是贤善首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析义疏’云:能弘人天小乘,曰贤;能弘始终大乘,曰善;能弘圆顿一乘,曰首。请问流通,端赖斯人。三业虔诚,准如前释。

丁二 庆适闻所诠

‘大悲世尊!广为我等及末世众生,开悟如是不思议事。

大悲世尊!广为我等现会及末世众生开示信、解、修、证法门,重重分析,义无不尽。普令开悟如是不议事者:乃通指正宗分中,如是生信,如是发解,如是修行,如是证果,诚为不可心思口议之事,其受益为何如耶!

丁三 问能诠各义

‘世尊!此大乘教,名字何等?云何奉持?众生修习得何功德?云何使我护持经人?流布此教,至于何地?’

此 大乘教,指正宗所说,若文若义,俱是大乘教法。应当因义立名,敢问此经名字,当称何等,求佛宣说。既有其名,因名则必思义,我等云何奉以自修,持以化世。 众生修习此经,当得何等功德?依经修习,祗恐招魔,须假护持,方可无患,敢问世尊,云何使我护持经人?流通宣布此之教法,未审此人智慧功德毕究至何地位? 以上共有五问也。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一庆闻深法,请问流通竟。

丙二 赞许静听交感流通

尔时,世尊告贤善首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如是经教功德名字。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世尊告当机菩萨,重言善哉者,以利益今后故也。问于如来,如是经教,修习所得之功德,流布所至之地位,毋令魔外恼乱正修,皆此经之功德也。至于依义所立之名字等,汝今谛实而听,吾当为汝而说。

时,贤善首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二赞许静听交感流通竟。

丙三 依问宣说内护流通

丁一 且标能说能护之人

‘善男子!是经,百千万亿恒河沙诸佛所说,三世如来之所守护,十方菩萨之所归依,十二部经清净眼目。

此 叹法胜,令生信重也。夫说此经之佛,乃是佛真身而说,凡圣一源,身土不二,说诸佛如来,本起因地法行,故为百千万亿恒河沙诸佛所说,为顿教大乘了义经。无 不了义经,则随方有说有不说,了义之教,然佛不谭。如‘华严’云:‘我不见有佛国土,不说此经等。’三世如来之所守护者:谓此经既是如来因地法行,依因克 果,得成佛道,自必时加保守,常垂护念;如‘弥陀经’,为诸佛所护念经,十方菩萨之所归依者;本经云:有大陀罗尼门,名为圆觉,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 涅槃,及波罗密,教授菩萨。然既称教授菩萨,则必为十方菩萨之所归依。因行之中,无不从此成佛也。十二部经,清净眼目者:谓十二部经,即十二分教。分虽各 有别名,凡属佛说者,皆可以名经也。长行、重颂、并授记、孤起、无问而自说,因缘、譬喻、及本事,本生、方广、未曾有,论议、俱成十二名,广如大论三十 三。此经以推穷妄本,照彻觉源,即圆照清净觉相,复本心源,究竟清净。是以理贯群经,义无不尽。于此若解,则诸教之眼目彰矣。一且标能说能护之人竟。

