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August 23, 2009

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 (上)


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 (上)

講記小組恭敬整理

◎ 雍正皇帝上諭 (1)

◎ 雍正皇帝上諭 (2)

◎ 雍正皇帝上諭 (3)

◎ 雍正皇帝上諭 (4)

◎ 十 善 業 道 經 (5)

◎ 十 善 業 道 經 (6)

◎ 十 善 業 道 經 (7)

◎ 十 善 業 道 經 (8)

◎ 十 善 業 道 經 (9)

◎ 十 善 業 道 經 (10)

◎ 十 善 業 道 經 (11)

◎ 十 善 業 道 經 (12)

◎ 十 善 業 道 經 (13)

◎ 十 善 業 道 經 (14)

◎ 十 善 業 道 經 (15)

◎ 十 善 業 道 經 (16)

◎ 十 善 業 道 經 (17)

◎ 十 善 業 道 經 (18)

◎ 十 善 業 道 經 (19)

◎ 十 善 業 道 經 (20)

◎ 十 善 業 道 經 (21)

◎ 十 善 業 道 經 (22)

◎ 十 善 業 道 經 (23)

◎ 十 善 業 道 經 (24)

◎ 十 善 業 道 經 (25)

◎ 十 善 業 道 經 (26)

◎ 十 善 業 道 經 (27)

◎ 十 善 業 道 經 (28)

◎ 十 善 業 道 經 (29)

◎ 十 善 業 道 經 (30)

◎ 十 善 業 道 經 (31)



佛說十善業道經 (1)    淨空法師講述   講記小組恭敬整理

《佛說十善業道經》,前面有「雍正皇帝上諭」。清朝的帝王都是佛門弟子,而且在康熙、雍正、乾隆年間,是前清鼎盛時期,皆以佛陀的理論教誨來治國平天下。他們常請法師在宮廷裡講經,如此可使君臣、庶民建立共識,這是智慧之舉。

上諭:朕惟三教之覺民於海內也,理同出於一原,道並行而不悖。

「上 諭」,就是皇帝的訓辭。「朕」是上古時代所有一切人的自稱,如現在稱「我」。「朕」變成皇帝的專稱,始於秦始皇。「朕惟」,就是我認為、我以為的意思。 「三教」是「儒、釋、道」三家的教學,不是宗教。宗教這個名詞來自於日本,在中國沒有「宗教」這個名詞,也沒有宗教的概念。

中國講「教」是教化、教育的意思。「教」是行為,「化」是結果。我們接受聖賢人的教導,於是就產生變化,所謂變化氣質,化惡為善,化迷為悟,化凡為聖,這就是教學的效果。所以,「教」是因,「化」是果,意思非常的完美。因此,儒、釋、道是三種教育。

「覺民於海內」,『海內』是指中國,在中國推行覺民的教育,教眾生覺悟,而非迷信。「理同出於一原」,儒、釋、道三家,其理論根據是相同的,形式上皆以孝親尊師為基礎。雖然說法不一,方法有別,但方向目標是相同的,所以「道並行而不悖」。

從前國家沒有設立這麼多的學校,誰去教化眾生?儒、釋、道三家,他們擔負起教化眾生的責任,幫助國家、社會教化民眾,使社會大眾真正得到安和樂利的幸福生活。此段一語道破三教的宗旨與綱領。

人惟不能豁然貫通,於是人各異心,心各異見。慕道者謂佛不如道之尊,向佛者謂道不如佛之大,而儒者又兼闢二氏以為異端。懷挾私心,紛爭角勝而不相下。

然而,人有分別執著,有煩惱習氣,於是不免互不相容。因此,雍正皇帝說「人惟不能豁然貫通」。『豁然』是大悟,就是悟入聖賢人的境界,貫通事理。人類不能和睦相處,互相嫉妒排斥,就是沒有豁然貫通。

「於是人各異心」,『異心』就是妄想、分別、執著,各不一樣;「心各異見」,每個人的看法、想法不一樣,於是煩惱習氣現前了。

「慕 道者謂佛不如道之尊」,『慕道者』就是羨慕道教、學習道教的人,他們認為佛不如道,於是尊道貶佛。「向佛者謂道不如佛之大」,學佛向佛者,又認為佛是偉大 的,是無所不能的。「而儒者又兼闢二氏以為異端」,『儒』就是孔孟之學說;『異端』就是不是正統之道。學習孔孟者,又兼闢佛、道二教非正統。於是三教互相 排斥,「懷挾私心,紛爭角勝而不相下。」各懷私心,彼此爭勝而不相下。

朕以持三教之論,亦惟得其平而已矣。則外略形跡之異,內證性理之同,而知三教初無異旨,無非欲人同歸於善。

「朕以持三教之論」,雍正皇帝對於三教的看法,與別人不一樣,是因為他能「豁然貫通」。所以「亦惟得其平而已矣」,『平』是平等,三教平等。

在 新加坡,過去九大宗教彼此不相往來,也是各個以為自己第一,「自讚毀他」。「自讚毀他」在《菩薩戒本》裡是重戒,罪過很重。「自讚」是傲慢,是屬於貪瞋痴 的一分。真正有智慧的人,知道法法平等,絕不自讚毀他。《金剛經》云:「是法平等,無有高下」。世出世間一切法,包括所有宗教,乃至邪法,皆平等。

邪 法與正法也平等,此理很深。因理同出於一原,故平等。正法是心現識變,邪法也是心現識變,離開心識,世出世間無有一法可得。邪正從哪裡分?與法性相應的是 正,與法性相違背的是邪。相應不相應暫且不論,一切法同出於一原,同一個根。然後觀察自己,自己一念善心是正,一念貪瞋痴是邪,邪正就在於自己本身。一念 惡,是妄想、分別所變現的;一念善,是正知正見所變現的。妄想與正知是一不是二,迷了叫妄,覺了就叫正。正法、邪法就是覺迷而已,覺悟了,邪法就變成正 法;迷了,正法也變成邪法。

儒、 釋、道三教都是教人轉迷為覺,覺就是正法。迷的相是六道三途,覺悟的相是四聖、一真,現相不一樣,果報不一樣;迷的果報苦,覺悟的果報樂。所以,你要能 「得其平」,以清淨平等心來看,「則外略形跡之異,內證性理之同,而知三教初無異旨,無非欲人同歸於善。」所以,真正通達了,不在乎形式,而著重其內涵與 實質。

我與新加坡納丹總統第一次見面時,他說了一句話,他說在所有宗教裡,最尊敬的是佛教,因佛教重實質而不重視形式。這話說得很內行。能透過這一關,不但世出世間的宗教平等,一切諸法都平等,這時我們的平等性智才能現前,分別、執著才能放下。

大 乘經講:「圓人說法,無法不圓」,又說:「哪一法不是佛法?」一切法都是佛法。明瞭、覺悟了,這個法就是佛法;不明瞭、不覺悟,迷在其中,經典也不是佛 法。法是一切諸法;解釋宇宙人生一切的道理,一切演變的過程、現象,用一個「法」字作總代名詞。佛是覺的意思,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徹底通達明瞭,這個人就 稱為「佛」。

因 此,與「覺正淨」相應的,就是佛法;與「覺正淨」相違背的,就是邪法。法無邪正,邪正在迷悟;悟了就是「覺正淨」,迷了就是「迷邪染」。覺的對面是迷,正 的對面是邪,淨的對面是染。若這個法教我們「迷邪染」,那就不是正法,就是邪教、邪法;教我們「覺正淨」,這是正法。我們在沒有明心見性之前,在十法界要 學正法,遠離邪法;超越十法界到一真法界,邪正沒有了,一真法界是圓滿大覺。

佛說十善業道經 (2)    淨空法師講述   講記小組恭敬整理

夫佛氏之五戒十善,導人於善也。吾儒之五常百行,誘掖獎勸,有一不引人為善者哉。

「夫」沒有意義,是語助詞。「五戒十善」,這是修學佛法的基礎,也是根本之所在,其目的在「導人於善也」。『導』是引導,誘導人向善。學佛就要從這些基礎的地方學起。

「戒」 與「善」在形相上雖同,但在果德上不同,所以「受戒」與「行善」不一樣。五戒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十善前四項也是「不殺生、不 偷盜、不邪淫、不妄語」,兩者看起來似乎相同,但是果報不一樣。五戒是你自己發願正式接受佛陀的教誨,如世間人所講的發誓,所求的是得清淨心,因戒得定, 因定開慧。十善,沒有發這種心,所祈求的是福報。五戒一定要在佛菩薩面前受,十善不用。兩者之間的目的、方向迥然不同,一個是希求定慧,一個是希求福報, 這就是「戒」與「善」的差別。所以,同樣修學這幾個科目,用意及目的要清楚。戒能斷「貪瞋痴慢疑」,善沒有這種能力,其用意也不在此。

「吾 儒之五常百行」,雍正皇帝稱『吾儒』,就是我們儒家。『五常』,是中國人教導子弟處事待人接物的常規,「常」就是不可間斷。五常包含「仁、義、禮、智、 信」,與佛教講的五戒非常接近;仁是不殺生,義是不偷盜,禮是不邪淫,智是不飲酒,信是不妄語。人能夠持五戒,來生一定得人身。

我 們能得人身,就是過去生中持五戒,這在大乘法裡稱為「引業」,引導你到人道來受生。雖然都是同一個引業而得人身,但是每個人的面貌、生活環境、富貴貧賤卻 不相同,這是另一個力量,稱為「滿業」。滿業就是過去生中所修的善、惡業,善業多則得富貴,善業少就比較貧困。這兩種力量,你都明瞭了,縱然生活在逆境當 中,也不會怨天尤人。因為曉得這是過去生中所造的不善因,今生所得的不善果,自己當然能夠樂於接受,這樣也才能夠修道、行道。若有怨天尤人的念頭,就是造 罪業。

五 常第一個是「仁」,仁是仁慈,所謂「仁者無敵」,若有敵對,就不仁慈。聖賢人教導我們,不可以與人作對,他輕視我,我不可輕視他;他毀謗我,我不可毀謗 他;他侮辱我、陷害我,我也絕不能有報復的心理,這是學聖學賢。聖賢人與凡夫差別就在此地,聖賢人積德修功,凡夫造業。我們讀聖賢書、學聖賢教,要牢牢記 住這幾個科目,一時一刻都不能違背,這叫修行。

五 戒五常,這是世出世間大聖大賢善惡的標準,符合這個標準才叫善,不符合就不善了。如果我們的思想、見解、行為違背五戒五常,就要趕緊修正過來。眾生為何造 作不善?《無量壽經》上說:「先人不善,不識道德,無有語者,殊無怪也」。他的父母、老師、長輩沒有教導他,這不能怪他。他不善,我們不可以跟著他做不 善,我們要行善去感化他。

『百行』,百是形容多,絕對不是說一百條;行是行為。百行是指儒家的「三千威儀」,這都是「誘掖獎勸,引人為善」。

儒、釋、道三教之宗旨,理同出於一源;若以佛家講的契機契理而言,理雖相同,機卻不一,所以才有這三種教學的方法,接引三類不同的根性。這與大乘佛法教學的原理原則完全相應,方法、形式雖然不同,但其方向目標一致,皆是同歸於善。

善 的標準是與心性相應,這是不變的原則,但是與心性相應的程度,卻有淺深廣狹之不同。法身大士隨順性德,小乘聖人則等而次之,天道、人道就離得更遠,三惡道 則完全違背性德。佛教的戒律,也是本著這個原則而制定的,由此才能體會到諸佛菩薩的善巧方便、真實智慧,與無盡的慈悲。

真 正有智慧之人,重實質而輕形跡。「形跡」是契機的,實質是契理的。眾生的根性無量無邊,我們無法了解。譬如《華嚴經》上,用貪瞋痴接引一類眾生,在我們看 起來好像是與性德相違背,其實不違背。那是諸佛如來示現和光同塵,他心地清淨,毫不染著。倘若是我們去做就違背了,因為我們的心不清淨,接觸境界會起妄 想、分別、執著;而法身大士接觸境界,沒有妄想、分別、執著。所以,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就與法性相應;染妄想、分別、執著,就與法性相違背,那是造 業。

於 是我們明瞭,佛教的戒行,最初級的是十善業道,這是佛教的幼稚園。我們要是不能做到,連幼稚園的資格都沒有,這是應該要反省的。自己學佛究竟在哪個階段、 等級,自己要清楚。晚近太虛法師講的「五乘佛法」,五戒十善屬於人乘,天乘還要修四無量心,有一點定慧,才能向上提升。

下面,雍正皇帝舉了宋朝的一段公案。

昔宋文帝,問侍中何尚之曰,六經本是濟俗。若性靈真要,則以佛經為指南。如率土之民,皆淳此化,則吾坐致太平矣。

「六經」是詩、書、禮、樂、易、春秋,這是儒家的重要典籍,其教學的宗旨是「濟俗」。換言之,目的在端正社會風氣。

「若性靈真要,則以佛經為指南。」講到心性之學,也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佛經講得最透徹。佛經的內容,用現在學術界的科目來說,無所不包,真正是大圓滿。

「如率土之民,皆淳此化,則吾坐致太平矣」。『率土之民』,就是舉國的人民;『淳』是真誠心;『此』是指佛教。舉國人民都能夠以淳樸、真誠之心,學習佛法,接受佛陀的教誨。宋文帝說,那我就『坐致太平』,什麼心都不必操,天下無事了。

這 是雍正皇帝舉宋文帝的一段話,他能舉出,當然他有這個認知,並且贊同、欣賞這個說法,也會學習這種作法。至於他做到多少,與他的領悟有關係;他做不到的部 分,與他的習染有關係,習染是煩惱習氣。功夫愈深,煩惱習氣就愈淡薄。如果真正契入境界,連皇帝都不想做了,像清朝的順治皇帝出家了。釋迦牟尼佛通達了, 王位也不要了,一心一意從事於教學工作,這比做皇帝更快樂,比做皇帝還要富貴。

雍正皇帝為他的兒子奠定了根基,所以乾隆是清朝最昌盛的一代。康熙、雍正、乾隆這三朝,宮廷裡面天天念《無量壽經》,講《無量壽經》,以《無量壽經》來治國,這是他們的理念。

下面是何尚之的對話。

  佛說十善業道經 (3)   淨空法師講述   講記小組恭敬整理

何尚之對曰:百家之鄉,十人持五戒,則十人淳謹。千室之邑,百人持十善,則百人和睦。持此風教,以周寰區,則編戶億千,仁人百萬。而能行一善,則去一惡,去一惡,則息一刑。一刑息於家,萬刑息於國。洵乎可以垂拱坐致太平矣。

這是雍正皇帝引用宋文帝與何尚之的一段對話,他們都明瞭儒釋道三家的教學,對於社會安定和平與人民安樂,有積極的貢獻。

「何 尚之對曰」,此段是何尚之的對話,給我們很大的信心。「百家之鄉」,假如一家有四口人,百家就是四百人。在這個鄉裡,「十人持五戒,則十人淳謹」,只要有 十個人持五戒,就有十個人純厚、樸素、謹慎,他們就能感化全鄉之人。因此,一百個人有一、兩個人,真正接受儒、佛的教育,真正能夠理解,依教奉行,對於社 會風俗就能產生重大的效果。「千室之邑」,『邑』是城市,千室之邑就是有一千戶人家的城市。在這個城市裡,「百人持十善,則百人和睦」,有一百個人真正能 依十善業道修學,就有一百個人和睦,因此,也就能感化這個都市。

所 以,千萬不要以為世界亂了,人心壞了,就感覺到失望無救,只要自己有耐心,認真努力修學,行善積德,時間久了,必定能感化周遭的人。在中國歷史上,舜王就 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舜王的父母、弟弟對他很惡劣,時時刻刻要置他於死地。但是舜王做到了「不見世間過」,他只看人的好處,不看人的缺點。父母對他不好,他 總是反省「我做得不好,才讓他們生氣」,天天反省改過,這樣經過三、五年,全家都被感動了。全家和睦之後,感動了鄰里鄉黨,最後感動了堯王。堯王聽到這件 事,特別來探訪他,並將兩個女兒嫁給他,王位也禪讓給他,真是孝感天地!因此,一個人以真誠心積集一切善行,能感動一家,感動一鄉,感動一國,這在佛法稱 為「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所以,我們不要看到社會風氣不好,自己就灰心、退轉,更應積極捨己為人,為社會大眾做好榜樣。