丁二 正答所说所护之法

戊一 答名字

‘是经名大方广圆觉陀罗尼,亦名修多罗了义,亦名秘密王三昧,亦名如来决定境界,亦名如来藏自性差别;汝当奉持。

此答名字。经中佛答共有五名:一、名大方广圆觉陀罗尼,此以法、义、总、

别 为名。圆觉,是法;大方广,是义。此法,即是人人本有妙心,生佛同具,依正全该,平等一相,寂灭无二,具足大、方、广三义,即体、相、用也。大者,当体得 名常遍为义。当体者,称本体而得名,非对小言大之大,若大有对待,岂为至大?亦非先小后大之大,若大有先后,岂为本大?今以圆觉,体无边涯,绝诸分量,强 名曰大也。常遍者:常,则竖穷三际,遍,则横该十方。方者,法也,从相得名。轨生物解,任持自性。轨生物解者:众生悟入知见,虽因善友开示,然其智解,实 从觉性生,如水土润生谷芽等,芽从种生,不从水土。故文云:圆觉流出菩提涅槃,及波罗密,教授菩萨。任持自性者:一切众生,皆具本觉,虽轮转六道,改头换 面,而此觉性,不曾失灭。广者,从用为名,多博为义。广多者,此圆觉性,本有过尘沙之妙用,潜兴密应,无有休息,无有穷尽。广博者,此无尽之用,一一同于 觉性,无有边际,无有分限。故文云:觉性遍满,圆无际故。当知六根遍满法界,如是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遍满法界。圆觉者,直指法体。若不克体标指,不知 何法,具足体、相、用三大之义。圆者,满足周备,此外更无一法。觉者,虚明灵照,无诸分别想念。故论云:所言觉义者,谓心体离念,离念相者,等虚空界,即 是如来平等法身,依此法身,说名本觉。陀罗尼,是梵语,译云总持,谓总一切法,持无量义。圆觉,是法,此法能总一切法。大方广,是义,此义能持无量义。陀 罗尼三字是总,大方广圆觉五字是别。故法、义、总、别为名。名题取别遗总,故略陀罗尼三字。

二、 亦名修多罗了义,是境智相对为名。修多罗,此云契经。如来所说,契理契机之教,乃诸经通名。权渐之经,名不了义,圆顿之经,名为了义。上称此经,为十二部 经,清净眼目。修多罗、即十二部经,了义二字,乃指其间所诠,圆顿之法义。即所照之境,一一皆悉能了,即能照之智,故为清净眼目,故境智相对为名。

三、 亦名秘密王三昧,是动定无碍为名。三昧,乃诸定总名,此翻正定。权小所修,有入、住、出,不称秘密,以可测故,亦不称王,不自在故。诸佛菩萨之定,无有 入、住、出,乃即动而定。所谓‘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是动不碍定也。亦乃即定而动,所谓‘不起灭尽定、而现诸威仪’,是定不碍动也。堪称秘密与王, 非权小之所能知,而得自在神用故。是动定无碍为名。

四、 亦名如来决定境界,是真如不变为名。如来者:‘金刚经’云:‘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既无来去,则法身充满于法界,常住不动,即是如真;决定境界,亦即真 如,以不变故,称为决定;灭妄显故,名为境界。如‘普眼章’,一真法界,直指本觉灵源。文云:‘无边虚空,觉所显发。’及至观行成就,影像销灭,尘影既 销,空元是觉。显,即空销觉现;发,即妄尽心开,俱无边际。如‘楞严经’所云:‘闻复翳根除,尘销觉圆净,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是真如不变为名。

五、 亦名如来藏自性差别,是藏性随缘为名。如来藏,是佛性在缠之称,能依此出生诸佛,谓如来之性,含藏其中。自性,即不变之性,无始迄今,不曾变灭而差别,即 随缘之用。如‘弥勒章’之五性差别:一、声闻性,二缘觉性:若诸众生,永舍贪欲,先除事障,未断理障,但能悟入,声闻性,与缘觉性。三、菩萨性:若诸众 生,勤断二障,二障已伏,即能悟入,菩萨境界。若二障断灭,即入如来微妙圆觉。四、不定性:一切众生,已知本具圆觉,依彼所作,因地法行,尔时修习,便有 顿渐不同。若遇如来,无上菩提,正修行路,根无大小,皆成佛果。五、外道性:若诸众生,虽求善友,遇邪见者,未得正悟,是则名为外道种性。邪师过谬,非众 生咎,是名五性差别。如‘净慧章’之五种随顺:夫净觉离念,本无生灭,良由最初一念,无明妄动,迷真起妄,遂令此心,生、住、异、灭,四种梦心,从细至 粗,微著不同,先际最微,名为生相,即是业相。中间二三,名住、异相。住相有四,即转相、现相、及智相、相续相。异相有二,即执取相、计名字相。后际最 粗,名为灭相,即起业相。今因本觉,有不思议内熏之力,熏起厌求之心,又因真如,所流闻熏教法,熏于本觉,益信解力,损无明能,渐向心源,始息灭相,终息 生相。生相无明一破,则朗然大悟,觉了心源,本无所动。今无始静,平等平等,无别始觉之异,始本合一,称究竟觉。一、明依位渐证:从信位、贤位、圣位、果 位。二、明亡心顿证:名为五种随顺觉性。此与五性差别,皆约生灭门中,曲成圆觉之义,是藏性随缘为名。因是经共有五名,循名自必核实,汝应奉持之,而得自 他两利也。然答奉持之问,若以文显,则不妨因说经名,承其文势,便于此答。若以义求,则在后顿渐门中。一答名字竟。