佛 家教學的基本,與儒家完全相同,就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這三句落實在十善業道。如果沒有十善,這三句就是空洞的口號。佛家將孝講得更深更 廣,《菩薩戒經》云:「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是要孝順一切眾生。誰做到了?在中國歷史上,舜王做到了,這是我們要學習的。在新加坡,許哲居 士做到了,她不僅影響整個新加坡,訊息傳播出去之後,更影響整個東南亞地區。一個人就能產生這麼大的效果,所以我們相信何尚之的話。因此,我們要發心學 習,捨己為人,為整個社會,為一切眾生。

我 們持五戒、學十善是為一切眾生,如果只為自己,心量就太小;希望來生得福報,或這一生能改善自己生活環境,這個意義也太小。佛菩薩心量大,是為虛空法界一 切眾生。我們今天要把心量放大到整個地球,我們修行是為全世界的眾生而修,是為他們做一個好樣子,希望他們從自私自利回過頭來,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是為 一切眾生造福。

我們這個身體是為一切眾生服務的「工具」,不是「我」,一切為「我」就錯了,這個世界就沒有前途,一片黑暗。一切為眾生,決定沒有自己,念頭轉過來,一切眾生是主人,我是伺候主人的僕人。佛菩薩應化在世間,為一切眾生服務,這就是救度一切眾生。

「持此風教」,『風』是風氣,『教』是教化。「以周寰區」,『寰區』是指國家。「則編戶億千,仁人百萬」,『仁人』是能持五戒、十善的人。這樣良好的風氣、教化,周遍整個國家,則全國有億千萬戶人家,就有百萬仁人,整個國家的風氣就能改善。

下面舉例說,「而能行一善,則去一惡」,人能行一善,就去一惡。譬如,能持不殺生,就不造殺生之惡;能持不偷盜,就能斷偷盜的念頭、行為。「去一惡,則息一刑,一刑息於家,萬刑息於國」,國家的刑法是制裁那些違法之人,人人都守法,刑法也就息了,沒用處了。

因 此,佛的學生一定要做社會最好的榜樣,幫助一切眾生斷惡修善,要從本身先做起。佛經分為四大類:「教、理、行、果」,本經是屬於行經,就是要切實去落實我 們的行為。佛菩薩是九法界一切眾生的榜樣,所謂「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師是表率,行為是一切眾生的模範。於是我們要常想到,我們的起心動念能否給社會大 眾做好樣子,如果不能,這個念頭不能起。我們的言語對社會大眾有無正面利益,假如沒有,這個話就不能說。我們的一切行為造作都要利益社會大眾,不利於社會 大眾的,不但不能做,念頭都不能起,這才是佛弟子。

在 過去,中國社會是儒、釋、道三家的教育,雖然三家的手段、方法不盡相同,但根本是相同的。我們把這個意思展開來,各個宗教雖然在教化眾生的方式上有差別, 但是理念是相同的,因此所有宗教可以團結合作。這兩年我們致力於推動宗教和睦相處,新加坡九大宗教就像兄弟姊妹一樣,往來親切,互相尊重,互相敬愛,互助 合作。這是一個好的開始,希望永遠化解種族衝突、宗教戰爭,功德無量。

「洵 乎可以垂拱坐致太平矣」,『洵』是深信的意思。這是國王大臣在討論,宋文帝相信,何尚之也深信不疑,只要好好推廣儒、釋、道三種教學,就可以垂拱坐致太 平。在中國帝王時代,學校不普及,如何教化眾生,這是治國平天下的首要大事。譬如,一個家庭做父母的,一定要懂得兒女每天在想什麼、說什麼、做什麼,懂得 了才能好好的教導他們,去惡為善,破迷開悟,這個家庭豈會不興旺?國家也是如此,國家的領導人,要懂得人民在想什麼、說什麼、做什麼,才有辦法去疏導、誘 導、教化他們,這個國家社會一定安定和平。

用什麼方法教導?道德教育,現代人講人文教育,就是教導大眾明瞭人與人的關係、人與自然環境的關係,這是生活教育;明瞭人與天地鬼神的關係,就是要懂得與世間許多宗教相處。只要這三種關係處好,就能達到社會安定、世界和平、人民幸福。《禮記‧學記》云:「建國君民,教學為先」,這是中國最古老的教育哲學。建立一個政權,領導全國人民最重要的是教學,用現在話講,就是建立共識,這是屬於思想教育,教你要想善,不要想惡。

佛 法教學的總綱領,就是教我們晝夜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觀察善法。這個善法就是以十善為標準,常念善法是心善,思惟善法是念善,觀察善法是行善,善法念念增 長,不容毫分不善夾雜,如此修行,怎麼會不成佛、不作聖!六祖惠能大師說:「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不見」是絕對不把世間一切過失、不善放在心上, 讓你心善、念善、行善,生活自在安樂,前途一片光明。即使過最貧窮的物質生活,也是快樂無比。就如孔老夫子讚歎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顏回的物質生活貧乏不堪,但他天天快樂無比。他樂什麼?他明瞭道,就是心善、念善、行善,不在乎物質生活。因此,人不會去爭名逐利,社會才能永久安定和平。

斯言也,蓋以勸善者,治天下之要道也。

這 一段是總結,是雍正皇帝說的。「斯言」,是指宋文帝跟何尚之的對話,這段話目的在「勸善」。能夠勸全國人民行善,這是「治天下之要道」。清朝初期的君王都 很有智慧,他們推行宗教教育,目的就在此。那時佛教還是教育,佛教變成宗教,是嘉慶皇帝以後才發生的,兩百多年而已。我們學佛是學釋迦牟尼佛的教育,才能 得到真實利益,搞迷信絕對得不到佛法真實利益。

  佛說十善業道經 (4)   淨空法師講述   講記小組恭敬整理

而佛教之化貪吝,誘賢良,其旨亦本於此。苟信而從之,洵可以型方訓俗,而為致君澤民之大助。其任意詆毀,妄捏為楊墨之道之論者,皆未見顏色,失平之瞽說也。特諭。

中 國自古以來,儒、釋、道三家肩負起社會教育的使命,收到很好的效果,所以每個朝代執政的帝王,沒有一個不推崇三教的教學,幫助社會長治久安,幫助帝王垂拱 坐致太平。所以,佛法的興衰決定社會的治亂。佛法興旺,學佛人多,善人多,社會安定,天下大治;佛法衰,學佛人少,善人少,社會就動亂。因此,三教的教學 是因,治亂是果。

《禮記‧ 學記》云:「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建立一個國家,領導人民,教育最重要;只要把教育搞好,人民能和睦相處、平等對待、修善斷惡,就天下太平。同理,家庭 要興旺,一定要教育子女。公司行號能發達,事業能成功,是對員工的教育。如果疏忽了教育,疏忽了培植接班人,疏忽了對全體員工的教導,制度再好,亦是弊病 叢生,必將失敗。

「作 之君,作之親,作之師」,君、親、師這三字是一貫的,並不單指國家各級政府領導人,而是對於每個眾生講的。任何一個人要想在這一生當中,成就德行,成就事 業,都不能離開這個原則。「作之君」,是處於領導的地位,屬於無畏布施。「領導」,領是率先,導是導引。領導者要有智慧、德行、善巧方便,率先引導下屬走 一條正路,不使之誤入歧途。「作之親」,親是布施恩德,屬於內財布施。要以父母愛護兒女一樣的心情,愛護別人。做一個公司的老闆,對待員工,就像自己的子 弟一樣,以親情愛護照顧,員工哪有不盡忠之理?「作之師」,是教導他,屬於法布施。如果能做到君、親、師這三個字,你做任何事都會成功。

雍正皇帝舉宋文帝與何尚之的一段對話,其結論是:勸善才是治天下之要道。佛家對於勸善的理論方法,說得非常透徹、周詳。

「佛 教之化貪吝,誘賢良。」『吝』是吝嗇,自己有的捨不得幫助人。『貪吝』是一切眾生的病根,三途地獄的根本,人能夠離貪瞋痴,就決定不墮三惡道,所以貪吝要 連根拔除。佛教講善,不是一般的善,而是究竟圓滿的大善。佛的教導,不但使我們成為一個安分守己的良民,一位賢人而已,其最終極的目標是要幫助我們轉凡成 聖。

「茍信而從之」,『茍』是假設、如果;『從』是依教奉行。「洵可以型方訓俗」,『洵』是確實,『型方』是模範,『俗』是一般平民、俗人,『訓』是訓導。若能深信依教奉行,確實可以做社會大眾的好榜樣,訓導黎民百姓,並轉移社會風俗。

「而為致君澤民之大助」,『君』是國家的領導人,『澤』是恩澤,『民』是人民,『助』是幫助。不僅可以轉移社會風俗,而且能幫助國家領導人布施恩澤於人民。推行三教的教學,是對國家最有利益的,所以歷代帝王無一不是以身作則,全心全力推行。

中 國歷代帝王多數都是佛門的皈依弟子,都禮請當代高僧大德,在宮廷裡教學,稱之為「國師」。清末的慈禧太后也是皈依章嘉大師,可惜迷於權力,對於佛陀教誨陽 奉陰違,導致亡國。她要是果能深信,依教奉行,我們相信今天還是大清帝國。這才明瞭真正遵守古聖先賢的教誨是多麼重要!

「其任意詆毀,妄捏為楊墨之道之論者,皆未見顏色,失平之瞽說也。」『妄捏為楊墨之道之論者』,儒家講佛、道是異端。『未見顏色』,沒有見到真實;『失平』,失去公平;『瞽說』,就是瞎說。社會一般對於三教教義不了解,互相毀謗,這是絕大的錯誤。

雍正皇帝在《十善業道經》前面加上這篇文章,等於是序言,可見他對《十善業道經》的重視。也顯示了《十善業道經》,是普遍推行佛陀教育,教化眾生,利益國家社會的一部重要經典。

  佛說十善業道經 (5)   淨空法師講述   講記小組恭敬整理

經題

佛說十善業道經

「佛說十善業道」是別題,「經」是通題。所謂別題,與其他經名不相同,專指這一部經。通題者,通一切經,凡是佛所說的都稱之為「經」。「佛說十善業道」,在七種立題中,屬於人法立題,「佛」是人,「說十善業道」是法。

此 地的「佛說」,與淨土三經:《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佛說阿彌陀經》,經題上都冠有「佛說」,意思相同。這不僅是釋 迦牟尼佛說,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也都說。其他經典,十方一切諸佛未必都說,唯獨淨土三經與本經,是十方一切諸佛都說。由此可知,本經的重要性。

「佛」,印度梵文音譯為「佛陀耶」,中國人喜好簡單,故省尾音而稱「佛」。中國古字裡有「弗」字,沒有「佛」字,「佛」是佛教傳入中國以後,翻譯經文新造的字。因為佛是人,所以取「弗」的音,再加上「人」字邊,就是「佛」。

「佛」 的意思,與中國人講的「聖」、「神」,意思非常接近,神、聖、佛都是指對於宇宙人生真相通達明瞭,但明瞭的程度上有些不同。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理事、 性相、因果」,徹底通達明瞭,沒有絲毫的錯誤,這個人就稱作「佛」。所以,佛不是神、不是仙,他是人。中國人稱「聖」,雖有此意,但是並沒有徹底通達明瞭 宇宙人生的真相,這是通達程度不一樣。

「佛陀」,在佛的教學當中是學位的名稱。《華嚴經》講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這四十一個層次都稱之為佛。他們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理事、性相、因果都通達,但是通達的層次不同,所以有四十一個階級。此地的「佛」,是最高的一個階級,即究竟圓滿佛,指的是釋迦牟尼佛。

「說」, 悅所懷也,就是為眾生說法生歡喜心。因為佛看到一切眾生轉惡為善、轉迷為悟、轉凡成聖的機緣成熟,可以接受這個法門,所以佛非常歡喜的教導、勸化大眾,幫 助一切眾生當生成就。淨宗法門是一切諸佛說法的終極目標,而十善業道是一切諸佛說法幫助眾生一生成就的重要手段。

「十」,不是數字,是代表大圓滿,與《華嚴經》表法的義趣完全相同。大圓滿的善法歸納為十個綱領,每一綱領的境界深廣無有邊際。

「善」, 善與惡的標準,本經有明確的指示。修學如果沒有十善業的基礎,念佛也不能往生。何以見得?《觀無量壽佛經》告訴我們,未修淨業之前要先修三福,三福是大乘 佛法的基礎。如果沒有這個基礎,無論修學哪一個法門都不能成就,所以它是共同的基礎,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三世是過去、現在、未來,一切諸佛修行成 佛有無量法門,但是不管是哪一個法門,都以三福做基礎。如同蓋房子建大樓,不管你蓋多高、什麼樣式,地基決定是相同的,地基打得牢,建築才堅固。

「淨 業三福」,第一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前三句是願,最後一句是行,如果沒有行,這三願就落空了。你用什麼孝養父母、奉事師長、 慈心不殺?就是十善業。十善真正做到,前面的願也就圓滿了。經典有四大類:教、理、行、果,《十善業道經》屬於行經,偏重在行門。

「業」在 日常生活中,所有工作、處事待人接物等一切作為,正在做時稱之為「事」,做完之後,其結果稱之為「業」。做的是好事叫善業,不好的事叫惡業。譬如念書,功 課叫作業,課程念完叫結業,將學校規定的所有課程都學習完畢叫畢業。業在哪裡?看不見,聽不到,也摸不著。佛告訴我們,業在阿賴耶識裡;用現在話來說,業 在你的印象當中。你過去做的一切善惡業,現在一回想就能記起來,是因為有一個地方替你保存這些檔案,這個地方就稱為「阿賴耶識」。「阿賴耶」是印度話,中 國意思是「藏識」,像倉庫、資料庫一樣,所有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點點滴滴都儲藏在資料庫裡。

人 死了什麼都帶不去,唯有業能帶去,因為有形的東西帶不去,而業是無形的,會跟著你;世間沒有什麼值得畏懼,而這樁事情真正值得我們畏懼。我們的思想、言 語、行為不善,都存在阿賴耶識裡,永遠不會磨滅。了解事實真相之後,我們決定不造惡業,要把惡斷乾淨,善行修圓滿。不管別人用什麼方式對我,對我好,我感 激他;對我不好,決定不可放在心上,放在心上是自己跟自己過不去。

佛 教導我們,晝夜常念善法,這是心善;思惟善法,這是念善;觀察善法,這是行善。善法念念增長,不容毫分不善夾雜,惡才能去除乾淨,善才會修圓滿。別人得罪 我們,毀謗、侮辱、陷害我們,都是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何必把它存在資料庫裡。我們要學佛菩薩與法身大士,資料庫一打開,沒有一點不善的東西, 你就成佛了。十善業道修圓滿,就是無上菩提,就是圓滿的佛果。

我 們常看到佛像圓光頂上,有「唵、阿、吽」三字,有梵文寫的,有漢文寫的,也有藏文寫的,這三個字就是「十善圓滿」。「唵」是身善圓滿,「阿」是語善圓滿, 「吽」是意善圓滿。所以,十善業道學圓滿,就成佛了,比五戒還要深廣。五戒是佛為弟子們傳授的,十善是佛對一切眾生的宣化,教我們在日常生活,工作、處事 待人接物中,都要遵守這個原則。

佛將我們所有一切造作分為三大類:善業、惡業、無記業。「無記」就是無所謂善與惡,如拿毛巾擦臉、喝杯茶,凡是這類的,稱之為「無記業」。

善 惡有標準,層次很多,通常講的「五乘佛法」,就是五個標準:人乘、天乘、聲聞、緣覺、菩薩。每個階層的標準都不一樣,但是有一個不變的原理原則,就是利益 眾生的事業就是善業,利益自己的事業就是惡業。這個說法,初學的人不能接受,因為哪個人不為自己?佛法與世法的目的不同,佛法的目的是要作佛,而作佛一定 要超越三界、超越十法界。我們之所以會生活在六道輪迴,就是因為自私自利的心太重,執著有個「我」,有「我」就脫離不了六道輪迴。因此,佛法教我們要破我 執,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決定不要為自己想,「我」才能淡化、才能斷除。若起心動念還想著「我」,「我」的念頭天天增長,你無論修學哪個法門,修得好也不 過是享天福而已,仍脫離不了六道輪迴。因此,要想超越六道輪迴,「我」非斷不可。

《金 剛經》云:「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無我相能超越三界,雖超越三界,但還出不了十法界。十法界內有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 薩、佛,他們雖然破了我執,但尚有法執存在。也就是說,「我相」沒有了,尚有「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所以依舊出不了十法界。除非四相、四見斷盡,方可 超越十法界,超越十法界就是法身菩薩。《金剛經》裡,菩薩的標準是法身菩薩,不是十法界內的權小菩薩。所以,《金剛經》的要求,是要破四相四見。因此,佛 的教學是真實的,我們要認真努力學習,念念為眾生著想,不要為「我」著想;處處為別人服務,不要求別人為「我」服務。「我」沒有忘掉,決定在六道輪迴。

輪 迴太苦了,如果我們真想離苦得樂,就要一心一意奉獻給一切眾生。這種奉獻決定有好果報,種善因一定得善果。我們看到有些人在這一生當中得大富貴,但好像沒 有行什麼善,甚至還做很多惡事,這是什麼原因?善是他前生修的因,今生得果報。他這一生中沒有遇到善知識,於是迷惑造業,由於造不善業,過去生中修的福報 享盡,來生福報沒有了,惡報就現前。所以,世出世間一切法,無非是一個因緣果報的循環、轉變、相續。

本 經雖然是教初學的,但是直通如來果地;換言之,從初發心一直到如來地,始終都是在奉行本經的教訓,沒有一刻遠離,這是佛法的基本法,也是佛法的圓滿大法。 本經雖然只講了十條,但是每一條,理甚深,事甚廣,無有邊際,從初發心到如來地都學不完,所以千萬不能疏忽了,以為是老生常談。

我們常常犯過失,對自己修行造成重大的障礙,就連佛法修學的易行道:念佛求生淨土,都被惡業障礙了。西方極樂世界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其善的標準就是本經所說的。因此,念佛決定要修善,實在講無論修學哪個法門,都得要修善。

「道」 是雙關語,從理上講是宇宙人生的大道,從事上講,就是一真法界、十法界,依你十善所修的標準。修十善也分高下,上上品的十善,一真法界作佛;上中品的十 善,十法界內作菩薩;這樣一直往下降,降到下下品十善是餓鬼道;如果十善統統沒有,就是地獄道。若能參透本經,自己起心動念落在哪一道就很清楚,不必問 人。不但是來生到哪一道,自己清楚,現在這個身體住在哪一道也清楚。我們現在不都是在人道嗎?不盡然。天台大師講:「百界千如」,人道裡有人中之佛道、人 中菩薩、人中聲聞緣覺、人中天道、人中畜生、人中餓鬼、人中地獄。我們現在在人道裡,屬於十法界的哪一道,也要清楚、明瞭,一定要做個明白人,不要做糊塗 人。

處 事待人接物,生活工作,記住古人教訓:「難得糊塗」,這個糊塗是假糊塗,不是真的;「吃虧是福」,決定不可以存有佔便宜的念頭,佔便宜就吃大虧了。有佔便 宜的念頭,就犯偷盜戒,這是我們特別要小心謹慎的。我們還有體力、智慧,多為一切眾生服務,多為社會、世界服務,服務的面愈廣,福就愈大。決不是為了希求 福報而服務,我們希求的是無上菩提。

「經」,中國人稱書本為「經」,這是非常尊重的稱呼。古代講經的法師常用「貫、攝、常、法」四個字來解釋「經」。

「貫」是講它的語言文字有層次、有條理,從頭到尾貫穿一致。從經的科判中就能看出,文章真的做到加一字則太多,少一字則太少。

「攝」是攝受人心,讓你接觸之後欲罷不能,就像磁石吸鐵,有這樣的能力。一般報紙文章,看一遍決定不想再看第二遍,可是佛經看一輩子看不厭,愈看愈歡喜。

「常」是所講的道理、方法永遠不會變,無論在何時何處,都是正確的,對眾生都有利益。

「法」是法則,無論在何時何處,任何眾生修行,依照這個法則決定能成就。具足以上四個意思,就稱之為「經」。

《佛說十善業道經》,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都說,說這十種善法的業道,幫助我們。無論修學哪個法門,在這基礎上用功夫,決定成就。

佛說十善業道經 (6)    淨空法師講述   講記小組恭敬整理

◎人題

佛 經是釋迦牟尼佛說的,佛滅度之後,佛的弟子將之集結寫成文字,成為經典。佛法傳到中國,必須譯成中文,所以佛經一定有翻譯人的名字。在中國最著名的譯場, 有鳩摩羅什大師的譯場,共四百多人,玄奘大師的譯場有六百多人,這是很大規模的譯經院。經中所列的翻譯人,即是譯經院的負責人。

唐于闐三藏法師實叉難陀譯

「唐」 代表年代,本經是在唐朝武則天時代翻譯的。「于闐」是法師的籍貫,位於新疆和闐,在當時是西域的一個小國,也是中國通往歐洲的主要商埠,是商業文化的中 心。「三藏法師」,是法師的學歷,主持翻譯經典的人必須通達三藏,所以譯經的大德皆是三藏法師。「實叉難陀」,是法師的名字,是用梵文譯名的,意思是「喜 學」,歡喜學習。無論是世法、佛法,能好學的人決定有成就;如果不好學、懶散,學業、道業當然不能成就。這是法師名號的含義,我們要認真向他學習。「譯」 是翻譯,將梵文翻譯成華文。

實叉難陀法師翻譯的經典,最著名的、為中國人喜愛讀誦的,就是《地藏菩薩本願經》,另外一部非常重要的典籍是《八十華嚴》。由此可知,法師對中國佛教的貢獻很大,他的影響在中國佛教譯經史上,不亞於羅什大師、玄奘大師,他是譯經史上的重要人物。

◎正釋經文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娑竭羅龍宮,與八千大比丘眾,三萬二千菩薩摩訶薩俱。

這 一段文是集結經典時,阿難尊者附加上去的,不是佛說的。佛臨終囑咐阿難,一切經典皆以「如是我聞」開頭。『如是』就是指這一部經;『我』是阿難尊者自稱; 『聞』是親聞,不是傳說,是釋迦牟尼佛親自說的。「如是我聞」,這一部經是我阿難親自聽佛所說的,這是淺講;如果往深處講,《大智度論》有四卷解釋這四個 字。由此可知,佛經字字句句都含無量義!

「如」 是說真如、自性,唯有真如自性才是「是」;換言之,真如自性以外的都叫「非」,這也就是佛法講的真與妄。何以說真性之外的都是非?真性之外是幻相。《金剛 經》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一切有為法有沒有?有!雖有,它不是真的,能變的真如是真的,所變的現象是虛幻的、不實在的;不但虛幻不實在,佛還 告訴我們它不存在。所以,《金剛經》末後云:「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你就能看到宇宙的真相。

凡 夫被這些虛幻的境界蒙蔽了,這些虛幻的境界,如同電影畫面一樣,我們以為那是真實的,其實是假的。電影畫面是假的,每個人都能體會到,但是說現實一切境界 是假的,很多人無法體會,都以為這是真實的。其實,所有現象都是剎那不住,剎那生滅,所以不是真實的存在,真實的存在是能變的法性,法性也叫真如。

世 尊所說一切法,都是從自性裡流露出來的,所以稱「如是」,絕對不是意識心的流露。一般人講的念頭、思想、觀念,在佛法裡是講心、意、識;心是阿賴耶,意是 末那,識就是第六意識。十法界之內的眾生,其思想、知見不離心意識。能離心意識就脫離十法界,入一真法界。入一真法界,就是諸佛如來,《華嚴經》稱為法身 大士,這是究竟解脫,真正得大圓滿,方能找到禪宗所謂的「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也就是真正的回歸自性。回歸自性就找到了自己,自己真心自性變現出來的虛 空法界、十法界依正莊嚴,你就能掌握。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自己受用的境界,這時就稱為佛菩薩。在沒有回歸自性以前,我們生活在自性變現的虛幻境界裡,生活 不自由,被境界所轉,在境界裡做不了主,由業力作主。明心見性之後,自己作主,就不是業力作主。

沒 有見性,決定沒有「我」。佛法講「常樂我淨」,這是四淨德,是真有,決定不假;沒有見性,那就有名無實。「常」是永恆不變。在我們現實環境,動物有生老病 死,植物有生住異滅,礦物有成住壞空,所以沒有常。連「樂」也沒有,我們現在的樂只是痛苦暫時停止而已。譬如我們每天要吃三餐,有一餐不吃,就會餓得很 苦;吃飽了,餓的苦暫時停止,於是有樂的感覺;不吃的時候,苦馬上就現前,因此六道凡夫只有苦沒有樂。「我」是自己能做得了主;凡夫自己做不了主。「淨」 是身心清淨;我們心地有是非人我、貪瞋痴慢,身更不乾淨,一天不洗澡,臭汗薰天。所以,「常樂我淨」,不但六道凡夫沒有,十法界內的四聖法界也沒有,入一 真法界才有。《無量壽經》講西方極樂世界的人與一切萬物常住不變,所以他們具足「常樂我淨」。

一 切諸佛如來,為十方法界一切眾生所說的經教,「如是」二字而已。「如」是事實真相,佛所說的與事實真相完全相應,佛沒有加一點,也沒有減一點,這稱為「如 是」,此義較深。所以,佛沒有自己的意思,沒有自己的創造,佛所說的完全是就事論事,只是將宇宙人生的道理、事相、因果(因果的轉變與相續)為我們說出而 已。

由 此可知,諸佛如來所說的,句句都是我們現實的生活狀況,這才曉得佛法與我們有非常密切的關係,學佛法就是了解自己,認識自己生活的真實環境。佛法的教學, 是世間第一真實究竟圓滿的教學,我們不能不知道,不能不學習,通過這個學習才能真正認識自己,明瞭自己生活環境的真相。契入這個境界,就稱作菩薩;若達到 究竟圓滿,就稱作佛陀。修學有成果,第一階段稱作阿羅漢,第二階段稱作菩薩,最高階段稱作佛陀。所以,佛、菩薩、阿羅漢不是神仙,是佛教育修學階段的名 稱。

「如是我聞」,阿難尊者為我們說出,這部經不是他自己說的,是親自聽佛說的;佛也不是自己的意思,是宇宙人生事實真相。說出這四個字,使我們生起恭敬心、尊敬心、信仰心。「如是」是信成就,「我聞」是聞成就。

佛說十善業道經 (7)    淨空法師講述   講記小組恭敬整理

 

「一 時」是時間,指佛說經的時間。時間不用「年、月、日」,而用「一時」,意思很深。尤其中國人對歷史非常重視,時間、地點都一定要考證得非常精確,不可有 誤。而佛告訴我們,時間與空間都是抽象的概念,並非事實。所以,「一時」的意義,不但深而且真切,比記載年、月、日、時,還要正確。

「一」, 古德有多種講法,通常的說法,就是眾生聽聞這部經的機緣成熟了,此時稱作「一時」。如果緣不成熟,說了也沒用處,所以師資道合就是「一時」,這是對我們現 前境界說的。從理上講,禪宗所謂「識得一,萬事畢」,又謂「萬法歸一」,這個「一」就是與自性相應,這個意思深。淨土宗講「一心不亂」,一心不亂所現的境 界是一真法界;心亂了,一真法界就變成十法界、無量無邊的法界。因此,心真正歸一,一念不生,一心不亂,一切諸佛如來所說一切經都圓滿現前,這是真正的 「一時」,法身大士才能證得。

中 國史傳記載智者大師誦《法華經》,到「藥王菩薩本事品」時,忽然入定,在定中見到釋迦牟尼佛在靈鷲山講《法華經》的法會。出定之後,告訴別人:「釋迦牟尼 佛講《法華經》這一會還沒有散。」這是不是真的?真的。《法華經》云:「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現在科學家也說,如果我們有能力超過光的速度,就可以 回到過去。我們能回到過去,就能參加三千年前釋迦牟尼佛講經的法會,這說明時間、空間不是事實。如果你的機緣成熟,有智者大師這樣的定功,你就能回到過 去,也能契入未來。

世 間的預言有兩大類,一類是從數理上推斷的,屬於比量境界,不見得準確;另一種是定功,定中境界是親見的現量境界,現量境界就稱作「一時」。由此可知,如果 記載某年、某月、某日,我們永遠沒有機會參與一切諸佛如來的法會;而用「一時」,只要我們的功夫達到一心不亂,就有能力參加。佛的心是一心,我們的心也是 一心,一心與一心交感,境界就現前。因此,這兩個字是活的,不是死的。

「佛 在」,『佛』是主講人,即本師釋迦牟尼佛。『在』與住的意思不同,「在」是隨緣,「住」是攀緣。佛無所住,《金剛經》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實在 講,佛住在哪裡?盡虛空、遍法界都是佛的住處。而凡夫的觀念:「我有個小房子,這是我的住處」,這個住是堅固的執著,這個境界很小,心量也小,迷失了自 性。所以,經典上字字句句都含著很深的意思。

「住」 就是起了妄想、分別、執著;「在」,無處而不在,哪個地方有緣,哪個地方就現身。諸佛如來如是,我們雖然做不到那麼自在,可以做到相似的自在。哪裡有緣, 我們就到哪裡講經弘法,決定沒有一個固定的住處,有固定住處就與「無住生心」完全相違背。「無住生心」是覺,違背是迷。

「娑竭羅」是梵語,意思是「鹹水海」,大海的水都是鹹的。這個鹹水海,佛當年可能指的是印度洋。

「龍 宮」,這是大龍菩薩的道場,這位菩薩也是法身大士,他的空間維次和我們不同。譬如電視螢幕,他與我們雖是同一個螢幕,卻是不同頻道。所以,大龍菩薩是真 有,不是沒有,只要換一個頻道,就能見到。今天科學發達,潛水艇非常精密,但深入海底,卻沒有發現龍宮,這是因為空間維次不同。

菩 薩、鬼神,與我們皆是不同維次的空間。史傳記載,唐朝法照禪師在五台山見到文殊菩薩化現的大聖竹林寺。他不是妄語,這是他有特殊的緣分,就是現在人所說的 進入時光隧道。他能進入另一個不同維次的空間,見到大聖竹林寺,文殊菩薩在講經說法。他還聽了一會,並向文殊菩薩請教許多問題,其中問到末法時期眾生的根 性逐漸遲鈍,修學哪個法門較適當?文殊菩薩教他修念佛法門。他向文殊菩薩請教念哪一尊佛,文殊菩薩教他念阿彌陀佛,還念了幾句給他聽。他學起來,就是以後 所傳的「五會念佛」。法照禪師離開竹林寺之後,還一路做記號,下次還要再來。正在做記號時,回頭一看,大聖竹林寺不見了,只看到一片荒山,這才知道是菩薩 示現。離開大聖竹林寺,他又回到我們這個時空的頻道,之前的頻道就不見了,這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慈 悲三昧水懺》中,唐朝悟達國師遇迦諾迦尊者的故事,也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悟達國師在年輕時,遇到一位窮苦生病的出家人,無人照顧,他誠心誠意的照顧他。待 他身體康復後,告訴悟達國師,你將來遇大難時,到四川來找我。悟達國師後來得了人面瘡,延請天下名醫無法治癒,於是到四川找這位出家人。這位出家人就是迦 諾迦尊者,尊者用慈悲三昧水洗人面瘡,替他釋冤解結;冤結化解,人面瘡就好了。這也是阿羅漢的道場,離開之後,回頭再看,宮殿、樓閣都消失了,只是一片荒 山。這都說明時間與空間不是真的。

《金 剛經》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因此不要執著;不但不執著,也不可分別,一有分別、執著,就落在攀緣。所以,佛教我們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分別、 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在一切境界裡就得大自在。所以,十法界肯定有,就是今天科學家所說的不同維次的空間,對此決定不能懷疑。每個維次空間都有眾生, 諸佛菩薩心地平等清淨,哪個地方有緣,他就在哪裡講經說法。本經是在龍宮講的,不是在我們人間這個空間講的。