戊二 答所至

‘善男子!是经唯显如来境界,唯佛如来能尽宣说。

此 答所至。是经唯显如来境界:唯显者,独显也。如来所证境界,不离本起因心。如文殊章,文殊请问:愿为此会,诸来法众,说于如来,本起清净,因地法行。说十 方诸佛如来,最初根本,所起之清净因地法行。所云清净者:即圆照本体,由来无染,清净觉相,为因地心。上云:是诸众生,清净觉地,迷真起妄,妄见众生。妄 体元空,全是本觉清净心地。法行者:即称清净法所修之行也。‘大集经’说:‘若有比丘,读诵如来,十三部经,乐为四众,敷扬广说,思惟其义,是名乐读,乃 至是名思惟,不名法行。若有比丘,能观身心,乃至境界都息,永离烦恼,其心寂静,我则说之,名为法行。’然菩萨所请说者,意云求果者,必观于因。因若非 真,果还是妄。如造真金佛像,先须办得真金,成像之时,体无增减。故请说本起因地,以为万行所依也。后佛答: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是知佛所 证境界,果海还彻因源也。唯佛如来,能尽宣说者:唯有佛之与佛,乃能宣说故。说无明等,皆无所有,正是佛境显现。佛境若不显现,诸妄何得即空;诸妄不空, 焉彻觉源,圆觉根源,即是一心。故‘涅槃’云:‘寂灭者,名为一心。’‘华严’亦云:‘不能了自心,云何知正道。’

‘若诸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修行,渐次增进至于佛地。

首 二句,先叙能流布人,第三句,此叙所流布教。前问:流布此教,至于何地,似唯显利他。此答依此修行,并显两利。正见自受持,修自利行,又能流布,修利他 行,故曰依此修行。渐次增进者:即依如来本起,清净因地法行,生信、发解、起行、证果。至于佛地者:以此经唯显如来境界,身心寂灭,平等本际,凡圣身心, 取相似异,相皆虚妄,当体寂灭,寂灭故平等,皆同一圆觉本际。觉体无异,用随体遍,圆满法界,随顺不二;生死涅槃不二;智慧愚痴不二;众生诸佛不二;依、 正、自、他,悉皆不二。诸佛如是,故因修得证,必至佛地。二答所至竟。

戊三 答奉持

己一 法说

‘善男子!是经,名为顿教大乘——顿机众生从此开悟,亦摄渐修,一切群品。

此 答奉持。是经名为顿教大乘者:顿教,但一念不生,即名为佛。不依地位、渐次而说,总不说法相,唯辨真性。一切所有,唯是妄想,一切法界,唯是绝言。五法、 三自性皆空,八识、二无我俱遣。诃教劝离,毁相泯心,生心即妄、不生即佛,故名为顿。大乘者:乘,是车乘,有:小、中、大三乘。如‘法华经’,门外三车, 羊车是小乘,喻声闻;鹿车是中乘,喻缘觉;牛车是大乘,喻菩萨。又此不独是大乘,且是最上一乘佛。谓是经唯显如来境界,今名大乘,即法华之大白牛车,乃真 大也。顿机众生,从此开悟者:谓此等众生,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亿佛所种诸善根,今生才出头来,便能出口惊人。如六祖大师, 初到五祖会下。五祖即问:汝是何方人,来此欲求何物?答曰:弟子是岭南新州百姓,来此欲求作佛,不求余物。五祖曰:汝是岭南獦獠,如何堪能作佛?答曰:人 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身不同,佛性有何差别?五祖知是法器,不与多说。乃云:此处要作苦行,汝到米房舂米去。六祖身小,碓重踏不起,腰间要 系一坠腰石,才踏得起,于是米房做米八月余。五祖一日忽见惠能,谓曰,吾思汝之见可用,恐有恶人害汝,遂不与汝言,汝知之否?答曰:弟子亦知师意,不敢行 至堂前。五祖越日白众,谓吾年已老,要汝大家,作偈一首呈吾看,若悟大意,即付汝衣法,绍继祖位。当时众皆相谓:神秀上座现为教授师,必是他得,我等可以 不做。神秀有偈,不敢送呈,经四日十三度。于是思惟,若不呈偈,终不得法,遂于半夜三更,写在方丈步廊壁上,从他和尚看见,若道是好,即出礼拜,云是秀 作。次日五祖见偈,知是神秀所作,惜未得入门,不见自性。祖三更唤秀入堂,问曰,偈是汝作,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了不可 得。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生不灭。一切时中,念念自见万法不滞,一真一切真。汝且去!一两日更作一偈将来,吾看汝偈,若入得门,吾 付汝衣法。神秀退后,神思不安,又经数日,作偈不成。复有两日,有一童子,诵偈至碓坊过,惠能一闻,便知此偈是未见本性,请童子复诵一遍:‘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遂问童子,此偈谁作?童子即将上事告知,是神秀上座所作,书于方丈南廊壁上,五祖令人皆诵。依此偈修,免堕恶道; 依此偈修,有大利益。惠能曰:我于此舂米八月余,未曾行至堂前,望上入引至偈所。适江州别驾张日用,在此看偈,惠能因不识字,乃请别驾一诵,与童子一样, 遂即叹气一声。张问其故,答曰:‘我亦有一偈,可惜我不能书。张曰:汝念我听,我为汝书。念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书 已,张与众人,无不惊怪,嗟叹不已!各相谓言:奇哉!不得以貌取人。五祖见众人惊怪,恐人害他,遂将鞋底擦了偈,曰:亦未见性。众以为然。次日五祖,潜至 碓坊,见惠能腰石舂米,语曰:求道之人,为法忘躯,当如是乎!乃问米熟否?答曰:米熟久矣,犹欠筛在。五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惠能即会意,三更入室。祖以 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在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祖知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 佛。三更受法,人尽不知,便传顿教,及衣钵云:汝为第六代祖,善自护念,广度有情,流布将来,无令断绝!听吾偈曰: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亦无种, 无性亦无生。祖复曰:昔达磨大师,初来此土,人未之信,故传此衣,以为信体。代代相承法则,以心传心,皆令自悟自证,自古佛佛唯传本体,师师密付本心,衣 为争端,止汝勿传,若传此衣,命如悬丝,汝须速去,恐人害汝!惠能启白:向何处去?祖日:逢怀则止,遇会则藏。惠能三更,领得衣钵云:能、本是南中人,素 不知此山路,如何出得江口?五祖云:汝不须忧,吾自送汝。送至九江驿边,祖令上船,祖把橹自摇。惠能曰:请和尚坐,弟子合摇橹。祖曰:合是吾渡汝。惠能 曰:迷时师度,悟了自度。祖曰:如是如是!以后佛法,由汝大行,汝去三年,吾方逝去,汝今好去,努力向南,不宜速说,佛法难起。惠能别祖南行,五祖归,数 日不上堂。众疑问曰:和尚少病少恼否?曰:病即无,衣法已南矣?问曰:谁人得之?曰:能者得之。众乃知,欲追夺其衣钵。有一僧姓陈,名惠明,先是四品将 军,性行粗慥,为众人先,追至大庾岭,趁及惠能。能掷下衣钵于石上,曰:此衣表信,可力争耶?能隐草莽中,惠明至,提掇不动。乃唤:行者行者!我为法来, 不为衣来。惠能遂出,坐盘石上,惠明作礼。惠明云:望行者为吾说法,惠能曰:子既为法而来,可屏息诸缘,勿生一念,吾与汝说。明良久!惠能曰:不思善,不 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惠明即时回光返照,言下大悟。复问云:上来密语密意外,还更有密意否?惠能云:与汝说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 在汝边。惠明曰:明、在黄梅,实未省自己面目,今蒙指示,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今行者即惠明师也。惠能曰,汝若如是,吾与汝同师黄梅,善自护持!明又问: 今后向甚处去。惠能曰:逢袁则止,遇蒙则居。明礼辞,回至岭下,谓趁众曰:向陟崔鬼,竟无踪迹,当别道寻之,趁众咸以为然。惠明后改道明,以避师讳。惠能 自黄梅得法,回至韶州,无人知者。此段公案,因顿机众生,从此开悟,能奉以自修,持以化众。亦摄渐修,一切群品者:此经既顿渐俱收,则迟速皆益,如食少金 刚喻,一历耳根,永为道种,如五性差别,皆可成佛。五种随顺,佛说是人,名为成就,一切种智。以此经总摄渐修,一切群品故。一法说竟。