「與八千大比丘眾,三萬二千菩薩摩訶薩俱」,這些數字都是表圓滿。『比丘』,前面加一個『大』,就不是指普通的比丘,是大乘菩薩以比丘身分示現。其實全是菩薩摩訶薩,合起來總共四萬人,這是無比殊勝的法會。

『眾』, 是團體。「比丘眾」,以通俗話來講,就是佛教團體。這個團體是和合團體,與一般團體不同。「三皈依」中,「皈依僧,眾中尊」,這個團體是世出世間所有團體 裡最值得人尊敬的。人人都遵守「六和敬」,是六和敬的團體,因此這個團體可貴,值得人尊敬。比丘尚且如是,何況菩薩?所以,佛弟子的團體是「六和敬」的團 體,我們一定要明瞭、要尊重、要學習。

佛說十善業道經 (8)    淨空法師講述   講記小組恭敬整理

 

爾時世尊,告龍王言:一切眾生,心想異故,造業亦異,由是故有諸趣輪轉。

這 一小段,世尊明白的告訴我們,六道輪迴的由來,也正是大乘經講的,「一切法從心想生」。《華嚴經》云:「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識」就是心想,由於心想 不同,造業就不一樣。業有三大類:身業、語業、意業,而以意業為主宰,意業就是念頭。身、口之所造作都是隨著念頭而走,念善,造善業;念惡,造惡業。世出 世法、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從心想生,這是事實真相,也是真理。若能明白此理,對於社會安定、國家興旺、世界和平就能清楚。從什麼地方看起?看一切眾生的 心想。

十 法界眾生心想非常繁雜,無量無邊的妄想、念頭,我們要找到第一個妄念。佛將十法界的第一因素告訴我們:地獄的第一業因是瞋恚、嫉妒,瞋恚、嫉妒心重,自私 自利的念頭堅固,決定破壞別人的善事,這種心想就造成地獄境界。所以,地獄是從自己心想生,與別人不相干。個人造業,個人受報,任何人都不能代替。曉得此 理,才知道自己決定可以得救,只要自己不造惡業,不起惡念頭,就可以得救。其實每一道中都具足十惡業,只是偏重不同,偏重十惡的哪一條,就以此為這一道的 第一業因。

餓 鬼道的第一業因是貪心,貪而無厭。有人學佛了,世間法放下了,貪愛佛法,還是墮餓鬼道。《金剛經》云:「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所以佛法也不可以貪。佛法 是教我們明理、覺悟,決不能對佛法起貪心。畜生道的第一業因是愚痴。何謂愚痴?沒有智慧,顛倒黑白,沒有能力辨別邪正、是非、善惡、利害、真假,聽信謠 言,心裡猶豫不決。以上是三惡道的業因。

三 惡道上面還有三善道,即阿修羅、人道、天道。《楞嚴經》講,在六道之中,除地獄之外,其他四道(餓鬼、畜生、人道、天道)都有阿修羅。阿修羅在哪一道,就 隨這一道的名稱,不再建立,於是經上常講「五趣輪迴」,就是這個意思。如果把阿修羅算一道,通常是指天阿修羅,這是在人道之上。

人 道的第一業因是五戒十善。佛常講:「人身難得而易失」,我們現在得人身,下一生能否得人身,就要看五戒十善的修為,如果五戒十善不及格,來生就得不到人 身。所以,我們自己想想,如果五戒十善超過貪瞋痴的念頭,來生還能再得人身;假如五戒十善的修為很薄弱,貪瞋痴的意念很重,來生決定墮惡道。

天 道要修上品十善、四無量心;四無量心是「慈悲喜捨」。所以,自己生天有沒有分,自己很清楚。新加坡的許哲居士,她非常有自信的說:「老天爺會保佑我」。所 以,她決定生天,前途一片光明,一絲毫的懷疑都沒有。現在她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也決定往生,因為她貪瞋痴斷了,具足五戒十善、四無量心,念佛豈有不往 生之理!這是我們的榜樣、典型。她能做得到,而我們做不到,就是我們有障礙,只要將障礙消除,我們也能做到。

修 羅道也是修五戒十善、四無量心,但是好勝、好鬥、傲慢。譬如到佛門上香,也要爭上第一炷香,第二炷都不甘心,這個果報就在阿修羅。阿修羅爭強好勝,在天上 常跟天帝鬥爭,在人間也喜歡與別人鬥爭,不論在哪一道都喜歡鬥爭。阿修羅有福報是過去持戒、修善、積德,他若能謙虛、退讓,決定生天道。

聲 聞的因是四諦,辟支佛的因是十二因緣,菩薩的因是六度,諸佛如來是平等心。我們一天到晚想什麼?冷靜思惟就知道自己將來往哪一道去。古大德勸導我們「自求 多福」,這是任何人都幫不上忙的,諸佛菩薩再慈悲也幫不上忙,菩薩慈悲只能將事實真相告訴我們,至於受什麼樣的果報,都是自己去抉擇。

佛 云:「依報隨著正報轉」。依報就是我們的生活環境,包括人事環境與物質環境,都是隨著念頭而轉變。我們曾與許哲居士談及生活行持,在她的心中,世界是美好 的,眾生是善良的,所以她生活在美好、善良的世界裡;而我們的生活環境是五濁惡世,原因是「心想異故」。她看一切人都是善人,她專看別人的好處,憶念別人 的善處。她看到不善的人、不善的事,就像在街上看到來來往往的陌生人一樣,從不落印象於心中。所落的印象全是好的印象,這不是「心想異故」嗎?她的這種理 念、見解、行為,就是蕅益大師所講的「境緣無好醜」。「境」是物質環境,「緣」是人事環境,人事與物質實在沒有好壞、善惡、是非,所有一切好壞、善惡、是 非皆由自心而生。若是自心純善,世界便是美好的;自心不善,極樂世界也是濁惡世界。所以,『一切眾生,心想異故,造業亦異』。因此,存心不同,果報便不 同。

諸佛菩薩心地充滿「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所以他的境界是美好的。美好的境界要自己去求、自己去修,不是別人給的。放眼看天下芸芸眾生,心想不善,專看別人的缺點,專記別人的過失。「世間沒有一個是好人、沒有一樁好事」,墮落在這裡面,這就是人間的惡道。

當 今為何離婚率這麼高?就是因為夫妻不和,彼此看不順眼,專看對方的缺點,這樣的家很容易破碎。儒家的真理:「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 平天下」。「平天下」是天下得到公平、得到和平,然而世界和平寄託在國家的興旺,國家興旺寄託在家庭,家庭寄託在夫婦。家不齊,國便不能治,國不治天下就 亂。所以,男女結婚不僅關乎兩人的事,而是關乎社會整體。世界就好像我們的身體一樣,家庭是我們身體上的一個細胞,一個細胞壞了,就會影響整個身體健康。 若夫妻兩人多看彼此的好處、優點,家就會和睦穩定。因此,我們個人的前途,家庭的幸福美滿,就在自己一念之間!

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就是沒人教。《無量壽經》云:「先人不善,不識道德,無有語者,殊無怪也。」所以,世界的安定、和平建立在教育的基礎上,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宗教教育,這是四大支柱。如果教育崩潰,社會不安定,世界不和平,眾生決定要過痛苦的生活。

佛說十善業道經 (9)   淨空法師講述   講記小組恭敬整理

 

龍王,汝見此會,及大海中,形色種類,各別不耶。如是一切,靡不由心造善不善,身業語業意業所致。

世尊在許多大乘經論裡告訴我們:「一切法從心想生。」一切法,大至宇宙,小至毛端微塵,正是中國古聖先賢所謂「大而無外,小而無內」。這也是《般若經》上所說的「諸法實相」,宇宙人生萬法的真相。

「龍王」是大眾的代表。「龍」表千變萬化,就是一切眾生的妄想、分別、執著。『王』是「主」的意思,在帝王時代,唯帝王做得了主,發號施令,全國臣民要聽命於他。

「汝 見此會」,今天啟建十善業道的大會,目的在討論十善業道。參加這次法會的人,有八千大比丘眾、三萬二千菩薩眾,雖然只說了比丘、菩薩兩類,而實際上把社會 男女老少、各行各業統統包括在其中。比丘代表出家眾,菩薩則在家、出家都有。如中國四大菩薩:地藏、觀音、文殊、普賢,只有地藏菩薩現出家相,觀音、文 殊、普賢菩薩都是在家相,這說明在家菩薩比出家菩薩多。凡是依照佛所傳授的理論、方法修學,並能落實在日常生活、工作、待人接物之中,這個人就是菩薩。

「及 大海中」,『大海中』是比喻社會。本經是佛在娑竭羅龍宮中講的,娑竭羅龍王是佛的學生,是皈依三寶虔誠的佛弟子,也是菩薩摩訶薩,是諸佛菩薩示現。「娑竭 羅」是梵語,翻成中文是「鹹水海」。佛說法都是意在言外,「鹹水海」就是苦海,這正是形容苦海無邊。在苦海裡好像過得很快樂、很自在,這是不覺悟。這個苦 海是形容六道,特別是指三惡道。龍是屬於畜生道,不是人道,所以代表三惡道的意思非常明顯。

「形 色種類,各別不耶」,讓我們觀察這個社會、這個世界,所有一切眾生形狀不一樣。縱然同是人類,形狀也不一樣,有高的、矮的,有胖的、瘦的。膚色也不一樣, 有白種人、黃種人、紅種人、黑種人。種類差別就更多了,男女老少、各行各業。如果再擴大到一切生物,地上跑的、水裡游的、天上飛的,形色種類各個不同。為 什麼會有這麼多差別?下面,佛為我們說明。

「如 是一切」,『一切』包括動物、植物、礦物,真的是各不相同。譬如礦產的蘊藏種類很多,有些被發現開採出來,這個地區就富裕。還有時節因緣也各別不同,譬如 石油如果在兩百年前被發現,則一文不值,因為當時沒有汽車。今天科技發達,利用這個做動力,它就變成珍寶。這就曉得礦物蘊藏在地底,開採也有時節因緣。由 此可知,宇宙之間一切事物的複雜性。

宇 宙之間的一切事物是怎麼產生的?許多科學家、哲學家、宗教家們都在研究,始終沒有把真相講清楚,唯有大乘佛法講得透徹。佛法是真正的寶,現在卻被蒙上一層 迷信的陰影,說它是消極的,於是許多人不敢接近,致使寶擺在面前而不得受用。我們非常幸運,有機會接觸到,有緣去學習,真的得到一些受用。

佛 在《華嚴經》上告訴我們宇宙現象,包括科學家講的不同維次的空間。現代西方科學家已經證實有十一度維次空間的存在,但從理論上說,不同維次空間是無限度 的。在佛法裡不稱空間,稱法界,界是界限,不同維次就是不同界限。佛法講十法界,加上一真法界,就是十一種法界,這十一種是大分。天台大師講得更清楚、更 具體,十法界的每一個法界又具足十法界,就是一百法界。這一百界中,每一界還有一百界,重重無盡,這才真正將事實真相說出。換句話說,法界不同維次的空 間,是隨著我們念頭的轉變而轉變。修行人心地清淨,在他入定時,定中的法界與不在定中的法界,是不同維次空間。所以,在定中能見到過去、未來,能見到遠 方,這是修定人都曾出現過的境界。

台 北簡豐文居士在沒有遇到我之前是修禪的,打坐入定,在定中曾見過十殿閻羅王。他說:他們的身體很矮,大概只有兩三尺高。我勸他:跟鬼道常往來沒好處,跟佛 菩薩往來有好處。以後他念阿彌陀佛,這個境界就沒有了。所以,在定中會出現不同維次的空間。一般人都有作夢的經驗,夢中也是不同維次的空間。所以,我們現 在不是固定生活在一個空間,也是生活在多元空間之中,只要自己細心觀察、體會就能發現。

這 些界限、不同維次空間是怎麼造成的?「靡不由心造善不善,身業語業意業所致」。整個宇宙人生(人生是一個代名詞,包括不同現象裡所有的生物)的現象,是由 心想變現出來的。前一段講:「心想異故,造業亦異」,「異」就變成不同的界限。我們每個人天天在造業,從未停止過,而所造的總不外乎妄想分別執著三大類。 由於有妄想分別執著,才變成凡夫,凡夫與佛菩薩的差別就在於此。

佛 與大菩薩(大菩薩是《華嚴經》講的法身菩薩),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了,進入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就是將無量無邊的法界,即各種不同維次的空間,全部突破。 現在科學家雖然知道,但是還無法突破不同維次的空間。現今物理學發現了「加速度」,如果我們的速度能夠超過光速,在理論上就能回到過去,也能進入未來。換 句話說,時空的障礙突破了。這個突破是有限度的突破,不是無限度的,因為他的突破是有造作的。正如我們現在跟美國的距離是一萬多公里,我們利用網路,立刻 就能面對面討論課程,這個時空好像也是突破。但這是用機械的方法來溝通,機械的能力有限,而且對方還要有設備,沒有設備還是做不到,這個不自在。佛教給我 們的方法自在,只要放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就得自在。

所 以,無量無邊的法界是由一切眾生「心造善不善」。什麼在造?身體在造,言語在造,念頭在造。造作有無量無邊,但不出身業、語業、意業這三類。天天在造,就 是說你天天在障礙自性裡本來具足的圓滿智慧、圓滿德能,把自己的智慧德能愈縮愈小,小到最後是無知無能。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

佛說十善業道經 (10)    淨空法師講述   講記小組恭敬整理

 

而心無色,不可見取。但是虛妄,諸法集起,畢竟無主,無我我所。雖各隨業,所現不同。而實於中,無有作者。故一切法,皆不思議。

前 一段說出何以會有六道輪迴,這一段說明了事實真相的根源。而這個現象究竟是怎麼發生的?佛說:「從心想生」,皆由心造善不善業,變現出六道輪迴的境界,所 以根源在心。「心」非常難懂,古大德說:「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佛法講悟道、證道、證果,無非就是要真正明白「心」,所以叫「明心見性」,明心見性 就是大徹大悟,證得無上菩提佛果。

「心」, 我們都會以為是這個肉團心,這是錯誤的。《楞嚴經》上,世尊問阿難:「你是什麼因緣發心出家學佛?」阿難說:「我看到世尊三十二相,殊勝妙好,就常自思 惟:此相非是父母欲愛所生,一定是修行成就的。因此渴仰世尊,而發心出家。」佛又進一步問阿難:「你發心的心在哪裡」?阿難非常聰明,說了七個地方,結果 都被佛否定了,於是向世尊請教心究竟在哪裡。

《華 嚴經》云:「虛空法界一切眾生,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心」是真心,「識」是妄心,真心與妄心是一個心。完全覺悟,沒有迷叫真心;帶有迷惑,就叫妄心。 什麼是迷惑?妄想分別執著。有妄想分別執著,就是妄心;沒有妄想分別執著,真心就現前。決不是說妄心外面還有個真心,真心與妄心是一個心,真妄不二。真心 是能現,能現宇宙虛空,即十法界依正莊嚴,一真法界也是真心所現。《華嚴經》講的華藏世界,西方淨土講的極樂世界,都是真心所現,所以沒有變化。那裡的人 各個無量壽,永遠不衰、不老、不病。由此可知,我們會老、會病、會死,這是妄心造成的,妄心就是妄想分別執著。假如我們把妄想分別執著斷盡,我們與諸佛如 來一樣,也是不生不滅,不老、不衰、不病。因此,佛與眾生是平等的,沒有高下。

如 果我們把執著放下,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執著,就超越六道,這個人稱為阿羅漢。阿羅漢、菩薩、佛,是佛陀教學的學位名稱。拿到阿羅漢這個學位,永遠不會再 退轉到六道去受苦,這是第一個學位。若進一步,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執著、不分別,就稱作菩薩。由此可知,阿羅漢雖然不執著,尚有分別。菩薩不執著也不分 別,比阿羅漢高,但是還沒有超越十法界的範圍。必須把妄想(無明煩惱)斷幾分,《華嚴經》講的四十一品,只要斷一品就超越十法界,入一真法界。剩下的那些 微細妄想,大乘經講要三個阿僧祇劫,才能斷乾淨,這才拿到最高學位:「佛」。

「妄 想、分別、執著」,這是通俗的講法,佛學名詞是「無明煩惱」、「塵沙煩惱」、「見思煩惱」;見思煩惱就是執著,塵沙煩惱就是分別,無明煩惱就是妄想。我們 被妄想分別執著蒙蔽,連作人都不自在,天天生煩惱,到哪裡都分別身分、執著身分,要有我的地位、我的名譽,有這些東西就有生死,就有因緣果報。你有善念, 在三善道受報;有惡念,三惡道受報;這個念頭沒有了,六道的因沒有了,六道的果當然就沒有了。

羅 漢、菩薩、佛到六道是「乘願再來」,幫助眾生解脫的。雖然在六道裡現身,也很自在,如觀世音菩薩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如果他有一個身相,就不能現 第二個身相。我們執著這個身是我,這個相是我,就不能現第二個身相。他們沒有執著,所以能隨類變化。變化也不是自己心裡想:「我想變什麼」,這又變成凡 夫,又有分別執著。他的變化不是自己想,是隨著眾生心想而變,自己決定沒有想;想是執著。

中 國古人造的字很有味道,「思」是心上畫許多格子,格子就是分別;「想」是心上有相,想是執著。「心」是什麼?將「田」、「相」都拿掉,剩下的才是「心」。 所以,中國字是智慧的符號,是提醒人們覺悟的符號。有思有想,決定是六道凡夫;阿羅漢有思沒有想;菩薩是沒思沒想。因此,經上說,佛四十九年沒有說一句 話;佛要是說法,他就有思想。所以佛經不可以用思想去研究,佛沒有思想,你用思想去研究,變成你的胡思亂想。「願解如來真實義」,是離開思想,就能體會到 佛的意思,這是真實智慧,圓滿的智慧。

「而 心無色」,『心』不是物質,不是色法;『色』是色法。佛法講的色,就是物質,心就是精神。心有真心、妄心,無論是真心、妄心,都不是物質,所以眼看不見, 耳也聽不見,身體也接觸不到,連心想都想不到。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意」是念頭,連念頭也達不到。六根裡面能力最強的是意根,我們常常打妄 想,想前想後,想過去無始劫,想未來無量劫,想這個世界,想外太空,想諸佛的剎土,但是這個「心」想不到,因為心不是色法。意識能緣一切色法,但緣不到真 心。

「不 可見取」,是說六根決定達不到;『取』是執著、佔有。不但是心法「不可見」、「不可取」,色法也是如此。譬如身是色法,身雖然可見,但決定不可取。現在科 學家證明,身體的細胞新陳代謝,剎那生滅,舊的細胞死了,新的細胞生了。如果可取,細胞應該永遠不生不滅。連身體都不可取,何況身外之物?換言之,沒有一 樣東西是屬於自己的,連身體也不是,這才是真的覺悟、看破。

佛 法講:「萬法皆空,因果不空」,世出世間法就是一個因果,因果也在萬法之內,因果何以不空?所謂「因果不空」是說因果轉變不空、相續不空、循環不空。本經 言簡意賅,教人要斷惡修善,能夠斷惡修善,因果的轉變就會愈轉愈好,因果的相續、循環是愈來愈自在。若不明此理,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轉變就愈轉愈惡劣, 相續、循環是往下墮落。

所 以,世出世間一切法沒有人主宰,全是自作自受,佛也不能幫忙。一般宗教講的上帝,就是佛法講的心性。伊斯蘭教的穆斯林為我們作簡介,說阿拉是這個世界上唯 一的主宰,阿拉就是我們講的心性,但是他還沒有講到真心,他講的是妄心。為什麼?他要做主宰,主宰是妄心,真心不做主宰,真心裡沒有主宰這個妄念。

「而 心無色,不可見取」,我們要常常記住這句話。《般若心經》講得具體、透徹,「觀自在菩薩,照見五蘊皆空」,觀就自在了。觀是觀照,何謂「觀照」?菩薩用心 叫觀照,也就是說他六根接觸外面境界,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嘗味,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就叫「觀照」。我們有妄想分別執著,就叫「思想」。佛菩薩用 觀照,能見一切現象的真實相;凡夫用思想,夾雜著妄想分別執著,把事物的真實相扭曲了,所以見不到真實相。如果離開妄想分別執著,真相就見到了。扭曲不是 外面的現象被扭曲,而是扭曲了自己六根的功能,與外境絕不相干,外境永遠是中立的,是唯心所現。

所 以,佛菩薩跟我們在一起,境界卻完全不相同,佛菩薩的境界是一真法界,我們是在六道輪迴。而六道輪迴與一真法界圓融在一起,決不是六道輪迴之外有個一真法 界,一真法界以外有個六道輪迴。譬如夜晚很多人一起賞月,同樣的月光,每個人的感觸卻不同。各人的境界不相同,外面景色是一個,絕不因為你的感受而起變 化。從這個比喻去思惟、體會,但不可以研究,一研究就壞了,愈想愈離譜,這個道理要懂。

佛說十善業道經 (11)    淨空法師講述   講記小組恭敬整理

 

「但 是虛妄,諸法集起,畢竟無主,無我我所」。若學習過相宗的《百法明門論》,這幾句話就非常好懂。《百法明門論》是大乘初學的第一門功課,天親菩薩將《瑜伽 師地論》裡六百六十法歸納成百法,便利於大乘初學。宇宙之間所有一切法,歸納成一百條,而每一條裡所包含的都是無量無邊,無法計算。

無 論屬於哪一個科目,心法能變,有時也說能生能變。但是,能生不是能現,這兩者意思不同。能現是真心,妄心不能現,妄心能變,把一真法界變成十法界,變成無 量無邊的法界,有這個功能。妄心從哪裡來的?「但是虛妄,諸法集起」,『虛妄』是說它不是真實的,怎麼有這種現象?集起的。《中觀論》云:「諸法不自生, 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說無生」。這是講到宇宙人生諸法的根源,可以說一部《中觀論》五百頌,就是說明這個事情。對這個現象清楚了,稱為法身菩薩; 完全模糊、不了解,就稱為凡夫。凡夫跟佛菩薩沒有差別,就是對於宇宙人生真相認知上的不同。正如在學校讀書一樣,你拿到博士學位,他拿到碩士學位,另一個 人沒有文化,連小學都沒有念過,但都是人,只是文化程度上差別不同。

因 此,十法界就是文化程度的差異,過的日子不相同。從此地我們應當恍然大悟,我們要過好日子,要把自己的生活品質向上提升,要靠教育。今天世界上許多貧困地 區,生活得很苦,怎麼去救濟?物質救濟是不能解決問題,一定要辦學校,提升他們的文化水平,就能提升生活品質。在佛法講,我們能從人道提升到天道,欲界天 提升到色界天,色界天提升到無色界天,從六道提升到四聖法界,從四聖法界提升到一真法界,全靠教學。世出世法沒有例外,我們要有這個認知。

阿 賴耶是從哪裡來的?阿賴耶是梵語,翻成中文是「藏識」,藏就是含藏。藏的是什麼?諸法的印象,佛經的術語稱為「諸法落謝影子」,現在人講印象。我們從早到 晚,這一生生活當中,六根所接觸的境界都有印象,永遠不會磨滅,這就是阿賴耶識的功能。阿賴耶識就像檔案室,你造的一切善、惡、無記,像檔案一樣儲存在裡 面,永遠不會忘記。縱然經過百千萬劫,阿賴耶所含藏的印象、種子,因緣遇會,果報就會現前。阿賴耶非常微細,往往極其微細的念頭造的業,第六意識還沒覺察 到,阿賴耶裡已經有了檔案。

阿 賴耶識的這些種子、印象,沒有形相,如果印象是色法、是物質,佛說我們無量劫至今的造作,就是虛空也容納不下,這就曉得我們造的業有多少!所以,我們在菩 提道上,怎麼可能沒有魔難、沒有障礙?往昔今生造的惡業太多了,惡業障礙我們,善業也障礙我們。善業引起我們的貪愛,惡業引起我們的瞋恚,貪瞋痴全是障 礙。所以,佛教我們修淨業,修淨業就沒有障礙。

真 正修淨業,純淨不雜是法身大士,淨裡面還摻雜著少分不淨是四聖法界,六道法界裡總是染多淨少。在凡夫地,真正很好的修行人,染業摻雜的分量比較少,摻雜個 百分之二十、三十,已經相當不錯。我們現在這種程度,大概百分之九十五以上是染業,淨業只有百分之二、三,甚至於百分之一、二而已!

這 些確實是虛妄的,雖是虛妄,你要是不知道它是虛妄,就受它的害;知道它是虛妄的,就不受害,就覺悟了。所以,關鍵還是迷悟,迷的時候永遠被妄境束縛、支 配。譬如:眼前這個世界是虛妄的,但是我們不知道它是虛妄,起心動念、一切生活行為就受環境影響。如果真的知道它是虛妄,決定不受其干擾,在環境裡永遠保 持自己的清淨心,得大自在。

中 國歷代祖師,有不少人證得這個境界,正如《楞嚴經》云:「若能轉境,則同如來。」他不被環境所誘惑,不被環境所轉,在環境裡能做得了主,能轉境界。善人遇 到他,善人會更善;惡人遇到他,惡人會改過遷善;人事環境能轉,物質環境也能轉。物質環境裡有風災、水災、旱災、地震等許多的天災,他到這個地方來,天災 減少了,這是事實,這個理太深了。所以,佛經講密,不是「祕密」,是「深密」。再深的理,只要依照這個方法循序漸進,一定可以證得,所謂是「豁然大悟」。

《金剛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又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有為法」就是《百法》前面的九十四法,後面六法是「無為法」。無論是心法、心所法、色法、心不相應行法,都是諸法集起的。

「畢竟無主」,『無主』是沒有主宰。怎麼集起的?緣。佛法非常重視緣,佛法講「緣生」,不講「因生」,非常有道理。佛家講一切萬法的現象是「緣起」,但是緣起決定是性空,性空就是「畢竟無主」。

「無 我我所」,所有一切法的真相皆是如此,所以說「萬法皆空」。現在科學家用分析的方法,將人身、物體,從細胞裡分析成分子,分子再分析成原子、電子、基本粒 子,這才曉得是空的。原來所有一切法都是基本粒子組合而成,只是組合的現象不一樣,有的組成礦物,有的組成植物、動物,其實都是一個東西組成的,不過是組 合方程式不相同。三千多年以前,釋迦牟尼佛在《金剛經》上講,這個世界是「一合相」。「一合相」:同一個基本物質。小而微塵,大而世界(星球),都是同一 個基本粒子組成的,「一合相」組合的。這個組合,緣聚它就形成,緣散它就散開,聚散無常,哪裡有主?聚合永遠不散才叫有主。而事實真相是聚散無常,剎那變 化。

如 果了解透徹,對於世出世間法決定沒有貪戀之心。為什麼?它是假的。貪戀是迷惑,執著佔有是妄想。自己的身都不能佔有,細胞的新陳代謝剎那變化,確實是「無 我」。世間人執著身是我,是第一個迷惑,從迷惑「我」產生自私自利,造無量無邊罪業。造這些罪業,一般講墮落在輪迴;其實不是墮落,是這些業力把境界變成 輪迴的境界,變成地獄的境界。地獄從哪裡來的?自己變的,自作自受。十法界依正莊嚴不是佛造的,是你自己心裡變現的,前面講的「一切眾生,心想異故,造業 亦異」,「一切法從心想生」。

有 一些同修問我:「鬼有沒有?龍有沒有?」我都點頭說:「有」。為什麼有?一切法從心想生。本來沒有,你天天想鬼,鬼就一大堆。這才曉得,「淨業三福」告訴 我們「深信因果」,就是深信「念佛是因,成佛是果」。佛也是心想生,我天天想佛,佛就現前;基本粒子組合是從心想來組合的,心想佛就組合佛的世界。天天想 鬼,就組合鬼的世界;鬼是貪愛,天天念念不忘貪愛,變現的境界就是鬼的法界。念念瞋恚,恨別人,世間沒有一個好人,都是討厭的、可惡的,就變地獄法界。十 法界都是虛幻不實,是「夢幻泡影」。一切法從心想生,所以佛才勸導我們要想善,不要去想惡;要行善,不要造惡。徹底明瞭之後,佛的真實教誨,慈悲愛護到極 處的教導,我們才會感恩。

「我」 尚且沒有,哪來的「我所」?我所就是我所有的,這個房子是我所有的,財產是我所有的,地位是我所有的,權力是我所有的;「我」都沒有,哪來的「我所」?所 以佛家講清淨平等,是從這個地方來的。不懂這個道理與事實真相,心怎麼會清淨、平等?總是覺得我比別人高,人家不如我。而萬法是平等的,佛跟餓鬼是平等 的,跟畜生、地獄也是平等的。佛尚且如此,我們怎麼會不平等?我們上跟諸佛平等,下跟地獄平等。平等,無論是順境、逆境,善緣、惡緣,障礙都沒有了。平等 是佛法界。佛法界,《華嚴經》清涼註疏云:「理無礙(沒有障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是真正大圓滿、大自在。

這 部《十善業道經》很淺顯,但這一段很深,這一段是講理,理要是不透徹,十善不肯做。你也知道善是好,不善是不好,可是善偏偏做不到;貪瞋痴慢是煩惱,常常 欺騙別人不是好事,還是天天作惡。什麼原因?道理沒有透徹。真正透徹了,決定不再做惡事。別人騙我,我不騙他;別人毀謗、侮辱、陷害我,我受他的陷害,決 定沒有報復的念頭,我還是誠心誠意一片善心對待他,這是真正覺悟。他很可憐,他糊塗,他不知道事實真相,他是「可憐憫者」。正是《無量壽經》云:「先人無 知,不識道德,無有語者,殊無怪也」。我們要原諒他,決定沒有一念報復的念頭,依舊是誠心誠意對待他。縱然生命被他害死了,也很好,正好生天,感謝都來不 及了,怎麼可以怪他?只有真正透徹明白的人才懂得。

「但是虛妄,諸法集起,畢竟無主」,這是講阿賴耶。「無我我所」,這個「無」字是貫下來的,「無我」、「無我所」,這是事實真相;不僅是六道,十法界依正莊嚴的真相,佛是一語道破。

佛說十善業道經 (12)    淨空法師講述   講記小組恭敬整理

 

「雖 各隨業,所現不同。而實於中,無有作者。故一切法,皆不思議。」『雖各隨業,所現不同』,佛法講十法界依正莊嚴,十法界是說大的差別現象,若是細說,法界 無量無邊,每個人都不一樣。因為每個人的思想、念頭不一樣,所現的境界當然就不相同。佛說:「心想異故,造業亦異」;而世間諺語所謂「人心不同,各如其 面」,如果兩個人心相同,面貌就相同。

我 們仔細深入的觀察,若兩個人面貌相同,他們很多動作也相同,而且對於一切人事物的想法、看法都很接近,證明佛經所講的話是正確的。一切眾生心想不同,所以 感得的身相、容貌、膚色、健康狀況都不一樣,這些全是從心想生。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之後,再仔細觀察,多病的人一定是妄想、憂慮、煩惱很多;身體健康、活 潑、快樂的人,妄念少,煩惱少。這都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事實,這些原理原則,經上講得都很透徹。

所 有一切現象,總的來說,虛空、宇宙、星球、動物、植物,都是從自己心想變現出來的。我們每個人有每個人的世間,不可能兩個人世間完全相同。同樣一樁事情, 我們感受也不相同。以現前而論,我們展開《佛說十善業道經》,經本相同,而每個人讀經的感受、理解不一樣。這是什麼原因?「心想異故」。《開經偈》云: 「願解如來真實義」,我們能做得到嗎?做不到!為什麼?我們有心想,佛沒有心想;心想是八識,佛是「轉八識成四智」,所以佛沒有心意識。我們離開了妄想、 分別、執著,再看經典,如來真實義就現前,豈不是「雖各隨業,所現不同」?