己二 喻说

‘譬如大海,不让小流;乃至蚊虻及阿修罗,饮其水者,皆得充满。

譬 如大海,不让小流者:此乃喻教。谓万派皆归于海,江、河、淮、汉之水,无不汇归,然亦不让小流。让,犹辞也,谓辞之不容入。海必不尔,所以能成其大也。喻 顿教必通圆教,统摄一切大乘教法,然不仅能摄大乘,乃至小乘,人天等法,亦皆普摄,故云不让小流。此复喻机,因前教中,既喻大海,千流万派,无不容纳,故 此机中,蚊虻,喻小乘;阿修罗,喻大乘。谓此圆觉净法,众生皆具,根机大小,迷悟不同,但有得闻净法,佛性种子,纳在八识田中,时至机熟,自尔圆成佛果, 故喻饮其水者,皆得充满。三答奉持竟。

戊四 答功德

己一 以宝施校量显闻经胜

‘善男子!假使有人纯以七宝积满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不如有人闻此经名及一句义。

以 此宝施校量。假使有人以七宝积满三千大千世界——是一佛刹土,非三千个大千世界也。以三次言千,故成大千。初,积一千个小世界为小千世界;次,积一千个小 千世界为中千世界;三、积一千个中世界成大千世界;为一佛刹土。以七宝积满,于是一佛刹,以用布施,其福多否?不如有人闻此经名字及一句经中义理,其福更 胜。‘直解’云:世宝盈刹,位资有漏,至理一言,转凡成圣,故功倍天渊,以显闻经超胜也。

己二 以度人校量显说经胜

‘善男子!假使有人教百千恒河沙众生得阿罗汉果,不如有人宣说此经分别半偈。

此 以度人校量。假使有人,教化百恒河沙众生,各得阿罗汉果,此云无生,以智断见思惑,出分段生死,证偏真涅槃,得少为足。不如有人,宣说此经,分别半偈之 义,凡全偈者,所谓四句:无彼我人相,当依正智慧,便得超邪见,证觉般涅槃,半偈只二句。‘直解’云:小果虽多,终无实证,此经半偈,成佛正因,故难为校 量,以显说经超胜也。