由 此我們也能體會到,佛在大乘了義經上告訴我們,世間一切萬法,皆是「不可得,無所有」。《金剛經》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就是《大般若經》的 「不可得,無所有」。能得的心不可得,經上講「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所得的是外面境界,境界是緣生之法,緣起性空,所以外面境界 也不可得。佛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但十法界裡的一切現象不可得,一真法界裡的現象也不可得。現象有沒有?不能說它沒有,也不能說它有,說有、說 沒有都是錯誤的。既然非有也非無,把它合起來,說非有非無、亦有亦無,行不行?都不行,因為只要有這個念頭,就落在情識裡。這是佛法究竟處,佛法高明處。

佛 教給我們在一切境緣之中,即實際生活中,用什麼樣的心態來生活、處事待人接物?一念不生,隨緣而不攀緣。普賢菩薩說:「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這是普賢菩 薩做人的態度,真實智慧究竟圓滿,我們應當要學習。學到一分就有一分受用,學到十分就有十分受用。不可以說學不到就不學,不學你就隨順煩惱;隨順煩惱,你 永遠生活在六道輪迴。

雖 各隨業,所現不同」,這兩句話是講宇宙人生的現象。下面是講它的真實,『而實於中,無有作者』。有很多人有個錯誤的觀念,這個觀念很難突破,他會追問: 「這個現象是從哪裡來的?」「這個現象是怎麼產生的?」要曉得,你起這種念頭,都落在妄想、分別、執著裡,虛空法界所有一切現象是妄想、執著變現出來的, 再用妄想、執著去理解它是不可能的。如何才能明瞭通達事實真相?放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佛家講「禪定」,《楞嚴經》云:「淨極光通達」,統統放下了, 心淨到極處,自性般若光明就現前,這個世間所有一切法,性相、理事、因果全都通達明瞭了,這是真實智慧。所有一切諸佛如來都是通過這個途徑,徹底覺悟的。

因 此,不僅是釋迦牟尼佛,一切諸佛如來講經說法,總綱領都是「戒定慧」三個字;戒是手段,定是樞紐,慧是目的。戒是守法,決定遵守前人的道路。釋迦牟尼佛走 的是哪一條路?十方一切諸佛走的是哪一條路?我們要跟緊,不能捨棄。你想另外找一條路,找不到。正道決定能開智慧,邪道決定不能開智慧,這是邪正的分法。 依禪宗講,正道一定會達到明心見性,邪道就不可能。諸佛菩薩走的是正道,正道裡的純正,對我們的根機來講,純正之道是簡單、穩當、方便、快速,無過於淨土 法門。

修 學淨土法門,佛菩薩教導我們一句話:「老實念佛」。我們今天念佛功夫不得力,原因就是不老實。果然老實,效果很快。對真正老實人,《十善業道經》就不需要 講了,他全做到了。譬如新加坡的許哲居士,她是一百零一歲才皈依,從前沒有學過佛,但是《十善業道經》裡的每一條,她都做到。不學就能做到,什麼原因?她 是老實人,規規矩矩的做人。我們天天在學,頭腦裡還想新花樣,沒有依教奉行,就是不老實。

我 們見一切法還要不要去追究?世間人常講:「打破砂鍋問到底」,佛法是許可的。為什麼?疑惑一定要斷除,問到底是幫助你斷疑生信,所有疑惑都沒有了,人就老 實了。老實人有兩種:一種是善根福德深厚,像許哲這樣的人,她沒有疑惑。另一種,就是把事實真相搞清楚,沒有懷疑,就老實了。中間這一階層佔大多數,所謂 既不是上智,又不是下愚,妄想、分別、執著多,這種人難度。

所以,虛空法界一切現象,佛跟我們講『無有作者』,這是真的。不是佛造的,不是神造的,也不是上帝造的。「無有作者」,是心現識變,「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心能現,識能變,確實沒有作者。

『故 一切法,皆不思議』。龍樹菩薩在《中觀論》上告訴我們,「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說無生」。宇宙之間所有一切法決不是自己生的,也不是 他生的,也不是自他共同生的,也不是沒有原因生的,是故說無生。你要真正懂得這四句話,你就證得「無生忍」的地位。《仁王經》上告訴我們,下品無生忍是七 地菩薩,中品是八地,上品是九地。到這個地位,《中觀論》上這四句話,才透徹了解。

他 用什麼方法了解?不是天天想,天天想永遠不會了解。他是用甚深禪定的功夫,也就是我們常講的「看破、放下」。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都是修禪定。禪定就是 六根接觸一切境界,清清楚楚、了了分明,在裡面決定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接觸外面境界,真正做到沒有分別、執著,沒有起心、動念,這是定;樣 樣應付得圓圓滿滿是慧。定慧等學,定慧等運,這是佛菩薩的生活。所以一切法確實沒有作者。

『故一切法,皆不思議』,佛經上常講「法爾如是」,所以「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此地所說的這幾句,《華嚴經》上世尊全部將之落實在菩薩日常生活當中,所以跟《華嚴》合起來看,非常有趣味,我們能夠體會到更深。

佛說十善業道經 (13)    淨空法師講述   講記小組恭敬整理

 

自性如幻,智者知已。應修善業,以是所生蘊處界等,皆悉端正,見者無厭。

「自 性如幻」是說起用,起作用時,如佛在《金剛經》所說的「夢幻泡影」。世尊常用「不可思議」這句話來說明事實真相,他為何不將真相說出,只說「不可思議」? 其實佛說的是真話,只有在「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之下,事實真相才大白,你才完全明瞭。「思」是意識,「議」是言語,這個事實真相決不是言語能說得出的, 也不是思惟想像能達到的,因此「不可思議」是一句真實語,絕對不含糊。只要你不思不議,事實真相就現前。因為一切法是由心想生,你把心想止住了,然後你才 見到一切法的真相,原來是「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一不異,不常不斷」,即《中觀論》所講的「八不」,這時你真正體會得。

凡 夫始終離不開思議,所以永遠不能見道。「道」就是自性,宗門講「明心見性」。什麼人能見性?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思不議,就見性。為什麼要用這個方法?「言 語道斷」是不可思,「心行處滅」是不可議,所以「不可思議」就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真相就現前。可是世尊在不思議當中教我們思議,不可說之中他跟我們常 說,這裡頭有個奧祕,我們要明瞭。佛的說法是「說而無說,無說而說」;會聽的人,「聽而無聽,無聽而聽」,他就契入了,這是根熟的眾生,上上根的眾生。佛 說得沒錯,是我們聽錯了,為什麼聽錯?我們有思有議,不解如來真實義。所以,「願解如來真實義」這句話,談何容易!

自性起用就是十法界依正莊嚴,不僅是十法界,一真法界也是自性起用,十法界如幻,一真法界也不真,經上講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包括世出世間。所以,覺悟的人、法身大士,住一真法界、住華藏世界、住極樂世界,一絲毫沾染都沒有,因為他們知道那都是「夢幻泡影」。

「智者知已」,『智者』是諸佛菩薩,菩薩中特別是指法身大士,他們知道諸法實相。知道之後,他們怎麼生活?「應修善業」。『應』是勸告的話,佛對我們講的。不但是行善、言善,心裡面連一絲毫的惡念都沒有。我們今天辦不到,因為我們對於事實真相不了解。

為 什麼要修善業?修善業是沒有理由的,法爾如是,本來就是這樣。這樁事情,中國聖人也說到了,只是沒有佛經講得這麼透徹。儒家講:「人之初,性本善」,性本 來是善;「性相近,習相遠」,本性是一樣的,這跟佛法講的無二無別。佛法講:「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佛性是平等的;既有佛性,皆當作佛。《無量壽經》云: 「一切皆成佛」,他怎麼不善?我們每個人都是純善。純善現在為什麼變成不善,而去造惡?這就是佛家常講的「迷」,迷失了自性。雖迷了自性,這個自性還起作 用,起作用帶了迷,於是就造惡業,這麼回事情。諸佛如來看一切眾生是看本性,所以他的心裡沒有一個惡念。凡夫看一切眾生看習性,所以世間沒有一個是好人。 因為這一念的差別,把外面的現象就轉變了,如果是善念,外面的現象就變得很好。

所 以,一定要肯定世尊所說的「一切法從心想生」,這一切法裡,跟我們最貼近的是我們的身體、容貌。心細的人很明顯能覺察到,心地善良,容貌就慈悲,舉止柔 和、溫雅;心行不善,容貌可畏,別人看到害怕,一般人講這個人殺氣很重。殺氣是講觀氣,外國人講磁場,這磁場不好,叫人看到、接觸到,感覺得恐懼,感覺不 舒服。心地善良慈悲的人,他的磁場好,人家接觸時都生歡喜心,覺得清涼自在,很願意跟他相處,這是我們在生活經驗當中體會到的。我過去接觸的三位老師,我 只要有時間,就會去親近他們,縱然一句話不說,我坐在房間裡,都感覺到氣氛很好,磁場好。這說明人心善,磁場就善,氣氛就善,善的氣氛能感動人,令人生歡 喜心。

「以是所生蘊處界等」,『蘊處界』是所生,自性是能生,能生、能現、能變。自性能現是屬於它的本能,至於能變,能變是迷失了自性,自性所現的現象就會產生變化,將一真法界變成十法界,變成無量無邊的法界。

這三句,「知」是緣,「修善」是因,「所生蘊處界等,皆悉端正」是果,「見者無厭」是善報,種善因得善果。

「所 生蘊處界等」是善果,你修善業善因,就感得善果。「蘊」是五蘊:色、受、想、行、識。「色」是身體,「受想行識」是心,講心理。《心經》云:「照見五蘊皆 空」,五蘊把宇宙之間所有一切法都包括盡了。「色」,世出世間所有一切現象,用這一個字代表。心法說得詳細,說了四個:「受」是感受;「想」是思惟; 「行」是剎那不住,這個生滅的念頭永遠不會停止,前念滅,後念就生,這叫行,念念不住;「識」是含藏,你所造作的,無論是善法、惡法、無記法,落謝影子含 藏在阿賴耶識裡。阿賴耶識含藏的種子永遠不會消失,遇緣它就起作用,就生起現相,一般講受報。經上說:「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 受」,這是事實真相。如果了解事實真相,這個人決定不會作惡,為什麼?作毫髮之惡,也要自己受諸惡報。我們所造作的不是別人受,是自作自受,要懂這個道 理。

「處」 是十二處,講的六根六塵,六塵是色、聲、香、味、觸、法,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這十二條裡,心法只有一種,意是心法;色法講了十一種。佛為什麼 要這個說法?眾生迷悟不同,有人對於色法迷得輕,對心法迷得重,佛跟他講「五蘊」,心法講四條。有人對於心法迷得輕,色法迷得重,佛講「十二處」,色法講 十一條,心法講一條。「界」是「十八界」,十二處加上六識:「眼耳鼻舌身意」。六識加上十二處裡的「意」,心法就有七條。十八界中,心法有七條,色法有十 一條,這是佛對於色心迷得都很重的人講的。總歸納起來就是色、心二法,心是能變,色法是所變。蘊、處、界是一樁事情,只是開合不同。用現代話來說,「所生 蘊處界等」就是今天所講的,虛空法界一切眾生的現象。

「悉 皆端正」,從自己的身相到生活環境,我們的身相端正,居住的環境端正,居住的社會端正,居住的國家端正,居住的世界端正;再擴大,居住的星系(銀河系)端 正,這豈不是依報隨著正報轉!今天我們說社會不好,世界不太平,原因從何而來?就是不知道修善法,不知道自性起用的真相。我們今天如果真的明白了,就會真 幹;還沒有發心真幹,說老實話,你還沒有明白。

早 年我跟章嘉大師學習時,章嘉大師告訴我,佛法是「知難行易」。知太難了,行太容易了。真正知了,凡夫成佛在一念之間,念頭轉過來就成佛了。念頭為什麼轉不 過來?不知。所以佛法解在先,行在後。《華嚴經》上,清涼大師將全經分做四分:信、解、行、證。信解難,真信真解,行證就不難,真是輕而易舉。我們今天感 覺到行證這麼難,是沒有奠定信解的基礎。然後我們就想到,世尊何以苦口婆心說法四十九年,目的何在?就是幫助我們信解。只要信解了,行證是自己的事情。

佛說十善業道經 (14)    淨空法師講述   講記小組恭敬整理

 

龍王,汝觀佛身,從百千億福德所生,諸相莊嚴,光明顯曜,蔽諸大眾。設無量億自在梵王,悉不復現。其有瞻仰如來身者,莫不目眩。

「龍 王」是六道眾生的代表,為何用「龍王」來做代表?『龍』是變幻多端,變化莫測;就自身來說,我們起心動念千變萬化;就生活環境來說,一切人事物也是變化莫 測,所以用「龍」來表法。『王』是自在的意思,無絲毫勉強,表習性已經成了自然,就像天性一樣,自自然然起心動念,剎那不住,所以用「王」來代表。由此可 知,我們業力之深,自己無法體會;業障深重之所以然,自己完全不能覺察。此地以龍王來表法,意思很深,這是六道眾生。

「汝 觀佛身」,佛教導我們,觀察佛身。佛是現身說法,為大眾做好榜樣。佛身相好,「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相好是果報,果必有因。我們常說「相隨心轉」,不但 我們自身相貌、體質是隨心所轉,生活環境又何嘗不是?除自身外,都是生活環境;換言之,全是依報。跟我們一起生活的這些人是人事環境,物質是物質環境,人 事環境、物質環境也是隨心所變,隨心所轉。

我 們覺得人事環境、物質環境都不好,而新加坡的許哲說,人事環境、物質環境都非常美好,這是什麼原因?「一切法從心想生」,你心想的是美好,一切人、事、環 境都是美好的;你的念頭不好,人事物沒有一樣是好的。蕅益大師說:「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人心好,起心動念都好。

「百 千億福德所生」,佛每一個念頭都是福德。『百千億』不是真正的數字,是形容詞。佛告訴我們一彈指有六十剎那,一剎那有九百個念頭,所以一秒鐘有兩個十萬八 千念頭。這種微細的念頭,凡夫不能覺察。誰見到了?八地菩薩見到了。八地菩薩定功深,心地清淨,能覺察到微細念頭的生滅。六道凡夫的念頭,佛將之歸納為 「善、惡、無記」三類。善有福,但不是德;六道眾生有福,德談不上。何謂德?所有一切念都是善念,念念無住,《金剛經》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住 是離妄想、分別、執著。我們極微細的念頭都墮在妄想、分別、執著,這個根太深了,所以佛教導我們,我們學起來這麼困難是有道理的。一秒鐘兩個十萬八千生 滅,每個生滅都具足妄想、分別、執著。由此可知,我們今天講放下妄想、分別、執著是放下粗相,好像一棵樹,放下幾片葉子而已,放下這個樹梢而已,枝幹絲毫 都沒有動搖。我們怎麼能比得上佛?

我 們供養佛像的用意就在此地,讓我們看到佛像,想到佛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全是圓滿的福德,就是《金剛經》所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生什麼心?生與一切 眾生感應道交的心,眾生有感,佛立刻就有應。生心我們很難理解,因為凡夫講到生心就會起心動念;而佛沒有起心動念,所以這個生心的意思很深。佛與菩薩隨類 現身,沒有妄想、分別、執著,佛為一切眾生隨機說法,也沒有妄想、分別、執著,要了解這些事實真相。

學 佛從哪裡學?從這些地方學。一切眾生根性不相同,因此入門也不一樣,所以首先要知道自己的根性。古德常講:「人貴自知之明」,自己一定要了解自己,修學就 方便了。世間迷惑顛倒的人,不認識自己,狂妄自大,這種人在世法、佛法都不能成就。我們仔細觀察果然不錯,凡是狂妄自大的人,在社會上一無所成;真正有成 就的,謙虛恭敬,表現得處處不如人。《了凡四訓》裡,袁了凡看人的標準也是如此,看到這些應試的舉人,只要是謙虛恭敬,表現得樣樣不如人,他說這個人決定 考中;而狂妄自大、目中無人的人決定落第,都被他料中了,這裡頭有大道理。

福 德的根是什麼?十善業道。諸佛如來百千億福德的根本,就是「淨業三福」的第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地藏菩薩本願經》所講的 就是這一句,但是有輕重的差別,它是以「孝親尊師」為重。《十善業道經》與《地藏菩薩本願經》無二無別,偏重在「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兩部經合起來 看,「淨業三福」第一條就圓滿了,諸佛菩薩從這裡修起,也在這個地方完成。發心起修,就是發心住的菩薩,功德圓滿就是究竟的佛果。究竟的佛果,只不過將這 一條十六個字圓圓滿滿做到而已。我們要懂這個道理,然後才曉得怎樣修學。

《地 藏經》云:「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罪。」想想我們,我們今天的身是從百千億業障所生,從罪業所生。我們念念都是自私自利,這就是罪。佛是福德所 生,佛起心動念決不為自己。怎麼知道?《金剛經》上說得很好,佛菩薩「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無我見,無人見,無眾生見,無壽者見」, 所以他成就的是無量福德。我們起心動念自私自利,這是具足四相,所以無不是罪。這個事實真相明白,就知道應該怎麼做。

「從 百千億福德所生」,這是因;「諸相莊嚴」,這是果報的總說。世間眾生福薄,佛陀示現在世間,總是與一切眾生現同類身,現同類身裡的好相,三十二相、八十種 好,我們比較能體會到。而經中讚歎佛的報身,「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這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凡夫無法理解。世間有志之士,如同阿難尊者,見到佛的相 好光明,發心向佛學習。這是把果報展現出來,如果你覺得這個果報好,你也想要,就要像佛菩薩一樣修因,因圓果就滿了;不修因,果報決定得不到。

「光 明顯曜」,這是顯示果德。『光明』,就是中國人常講的氣氛,外國人說的磁場,佛法稱作光。無論是說氣氛,或是說磁場、光明,凡夫所感觸到的,只是貼近這一 個發光的物體,感覺到目眩。這個光明,實際上它的範圍是遍虛空法界。物質的波動,愈遠愈弱;從情識裡生的思想波,雖然不同於物質的波動,它也是愈遠這個波 動的力量愈微弱。可是自性的光明不同,大乘經常講,「諸佛菩薩,光明遍照」,他那個光明是均勻的。但是凡夫依舊不能覺察,原因是被自己的煩惱障礙,如果把 煩惱習氣斷除,在任何地方、任何時間,我們感受佛光明遍照都是圓滿的。

這 就是性德與修德之異,修德是有濃淡之分,像我們感受這個氣氛一樣。我們親近一個有德行的人,就感覺得這個氣氛特別濃;雖不在他的房間裡,也能感受到。甚至 於在他的庭院也能感受到,庭院之外就愈來愈薄,就感受不到。其實在理論上講,他的磁場、氣氛、光波,也是遍虛空法界的,但跟佛、法身菩薩不一樣,他的氣氛 雖然好,煩惱沒有斷盡。他的煩惱比我們輕,我們感受他的氣氛就好;如果他的煩惱比我們重,我們感受的氣氛就非常不好,我們是混濁的氣氛,他的混濁程度比我 還嚴重,就是這個道理。

不 但理如是,事亦如是。最明顯的感受,人沒有修持,心地不清淨,充滿貪瞋痴慢,他身上的氣味、口裡吐出的氣味、呼吸的氣味,都很難聞。如果年歲愈大,氣氛就 愈不好,因為這一生中累積的惡業多,惡的氣氛、念頭造成生理的變化,生理的不正常。有修行的人不一樣,譬如虛雲老和尚,不但身體氣味清香,連衣服的氣味都 清香。虛雲老和尚一年洗一次澡,剃一次頭,衣服從來不換,但全是香味。由此可知,善惡的念頭確實影響我們的生理,影響生理的組織,影響分泌。

佛是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斷盡了,這個境界我們無法想像,在佛法稱作「光明顯曜,蔽諸大眾」,『蔽』是隱蔽。

「設無量億自在梵王」,『設』是假設;『無量億』是表多;『自在梵王』是大自在天、摩醯首羅天,在三界裡富貴到極處!他們修四禪八定,也是福慧雙修,煩惱習氣完全伏住,但沒有斷,如果斷了就證阿羅漢果,就不是凡夫。他的氣氛、磁場,也無人能相比。

我 們修行要在這些地方勘驗自己有沒有進步,如果感覺得身體氣味很難聞,就是沒有功夫。真正有功夫的人,這種難聞的氣味,一定是一年比一年淡,一月比一月淡, 這是證明自己功夫有進步。一星期不洗澡,身上雖有污垢,但不難聞,真有功夫的人並不染著。這都是佛菩薩為我們現身說法,我們要懂這個道理,要了解事實真 相,認真努力修學。真正得自受用,才能夠利益別人;自己都得不到受用,如何談他受用?他受用必定是先自受用。

諸 佛菩薩教誨我們「要真幹」!這些年來,我將佛法做了一個總歸結,「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大家都熟知,都能記得 很清楚,念念不忘,依教奉行。我們修真誠心,真就不假,誠就不虛偽;清淨就不污染;平等就沒有高下;正覺就不迷;慈悲就決定沒有自私自利。這是佛心,這是 菩提心,我們要如是存心。落實在生活,要看破、放下。看破是一切通達明瞭;放下是一塵不染,絲毫不染著。表現在外面,就是此地講的「光明顯曜,蔽諸大 眾」,就是自在、隨緣。末後結歸到念佛,前面九句十八個字統統是念佛,以念佛作歸結裡的總歸結,這樣我們一生當中就圓滿成就。起心動念都要如是修、如是 學,決定沒有自私自利,念念都是為利益一切眾生,自自然然做社會大眾的榜樣。

「悉不復現」,大自在天王坐在佛的會下,他們的福德光明都不能現前。好比是在太陽底下,點燃無量億的蠟燭,蠟燭的光都顯不出來,這個比喻大家好懂。這是說明在佛面前只感受到佛的氣氛,大自在天的氣氛就沒有了。

「其 有瞻仰如來身者,莫不目眩」,這是勸勉、讚歎。我們今天生在釋迦牟尼佛末法時期,佛雖然離我們三千多年了,實際上佛的氣氛是永恆的、是周遍法界。我們能不 能感覺到?能。必須如教修行,果然能將妄想、分別、執著斷除,就能感受到諸佛如來的氣氛。諸佛如來的氣氛,就是我們真如本性的氣氛,不是外來的。真如本性 的氣氛,哪有不盡虛空遍法界之理?由此可知,眾生與佛確實是平等的。今天不平等,是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造成的,離開妄想、分別、執著確實是平等的。自 性本具的德能、本具的相好,佛展現給我們看,那是我們的果德。我們今天不幸,染上無明、塵沙、見思煩惱,就好比吸毒的人染上毒癮。佛的教學就是幫助我們戒 毒,我們要是肯接受,把病毒從根本拔除,恢復正常,正常就是諸佛如來。佛幫助我們,我們應當接受,認真努力學習,恢復自己的性德與智慧德相。

這 一段經文看似平常,實際含義很深,顯示了觀像念佛的要領。我們要懂得如何向佛學習,知道自己起心動念,即使是極其微弱的念頭,跟依報、正報都有密切關係。 所以,無論得的是什麼樣的身相,無論生活在什麼環境之中,無一不是自心所變現的,這才真正懂得「心現識變」的事實真相。正因為如此,佛才說「智者知已,應 修善業」,這個「應」在我們看來是勸導的意思,實際是「法爾如是」的意思,自然他就修善業,哪裡需要人勸?由此可知,我們今天不懂得修善業,就是對於事實 真相完全不了解,這也顯示了教學的重要性。

佛說十善業道經 (15)    淨空法師講述   講記小組恭敬整理

 

汝又觀此,諸大菩薩,妙色嚴淨,一切皆由修集善業福德而生。

前一段是觀佛身,佛身是百千億福德所生。佛身,表性德,性德是究竟圓滿的。「百千億」這是形容,實際上是無量無邊的福德,不但我們說不盡,即使是諸佛如來異口同音來宣說,無量劫也說不盡;因為這是「稱性」的,所以沒有人能說。

這 一段是觀菩薩的妙色身。菩薩沒有成佛,菩薩的妙色莊嚴是屬於修德。「妙色」是色相,「嚴淨」是莊嚴清淨。經中常講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是菩薩的修 德;如來果地上的相好,大經常講「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這是修德圓滿,性德現前,才有如此殊勝莊嚴。而「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是佛菩薩示現在世間 的「劣應身」。佛在經上講,菩薩示現成佛,如《普門品》云:「應以佛身而度者,即現佛身而為說法」,決定是現同類身。因此,釋迦牟尼佛在我們人間示現成 佛,一定示現在人道。

「三 十二相,八十種好」是果報,果必有因;譬如經上讚歎佛的「廣長舌相」,這是生生世世不妄語的果報。佛說一個人若是三世不妄語,舌頭伸出來可以舔到自己的鼻 尖。我們舌頭伸出來舔不到,就說明我們常常打妄語。由此可知,雖然講「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其基礎不離十善業。果真將十善業道修好了,「妙色嚴淨」自自 然然現前。

「莊 嚴清淨」這四個字,最重要的是『淨』,淨是清淨心。我們將佛陀的教誨歸納為:「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你要是不真誠,決定不會清淨;你不平等, 也不會清淨;你迷惑、沒有智慧,也不會清淨;心地不慈悲,也不會清淨。因此,一條成就必定圓滿具足其他五條,這樣色相才莊嚴。

色 相稱之為「妙」,妙在何處?《金剛經》云:「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就妙了;換言之,著相就不妙。再說得清楚一點,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境 界,起心動念就不妙了。諸佛菩薩跟凡夫不同之處就在於此。我們見色聞聲會起心動念,就是受外面境界的引誘。隨順自己喜愛的,就起貪心;隨順自己的厭惡,就 起瞋恚心,這是凡夫,這就是造業,所感的果報當然不殊勝。諸佛菩薩的色相是隨順性德,性德是善的。

《三 字經》云:「人之初,性本善」,「性」是自性、本性,本性是善的。這個善不是善惡的善,善惡的善是相對的善,善惡相對的善是習性,不是本性。「性相近,習 相遠」,這個「性」是真性、本性,一切眾生無二無別。可是習性有善、有惡,這個善惡是相對的善惡,與「性本善」的意思不同。

沒 有見性之前,全是修德。經上講的四聖法界:聲聞(阿羅漢)、緣覺(辟支佛)、菩薩、佛,十法界裡面的佛法界,這種佛就是經上講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是修德不是性德,因為沒見性。必須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性德才現前,這時才是「千萬億福德所生」。這個「千萬億福德」不是修來的,是自性本具的,也就 是說這時完全恢復了自性。

我 們今天是凡夫,一定要有自知之明,所謂「人貴自知」。一個人最重要的是要知道自己,才談得上修行;如果自己不認識自己,是談不上修為的。修為最關鍵的是斷 惡修善,破迷開悟。若不知什麼是善惡、迷悟,從何修起?不但是修做不到,學都做不到。每天讀誦、聽經,是不是真的聽懂,真的理解?沒有。怎麼知道?若真聽 懂、真理解,念頭就轉過來了。

因 此,佛法不講「教學」,講「教化」。教了,你真懂得、真明白,立刻就產生變化,化迷為悟,化惡為善,化凡為聖。古人所謂「讀書變化氣質」,這個「化」,用 現在的話講,是從成績上來觀察;「教」是從事相上說的。到底有沒有成效,效果如何,就看你有多大的變化。小變化,你得少分明瞭;多變化,你有多分明瞭;大 變化,你是真明瞭。

凡 夫業障習氣非常深重,障礙了佛菩薩聖賢的教誨,雖然天天學習、天天聽講,依然沒有絲毫變化。那要用什麼方法消除業障?「長時薰習」,這是佛祖傳下來的妙 法。因為煩惱習氣也是長時間薰修成的,如果我們能有長時間薰修聖賢教誨,總有一天會覺悟。古來宗門教下的大德,也不是短時間聞經聽教就覺悟,少則三年五 載,這是根性利的;晚則三、四十年才開悟。因此,眾生根性不同,努力不一樣,成就的時間也不一定。十分認真努力學習,可以幫助我們縮短時間,提前覺悟。

不 但在經論當中要努力學習,最重要的是要把經典的教學落實在生活當中,離開實際生活,悟門就堵塞了,這一點我們要明瞭。何以古人三年五載、十年八年開悟,就 是能夠把所學的落實。「信、解、行、證」,經本上的學習是信、解;解了之後,落實在生活當中是行;行是實驗,通過實驗,證實你解的沒有錯,證就是轉凡成 聖、轉惡為善、轉迷為悟。你要是不能落實在生活裡,在工作、處事待人接物上,怎麼能夠契入佛菩薩的境界?契入就是證。所以,沒有行、證,雖學不能化。

從 這些地方,我們深深體會到諸佛菩薩的大慈大悲,長時間不捨棄眾生,有耐心一遍遍重複的教導,期待總有一天你會覺悟。但是「總有一天」時間長短,各人不一 樣,這是佛家所謂「上、中、下」三根。上根,時間短;中根,可能在這一生,二十年、三十年;下根,這一生不會開悟,要等來生。佛菩薩有耐心,來生後世,或 者是多少劫以後,你的緣成熟了,這才明白開悟,佛也不捨棄,真正是「佛氏門中,不捨一人」。

善 導大師所講的「總在遇緣不同」,遇緣最重要的是善友、善知識的提攜,這是很重要的一個增上緣。今天我們的善知識是什麼?是經書、錄像帶、光碟。可是也要懂 得修學的方法,其祕訣就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一門容易得定,定就能開慧;若同時學很多,就把得定開慧的時間推遲了。

「修集善業福德」,這一句偏重在十善業道,我們真正要覺悟,要有堅定的信心,永離殺生、偷盜、邪行、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瞋、痴,從內心中將十惡拔除。這是從修德上說。

又諸天龍八部眾等,大威勢者,亦因善業福德所生。

這一小段,佛教我們觀察世間「大威勢者」,『威』是有威德,『勢』是有勢力,這些人是世間各個行業的領導人。「亦因善業福德所生」,如果不是多生多劫的善業福德,這個威勢決定得不到。「大威勢」是果報,果必有因,正是說「種善因得善果」。

佛 舉例「諸天」,這是講天王。無色界天沒有身相,就不提了;從有色相的來說:色界天,四禪天頂摩醯首羅天王,初禪天頂大自在天王;下面是欲界六層天,這都是 「諸天」。諸天往上去,一層比一層福報大,他們的大福報,不是我們能想像的。再往下是人間的人王,現在稱之為國家的領導人,這些「大威勢者」,有許多人擁 護他,為他效命,決不是偶然的,都是多生多劫的善根福德因緣所生。

我 們辦事覺得很辛苦,是過去生中沒有修福,不能怪人,只怪自己過去生中,偏重在修慧,疏忽了修福。經上講的「修慧不修福,羅漢托空缽」,阿羅漢證果了,到外 面托缽沒有人供養。業因果報,絲毫不爽,理事呈現在我們面前,如此清楚明白,我們要能體會,要知道現前怎樣作法,知道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有業因果報。

世 間「大威勢者」都要修善業福德,善業福德就是捨己為人,犧牲自己,奉獻別人。如果我們不能捨己為人,必定是貪瞋痴慢增長。貪瞋痴慢增長,雖然學佛,也要墮 三惡道。譬如,安世高的同學-共亭湖的龍王,就是很好的例子。安世高在傳記裡面,讚歎這個同學「明經好施」,對教理通達,喜歡講經,又喜歡布施。他到外面 托缽,托的菜飯不好,心裡就不歡喜,覺得「我對社會貢獻這麼多,社會對我的回報竟是如此」,心裡感覺得難過,起這個惡念墮到畜生道,去作龍王。我們今天的 德行、福德比不上他,我們造的惡業比他更重,他墮龍王,我們墮到哪裡去?我們看這些公案,要自己警惕,一念之差,萬劫難復。

佛說十善業道經 (16)    淨空法師講述   講記小組恭敬整理

 

今大海中,所有眾生,形色麤鄙,或大或小,皆由自心種種想念。作身語意,諸不善業。是故隨業,各自受報。

這是世尊首先讓我們觀察,世出世間善業福德的果報,然後再回頭看看,六道有情眾生造作不善業,從果報上形成強烈的對比,這就顯示出佛說的「智者知已,應修善業」。

「今 大海中,所有眾生」,『大海』是比喻有情眾生。「形色麤鄙」,『形』是體質,身體的形狀;『色』是膚色、容色;『麤鄙』是粗惡鄙陋。「或大或小」,這是說 形狀,在大海裡有很大的動物,也有很小的魚蝦。這是讓我們仔細觀察,眾生福德差別太大了。諺語云:「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每個人的面貌不一樣,健康狀況 不相同,生活環境亦有差別,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皆由自心種種想念」,正是大乘經講的「一切法從心想生」。這個『想念』是不善的,思想不善,言行當然就 不善。所以,我們觀察一個人的德行,從言行當中看,言行就是思想的自然反應。