己三 以宿因反验显信经胜

‘善男子!若复有人,闻此经名,信心不惑,当知是人,非于一佛、二佛种诸福慧,如是乃至尽恒河沙一切佛所,种诸善根闻此经教。

此 以宿因反验。若复有人,闻此经名字,因名思义,而生净信,心不疑惑。当知此人,非于一佛二佛,种诸福慧。供佛求福,闻法得慧,即非少福少慧之人。如是乃至 尽恒河沙一切佛所,种诸善根者:谓事佛之多,一切佛所,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种诸善根,乃指能发无上菩提之心,以为众善之根,万德之本,故得闻此经 教。此经乃顿教大乘,最尊最上,于此能生净信。而此信心,由福慧善根之所成就。一闻经教,便能悟净圆觉,即圆照清净觉相,以为成佛正因。所谓阿伽陀药,压 倒万品医方,摩尼一珠,胜过千般海宝。其功德岂福德所能及哉!四答功德竟。

戊五 答护持

‘汝善男子!当护末世是修行者。无令恶魔及诸外道,恼其身心,令生退屈。’

当 前机云:云何使我护持经人,是直欲自领其事。故世尊应其所请,答曰:汝善男子!是面嘱当机,令其注意也。当护末世是修行者:佛意末世闻此经教,乃由多福多 慧及深种善根所致。闻已信解修习,又非前人所可比拟。‘直解’云:修习此法,乃慧命所系,若恶魔恼乱生退,则慧命断绝,故当护持也。‘直解’不云外道,即 魔侣故。恼其身心,令生退屈者:谓恼害其身,恼乱其心,令其退失本修,屈志从他也。三依问宣说内护流通竟。

丙四 禀命加卫外护流通

丁一 力士众

尔时,会中有火首金刚、摧碎金刚尼蓝婆金刚等八万金刚,并其眷属,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而白佛言:‘世尊!若后末世一切众生,有能持此决定大乘,我当守护,如护眼目。

初 金刚众,统领眷属,具仪之义可知。通称金刚者:乃依所执金刚宝杵为名。有处云,执金刚神是也。尔时会中,有火首金刚者:谓首有火焰。即楞严经所云:化多淫 心,成智慧火,因得火光三昧,从是诸佛,皆呼召我,名为火头。于是心发大愿,诸佛成道,我为力士,亲伏魔怨。摧碎金刚者:以执持宝杵,能摧碎一切天魔,首 如微尘,故得是名。尼蓝婆金刚者:翻译未详。八万金刚,皆其同类,并其眷属,礼足右绕,白佛言:世尊!末世一切众生,有能持此,决定大乘者:此字,指本经 说。决定大乘,指能持人说。谓发决定心,求大乘之者,我当守护,如护自己眼目,以显守护之密切耳。即使一尘一沙,亦不许犯也。

‘乃至道场所修行处我等金刚,自领徒众,晨夕守护,令不退转。

上护能持人,此护所修处。乃至道场等,即前建立道场,立志加功,克期取证。所修行处,我等金刚,自领徒众,晨夕守护者:晨夕,即昼夜,周旋环守卫护,则魔外不敢有犯,自然无有退失本修,转学他法,从此渐次增进,必至佛地。

‘其家乃至永无灾障,疫病消灭,财宝丰足,常不乏少。’

前 菩萨建立道场,大乘安居,四众同修。此约居家守道之士,兼护其家,乃私居也。凡发大心修行,多有障难,令生阻碍,障难不一。今略举灾病二种,故云乃至永无 灾障,疫病消灭,人眷平安,家庭清吉。财宝丰足,常不乏少者:钱财宝物,丰满充足。次句即云:不必求十分富饶,但要办道资粮,常不乏少,令得进趣妙门,不 至退屈,此皆金刚守护之力所致。一力士众竟。

丁二 天王众

尔时,大梵天王、二十八天王,并须弥山王、护国天王等,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而白佛言:‘世尊!我亦守护是持经者,常令安隐,心不退转。’