「作身語意,諸不善業」,『身』造殺、盜、淫;『語』造妄語、兩舌、綺語、惡口;『意』有貪、瞋、痴、慢,所以才感召不善的果報。「是故隨業,各自受報」,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了解事實真相,就應當要知道自求多福,這才是真的覺悟。

所 以,我們起心動念所感召的果報,自己決定避免不了。真正通達明白的人,曉得這個事情是自作自受,決定沒有絲毫外力的干涉。世間人不懂,怨天尤人,好像都是 別人、環境給他造成的,這是一個極大的誤會。佛法講「四緣生法」,他只看到一緣,其他三種緣沒有看到。外面干擾屬於增上緣,自己本身具備的有親因緣、所緣 緣、無間緣,他都疏忽了。如果自身所具足的這三種緣好,增上緣是決定不受干擾。所以,諸佛菩薩不受干擾,修學禪定的人不受干擾。由此可知,干擾是你自己的 三種惡緣與外界的增上緣相結合,真正因素在此。

新 加坡算得上是上善的地區,社會安定,人民守法,繁榮富裕,這在今天世界很難找得到。我們生活在這個地區,不要「身在福中不知福」,不知道利用這個環境成就 自己的道業德行,這就錯了。苦、樂兩種境界,樂最容易淘汰人,所以佛教人「以苦為師,以戒為師」。小乘的修學非常重視苦行,在苦行裡鍛鍊自己的意志,磨鍊 自己的身心,成就法器,以迦葉尊者為代表。大乘是在無障礙的法界裡面,成就自己圓滿功德。大乘在順境修行,以善財童子做代表,生在富貴的家庭,過榮華富裕 的生活,在這裡面成就圓滿功德,比小乘高得太多了。

綜 觀歷史,中外都不例外,英雄豪傑都是從苦難當中磨鍊成就的,而富貴家庭少有好兒孫,這就說明富裕淘汰人。我們是凡夫,不是聖人;大乘是聖人,他可以在極樂 世界成就,因為他無論在順境逆境、善緣惡緣,都不動心,都沒有分別、執著,他才有資格享受極樂、華藏圓滿的世界。如果在順境善緣還有貪愛,逆境惡緣還有瞋 恚,就是凡夫。在順境裡面必定被淘汰,最明顯的是懈怠、懶散,不知上進,這是最普遍的。

《金 剛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我們冷靜觀察,人世間確實是一場夢,昨天過去了,不會再回來;眼前剎那剎那,都不會再回 來,我們一步一步往墳墓走,往死亡線上走。一口氣不來,什麼是你的?「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這是佛陀提出的忠告,跟著你走的是業力。既然一切人事物 都不會跟我們走,就要放下,決定不能在帶不去的這一方面起心動念。我們要想著帶得去的,帶得去的是業,造善業福德能帶去,造作惡業也會帶去,那為什麼不斷 惡修善,與一切眾生廣結善緣?

真 正明白這個道理,通達事實真相的人,就覺悟了。決定不造惡業,不但不造惡業,連一個惡念都不起。為什麼?對自己有害,他不會自己害自己。不但言善行善,起 心動念都善,知道這是帶得去的,這對自己有大利益,所以前途一片光明,成就大威德的福報。如果我們念頭惡、行為惡,必墮惡道。

有 很多人在日常生活當中,造作善惡業,自己不曉得。譬如旅行,團隊七點鐘要上車出發,你要是耽誤五分鐘,讓那麼多人在車上等你,這就是惡業,虧欠那麼多人的 債務。你不能守規矩,就是佔別人的便宜。我曾聽說:弘一大師在日本時,跟朋友約定八點鐘見面,八點一分這個人還沒有來,他就把門關起來。過一會兒這個人來 了,他在窗口把他罵一頓,趕他回去,他不守時間。這是一個最普通的例子。一個人迷惑顛倒太久了,要覺悟不是一件容易事情。

大 家都會念「阿彌陀佛」,雖念但沒有能真正落實在生活上,所以功夫不得力。「阿彌陀佛」,翻成中國意思是「無量覺」,加上「南無」是「皈依無量覺」。「無量 覺」是對一切人事物,於一切時、一切處,都要做到覺而不迷。佛法是生活教育,教我們怎麼生活,怎麼過日子,怎麼工作、處事待人接物。古聖先賢的教誨無他, 教導我們如何過真正幸福美滿的生活而已,這是聖賢教育。

我 們學佛了,生活依舊過得非常苦,什麼原因?食而不化。天天在學,學了不能跟生活結成一體,不曉得怎麼過日子。這種學習,就是「所學非所用」。譬如我們一走 進佛教道場,第一個看見的是彌勒菩薩,彌勒菩薩的笑臉,教你笑面迎人,大肚皮教你量大福大,要懂得包容,這是生活教育。四天王:持國天王教你負責盡職,增 長天王教你求進步,廣目天王教你多看,多聞天王教你多聽。多看、多聽、少說,「多說一句話,不如少說一句話;少說一句話,不如無話」,心地清淨自在。覺明 妙行菩薩忠告我們:「少說一句話,多念一句佛,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

因此,大威德、大福報,跟沒有威德福報強烈對比之下,我們應當覺悟,懂得佛陀教誨的義趣,從這當中才能體認到佛陀的真實慈悲。

佛說十善業道經 (17)    淨空法師講述   講記小組恭敬整理

 

汝今當應,如是修學。亦令眾生了達因果,修習善業。

這是世尊勸勉我們,「當 應」就是你現在應當要做的;「如是修學」,『如是』二字是徹前徹後。前面教導我們,要認知「一切法由心想所生」,以及《華嚴經》所講的「唯心所現,唯識所 變」。相是心現的,決定沒有善惡好醜,相是清淨平等的。清淨平等的妙相(或稱妙色),何以變得如此複雜?由心想所生。後面說得更具體,一切「皆由自心種種 想念」,想念有善、有惡,所以改變了清淨平等的相。其實,真相是永遠不變的;改變的,是妄心在操縱,妄心顯妄相,不是真相。

真相是什麼?一真法界是 真相。《華嚴經》的華藏世界是真相,淨土法門的極樂世界是真相,常住不變。極樂世界在哪裡?就在此地。古德說:「生者決定生,去者實不去。」此話非常難 懂。現在科學講的是不同維次的空間,我們將之比喻為電視螢幕的不同頻道。佛家常說十法界,「一法界現,九法界隱」。就像電視螢幕一樣,有十個頻道,我按一 個頻道,這個頻道的相現前,其他九個頻道都隱沒了;換一個頻道,那個頻道的相出現了,剛才的相又隱沒了。其實都在一起,沒有分開,十法界、百法界、千法界 是一個法界。我們從這個比喻,才懂得「生者決定生,去者實不去」。這就是轉換空間的維次,將人間的空間轉變成華藏空間,轉變成極樂世界的空間,就像換頻道 一樣。按鈕在哪裡?按鈕在起心動念,從心想生。我們現在藉這些科學工具來理解,能逐漸體會到經上講的宇宙人生真相,所謂的十法界依正莊嚴,我們能通達明 瞭。

此地『如是』,特別指 「修習善業」。不但自己應當如是修學,「亦令眾生了達因果」,『了』是明瞭,『達』是通達。佛教的基礎是建立在因果的教學上,因果是事實,「種瓜得瓜,種 豆得豆」,絕對不是迷信。所以,世出世間法都不離因果,《法華經》的一乘因果,《華嚴經》的五周因果,哪一部經論不是講因果!種善因一定得善果,人心善、 念善、行善,必定得善報。你對別人好,人家也對你好。「敬人者,人恆敬之」,敬人是善因,別人尊敬我們是善果,這是因果。我們以惡意對人,這是惡因;人家 以惡意回報我們,這是惡果,要懂得這個道理。

《了凡四訓》是很好的一 本書,將「了達因果」說得很具體、很詳細。印光大師一生不遺餘力的弘揚,體顯了大師的真實智慧、大慈大悲。他知道挽救現前社會,儒家倫理道德的教育崩潰 了,佛法的教育也逐漸沒落、變質了,學校教育著重在科技、工商經濟,人文教育也疏忽了,因此這個世間雖富裕,但是必定災難重重。科技發達到一定的飽和點, 世界就會毀滅,這是有科學的證據。挽救之道還是倫理道德,如果倫理道德喪失,人就不像人,家不像家。現在全世界人生活縱然很富裕,物質條件不缺乏,但身心 沒有安全感,這就是古人講的「不是人的生活」。這些道理與事實真相,我們不能不明瞭,不能不通達。

印祖一生倡導三種書籍: 第一是《了凡四訓》,教我們「了達因果」;第二是《感應篇彙編》,教我們「善惡的標準」,以此標準斷一切惡、修一切善。第三用《安士全書》做為「修習善 業」的總結。《安士全書》分為四篇:第一是「文昌帝君陰騭文」,講的是善惡的標準;第二是「萬善先資」,專門講戒殺;第三是「欲海回狂」,專門講戒淫;最 後是「西歸直指」,希望大家念佛求生極樂世界,這一生就圓滿了。這三部書,你能相信、理解、依教奉行,決定往生作佛。「了達因果,修習善業」,這兩句話就 是印祖一生的事業。

世尊這一段開示,其實就是印祖一生救度苦難眾生的總結,言語非常簡單,意思深廣無盡。我們要細心體會,認真努力學習,在這一生當中取得決定的成就,這一生就沒有白來,我們的目標就達到了。

汝當於此,正見不動,勿復墮在斷常見中。於諸福田,歡喜敬養。是故汝等,亦得人天尊敬供養。

這是世尊總結勸勉我們。 「汝當於此」,龍王是我們大家的代表,我們對於這樁事情,要做到「正見不動」,『正見』是正確的見解,決定不可以為邪思邪見所動搖,尤其「勿復墮在斷常見 中」,『斷常見』是古印度一種錯誤的看法。「斷見」,認為「人死如燈滅」,死了一切都沒有了,不相信有來世,不相信有報應,這是決定錯誤的見解。「常 見」,人死了,過二十年之後又是一條好漢,這也是錯誤的。

這次接受香港亞視訪問時,記者說:「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哪個不為自己?我當時就跟他說明,這是錯誤的,不是正見,誤導了許多眾生。什麼是正見?人應當為社會,應當為眾生,不要為自己,這是正知正見。

新加坡過去有一位大財主 陳嘉庚先生,白手起家,發了大財,可是自己的生活非常節儉,年老了去檢查身體,發現營養不良。他的錢全部都做了社會慈善事業,新加坡南洋大學就是他創辦 的。在國內自己的家鄉,到處興辦學校,提倡教育,幫助一些苦難的人。他有錢並不享受,坐飛機時,他的兒子坐頭等艙,自己坐經濟艙,下了飛機跟兒子講:「我 們同時到達,何必花那麼多冤枉錢?」有一次,他的兒子被綁票,強盜提出要贖金。他通知強盜:你把我兒子殺掉好了,我一分錢不會給他,我的錢全部拿來做公益 慈善事業,絕不給後代。後來,那個強盜把他的兒子放了。真正做社會慈善福利事業,念念為人想,為社會想,沒有為自己,這是正知正見。所以,今天在南洋,沒 有人不尊敬陳老先生。

釋迦牟尼佛是王子出身, 可以享受富裕的生活,為什麼不享受,還要天天出去托缽、樹下一宿?就是告訴我們要萬緣放下,生在這個世間是為眾生、為社會,不是為自己,所以他沒有業障。 為自己就有業障,為眾生哪來的業障?我們今天要消業障,這個念頭轉過來就消了。因此,「為己」是決定錯誤的觀念。

菩薩行裡面,釋迦牟尼佛講了六個要領,第一是布施,布施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為眾生服務,為社會服務。持戒是守法,遵守佛菩薩的教法,遵守國家的憲法,遵守地方上一切的規章,除此之外,有不成文的倫理道德、風俗習慣,都應當遵守。佛菩薩每一句話裡,含義都無限深廣。

我們的心要住在正知正 見,不會為社會種種不善的風氣所動搖。凡是心行不定、容易被動搖的,都是貪圖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享受。如果將這些念頭放下,如何會被動搖?宇宙人生的真相 是因緣果報的現象,世出世間法沒有例外的,說穿了就是因果的轉變,所以它不是常見,也不是斷見。因果的循環與相續,這是世出世間、虛空法界一切眾生的真 相,我們要明瞭。

「於諸福田,歡喜敬 養」,『敬』是尊敬,『養』是供養。『田』是比喻,田地能夠生長五穀雜糧;田能夠生福,就稱作福田。「福田」有三種:第一是「敬田」,所謂「敬人者,人恆 敬之」,我們對別人尊敬,別人對我們就尊敬。敬田是以三寶為主要代表。恭敬三寶,要曉得必須把對三寶的恭敬,用在對一切眾生,我對佛如何恭敬,我對一切眾 生同樣恭敬,這種作法就是「普賢行」。普賢行與一般菩薩行不同之處,普賢行是用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沒有高下。看佛與眾生是一律平等,一味恭敬,得的 果報不可思議。

第二是「恩田」,恩田是 以父母為代表,父母是我們最大的恩人。要知恩報恩,將報答父母之恩的心行,用於對一切眾生。同修們天天念迴向偈,「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有沒有報恩 心?心尚且沒有,哪有報恩的行為!我們用什麼報恩?用善心、善念、善行。一生努力修善,以此行為報答親恩,報答師恩,報答一切眾生提供我們一切生活條件之 恩。

第三是「悲田」,我們要 盡心盡力的幫助世間一切苦難的眾生,脫離貧困,這裡面需要物質的幫助,更重要的是教學的幫助。我們要知道,物質的幫助只是一時,解決他眼前的痛苦。古人說 得好:「濟難不濟貧」,他眼前有災難,我們要救濟他,貧窮沒有辦法救。貧窮要如何幫忙?教育,教他技術能力,讓他自己可以獨立謀生。所以,辦學校是濟貧唯 一的方法,幫助他破迷開悟,他覺悟了就能過圓滿幸福的生活。

古聖先賢,無論中外,無 不重視教育,教育最重要的是德行教育。孔老夫子教學四個科目:第一是「德行」,教你做人之道,明瞭人與人的關係,懂得怎樣做人。在業因果報裡面,你會逐步 向上提升,不會墮落。教你做好人、做善人、做賢人、做聖人,這是教育。其次是「言語」,正所謂「口為禍福之門」,教你知道說話的分寸。在家庭、在群眾中, 知道長幼輩分,對什麼人該說什麼話,這從小就開始教,所謂「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中國稱為「禮儀之邦」,禮從何時學起?從小學開始,言語、行為一定 要懂禮。第三是「政事」,就是技術、能力的訓練,今天講的職業教育、科技教育。你學會了,將來在社會上有謀生的技能,有發展的條件。最後才談到「文學」, 那是物質生活富裕後,再提高精神生活的享受。這是中國古老教學的四個層次,不能顛倒。

現在的教育,沒有前兩 條,只有後兩條,所以社會發生問題。前兩條是根本,根本沒有了,社會看起來很好看,就像花瓶裡的花,外表雖然好看,但是沒有根,所以整個社會動搖、混亂。 這是捨棄古聖先賢的教學,不知道古聖先賢教學是真正的福田。將來的趨向還是要走老路,誰能走古聖先賢的老路,將來就是世界領導人,是世間真正的救護者。所 以,我們首先要真正認識福田,才曉得如何種福,歡歡喜喜尊敬福田,廣修供養。

佛經關於這些事情說得很多,世尊在本經有一段最精彩的開示,把這些話具體落實了,就是教我們「晝夜常念、思惟、觀察善法」。

「是故汝等,亦得人天尊敬供養」,我們能夠這樣做,就能得到人天尊敬供養。

在新加坡,一百零一歲的許哲修女,她一生就做這事 情,她真正能夠認識福田,特別是悲田。她一生專門照顧老人、病人,照顧貧窮苦難之人。因此,她得到人天尊敬供養,社會大眾對她沒有不尊敬的。人家供養她的 錢,她一分錢也沒有用在自己身上,全部拿去救濟貧苦的人,幫助需要的人。佛在此地講的,我們在現前社會親眼看到,親耳聽到。「種善因得善果」,這是真理, 絲毫不虛。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