尔 时大梵天王,别指初禅天。王乃娑婆世界主。二十八天王,总指三界二十八天。欲界六天: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天。色界十八天——初 禅三天: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二禅三天: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三禅三天: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四禅四天:福生天、福爱天、广果天、别有无 想天(外道),还有五净居天,亦寄居四禅——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无色界四天: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 天。是欲、色、无三界,共二十八天王。并须弥山王:此别指帝释,为地居天,居须弥山顶,有善见城。护国天王等:此别指护国四大天王,东方持国天王、西方广 目天王、南方增长天王、北方多闻天王。此三别指者,因梵王与帝释,诸佛成道,转法轮时,皆为请主故。护国天王,为护国界,使灾害不生,故别指之。即从座 起,礼佛右绕,而白佛言:我亦守护是持经者,常令心得安隐,禅悦资神,无有退转,渐次增进也。二天王众竟。

丁三 鬼王众

尔时,有大力鬼王,名吉槃茶,与十万鬼王,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而白佛言:‘世尊!我等亦守护是持经人,朝夕侍卫,令不退屈。其人所居一由旬内,若有鬼神侵其境界,我当使其碎如微尘。’

尔 时,有大力鬼王,名吉槃茶,亦云鸠槃茶,此云啖精气鬼,其疾如风,变化无端。住于林野,管诸鬼众,故号为王。来至道场,而为上首,与十万鬼王,一一若斯, 依附深山,或居岩穴,不属人天,单居鬼趣。即从座起,礼佛右绕而白佛言:世尊!我亦守护是持经人,朝夕侍卫者:即昼夜六时,随侍保卫,令得安乐,不至退 屈。其人即持经人,所居之处,一由旬(四十里)内,无有灾害,若有恶鬼邪神,侵犯其境界,我以宝杵,击碎其首,当如微尘。‘直解’云:问:此经乃佛住大光 明藏中,入于三昧,为地上一类大菩萨说,二乘绝分,故前法会不列诸天。又何有诸天鬼神,发愿守护耶?答曰:此非常情可测也。然佛住大光明藏,义当常寂光 土,则自他平等,说听皆无。既曰于不二境,现诸净土,则不特实报,而同居必该。若华严实报,必摄同居故。华严法会,诸天神王,各各赞佛,各得一种法门,岂 绝无耶?是以约法,则二乘绝分,约境、则凡圣该通。况诸天神王,多为菩萨寄居,影响示现,住佛境界,无足疑也。四禀命加卫外护流通竟。

丙五 时众受持总结流通

佛说此经已,一切菩萨、天、龙、鬼、神,八部眷属,及诸天王、梵王等一切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此 经前既六种成就,大法当宣。今既问答分明,说听事毕,名为佛说此经已。一切菩萨,即文殊普贤等,当机之众,暨现会以及眷属也。天龙鬼神,八部眷属者:即常 随佛会,护教卫法者。八部,即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那、紧那罗、摩呼罗伽。及诸天王、梵王等者:即指上来许护持经者。天王,总指二十八天; 梵王,别指梵、释、四王等,指鸠槃茶王等。一切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文殊所问经’,说有三种义,欢喜奉行。一、说者清净,不为取著名利所 染故;二、所说清净,以为实知法体故;三、得果清净,即说益也。‘直解’云:此天龙八部,必内证法性,示现此形者。然会初不列,义显法胜,结会该众,义必 同闻故。皆大欢喜,信受奉行:皆大生欢喜之心,信受不忘,奉以自修,行以化他,以期自他俱利,同入圆觉也。

稽首入于妙神通 大光明藏释迦文

三昧正受不思议 光严住持佛境界

是诸众生清净觉 身心寂灭归平等

圆满十方遍随顺 于不二境现净土

为诸菩萨演大乘 普令信解以修证

我今幸逢胜妙法 如获摩尼之至宝

自利之后欲利他 随文疏释此了义

见闻悉发菩提心 同入如来大圆觉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